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隋唐四代帝王为什么不惜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6
转发:0
评论:0
隋唐四代帝王为什么不惜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隋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国与国之间的关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隋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或战或和,全都取决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很少出现不惜以自己亡国为代价灭掉他国的情况,隋唐四位帝王争先恐后攻打高句丽是很特殊的存在。高句丽诞生于公元前37年,此时的中原为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开国君主高朱蒙是扶余人。高句丽建国后,中原长期处于混战状态,他们正是趁此机会崛起。对于版图扩张,高句丽非常的执着。

  “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原本属于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时,高句丽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占领了属中原的玄菟、乐浪两郡,将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全部纳入了自己的版图。面对高句丽的扩张,中原王朝并非看不见,只是无暇顾及而已。

  隋文帝统一后,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发兵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但是陆路隋军遇上大雨和瘟疫、水路隋军在海上遇到大风,死伤十之八九,不得不放弃进军。高句丽婴阳王高元见势,立马给了隋文帝一个台阶,他上表时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也就坡下驴,“待之如初”。因为这次攻打高句丽并未取得进展,所以我们详细讲一下,隋文帝之后的三位帝王征高句丽的过程。

  一、隋炀帝征高句丽

  隋炀帝杨广先后三次攻打高句丽,分别是在大业八年(612年)、大业九年(613年)和大业十年(614年)。因为年少就领大军征战,所以隋炀帝自视甚高,执意御驾亲征。第一次出征,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征调作战部队1133800人,用作后勤补给运输的民夫则是其2倍!但由于隋炀帝的指挥失误,这次出征,以隋朝的惨败告终。第二次出征时,被杨广逼死的杨素之子杨玄感造反,征高句丽也无功而返。

  第三次出征时,隋朝国内已经出现了众多的农民起义。鉴于前两次出征的惨败和无功而返,这次还未出征,隋军士卒就大量出现了逃亡。到了出征的日子,调集的部队也没有到位。得知高句丽的日子也不好过,来护儿请求趁机向平壤进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面对隋军的兵力,高句丽王高元遣使请降。当然,这不过是他惯用的缓兵之计。当年第一次开战时,高句丽多次利用诈降赢得时间准备防御工事。

  深知高句丽意图的来护儿虽然看透了,但是杨广却执迷不悟,下令班师回国。这第三次出征,终于以隋炀帝的“全面胜利”宣告结束。当然,隋军和高句丽心里都清楚,赢的只是杨广一人。高元“臣服”后,并未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俘虏的大批隋朝百姓也不放还。后来有中原人到高句丽时,见“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因为隋炀帝的大规模用兵,且无功而返,隋朝内部的各路起义,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余地了。大业十四年(618年),隋亡。

  二、唐太宗征高句丽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属国新罗遣使入朝,指控高句丽欲断绝其入唐朝贡的通道。李世民闻讯遣使令高句丽停战,被拒后下令发兵高句丽。次年,李世民派张亮率兵四万,李勣率兵六万,向辽东进军。因为出征规模小,所以对百姓的负担也远小于隋炀帝时期。李世民调兵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让百姓自愿报名。李世民说:“朕今征高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岂比隋之行怨民哉!”

  贞观十九年(645),李勣军抵幽州。李世民前去慰问,却发现了有许多百姓不登记就私自随军参战的。他们“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李世民很高兴,但没有允许他们这样做。早在逐鹿中原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就是一位杰出的统帅。此次出征高句丽,李世民不仅御驾亲征,而且还调集了大唐的众多名将,此战也是薛仁贵的成名之战。战争的的结果毫无疑问:唐军大获全胜!

  唐军缴获的战马、牛等不计其数,还将一部分高句丽人迁到了唐朝境内居住。直到深秋时节,因为气候变冷使得人马难以久留,再加上粮草所剩无几,才班师还朝。虽然大获全胜,但李世民认为:他没能灭了高句丽,所以算不上胜利。事实上唐军的战果远大于战损,不管怎么算都是唐军获胜。此后唐军采取偏师骚扰的策略,让高句丽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大大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为后来唐高宗灭掉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三、唐高宗灭高句丽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大唐属国新罗,新罗王遣使向唐求援。但在此后的五年内,唐军只是小规模的出击。直到显庆五年(660年),百济仗着有高句丽撑腰,大举入侵新罗。新罗王的求援请求传到唐廷后,唐朝派出苏定方和刘伯英等,率水陆大军十万之众出征百济。面对来势汹汹的唐军,百济举全国之兵抵抗,却无济于事。同年,百济亡。

  唐灭百济只是杀鸡儆猴,高句丽才是真正的目标。显庆五年(660年),唐朝派契苾何力、苏定方等大将分兵进攻高句丽。次年,唐军44000余众并回纥诸部藩兵剑指平壤。七月,苏定方大破高句丽军,兵围平壤城。九月,契苾何力率领另一支唐军渡过鸭绿江,斩首高句丽军三万级。高句丽没了新罗,在海外还有另一个盟友——倭国。唐将刘仁轨所部在白江口4次大破倭军,“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没有了盟友的高句丽再也没有实力抵抗唐军,平壤城被围困一个多月后,高句丽王高藏投降,高句丽亡。唐灭高句丽后,分其境为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以薛仁贵领兵两万镇守。高藏被俘后,连同贵族富户一同被迁到了中原各地。其余臣民有的入了渤海国,有的入了和新罗。立国705年的高句丽,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四、总结分析

  为什么隋唐4位皇帝,特别是隋炀帝,不惜以赌上国运也要攻打高句丽呢?甚至被后世誉为千古明君的唐太宗,也是等国力恢复以后,立马发兵高句丽。高句丽做错了什么?这么惹中原王朝嫌?其实在了解高句丽的一些基本情况后会发现:中原王朝和高句丽之间,只能活一个。自公元前37年建国,到公元668年亡国,高句丽这一政权的寿命达到了705年!这是隋唐两代国祚加起来的两倍还要多。

  当然,隋唐不需要理由就攻打高句丽,并非是因为它存在得太久了,而且其对中原王朝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高句丽的农业、渔猎经济并重,手工业发达,是具有极大竞争力的区域大国。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高句丽控制着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中北部。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铁矿、铜矿等金属矿产众多。向西越过了大兴安岭就是蒙古草原,那里的游牧民族拥有着众多的马匹。

  通过农耕和渔猎,高句丽能够实现人口的快速增长。开采铜铁等矿产,可以打造大量的武器和盔甲等众多战争装备。如果再获得马匹,一直规模庞大的骑兵部队就能够建立起来。以上众多条件,都指向了一个结果:高句丽拥有实现兵强马壮的条件。虽然在面对中原王朝的多次进攻中,高句丽也并非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硬碰硬取胜。根据学者推测,在唐朝时,高句丽的常备军数量已经达到了60万之多!

  自西汉时期建国之后,一直到东汉,高句丽的影响力也都不算太大。东汉朝廷还没意识到高句丽的危险性,自己就先乱了。从汉末,历经三国两晋、再到南北朝,中原一直处于混乱。西晋短暂的统一,也并没有来得及处理高句丽。直到隋文帝再次统一天下,为隋炀帝积攒下足够的家当后,隋朝终于对高句丽下手了。由于隋炀帝的一些失误,他没能成功灭亡高句丽,反而加速了自己的亡国。

  隋末农民起义后,中原再次陷入,直到唐高祖李渊再次统一。由于长期的大规模混战,中原的人口锐减,国力也急剧下降。直到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后,迅速恢复了国力,再次展开了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最终,唐高宗完成了父亲和诸位长辈的夙愿。对中原王朝来说,高句丽就是身边的一头老虎。自己强大时,它会乖乖的。可一旦自己病入膏肓,难免它不会咬你一口。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7世纪中叶的明朝,没能成功解决掉后金。最终后金这只老虎,趁明朝病入膏肓时,把它吃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很明显,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以及唐高宗,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们不惜代价、一代接一代也要灭了高句丽。的确,高句丽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却选错了建国的位置。正因如此,中原王朝和高句丽之间,只能活一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到底?
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到底?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到底?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国祚仅延续了37年。隋朝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和隋炀帝统治前期曾盛极一时,但自从隋炀帝发动了灾难性的三征高句丽之战后,国力迅速衰竭,百姓民不聊生。最终一场遍及全国的起义将隋朝推向了历史的终点。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呢?追根溯源,还得从早年的一次外交接见说起。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巡幸塞北,并在突厥属地会见了当时已向隋朝表示臣服的启民可汗。本来这种外交活动都是象征性地走个过场就结束了,但这次会见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来在隋炀帝达到前,高句丽(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中北部存在的一个政权)已派遣使者与突厥人沟通。隋炀帝来到后,启民可汗不敢有所隐瞒,因此带着高句丽使者一起前往拜见。隋炀帝知晓此事后,心中感到...
· 褒贬不一的杨氏帝王为何不惜拼到国破家亡,也要征服高句丽?
隋炀帝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14年,但是隋炀帝在位期间却有三次亲征高句丽,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远征到这么远的皇帝。但是也是这三次远征,直接让隋朝走到尽头了。在第一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失败之后,隋炀帝本可以修养自己的士兵,但是隋炀帝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第二次失败之后,再次举兵亲征高句丽,甚至不惜拼到国破家亡。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险?难道只是为了报自己前两次失败的仇吗?其实远征高句丽这个重任在隋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周知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他手上统一了中国,刚开始高句丽十分的害怕隋朝,毕竟这是一个统一中国的朝代,因此俯首称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高句丽也开始慢慢的发展起来了,因为在隋朝的威慑下没有那个敢攻打高句丽了,但是强大的高句丽相对隋朝来说还是非常弱小的,但是高句丽却开始膨胀了,在背地里与南陈和勾搭在一起了。但是这就让隋文帝十分不爽了,因为南陈和可是隋朝的两个对手啊!而你高句丽身...
· 隋唐四代皇帝为何要发动对高句丽的征服战争
在南北朝后期,整个隋朝时期,以及唐朝初期,高句丽在不断扩充疆土的同时,不断挑唆隋、唐邻国对隋、唐挑起战乱。高句丽欲独霸整个东亚之心久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在所难免。唐朝趁高句丽羽翼尚未丰满之际,大举讨伐之,有未雨绸缪之意。图片来源于网络未能使高句丽臣服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遗憾,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很多人并不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隋炀帝的以及什么农民起义,实际上是错在对高句丽的征讨上。而自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未果之后,其子唐高宗李治也将消灭高句丽作为重要的使命。加之隋朝初期,隋文帝也进行过对高句丽的讨伐行动,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朝四代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征讨行动。为什么一定要征服高句丽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
· 隋唐四代皇帝为何要发动对高句丽的征服战争
在南北朝后期,整个隋朝时期,以及唐朝初期,高句丽在不断扩充疆土的同时,不断挑唆隋、唐邻国对隋、唐挑起战乱。高句丽欲独霸整个东亚之心久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在所难免。唐朝趁高句丽羽翼尚未丰满之际,大举讨伐之,有未雨绸缪之意。图片来源于网络未能使高句丽臣服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遗憾,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很多人并不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隋炀帝的以及什么农民起义,实际上是错在对高句丽的征讨上。而自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未果之后,其子唐高宗李治也将消灭高句丽作为重要的使命。加之隋朝初期,隋文帝也进行过对高句丽的讨伐行动,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朝四代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征讨行动。为什么一定要征服高句丽呢?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朝...
· 揭秘:隋唐四代皇帝为何要发动对高句丽的征服战争
未能使高句丽臣服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遗憾,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很多人并不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隋炀帝的以及什么农民起义,实际上是错在对高句丽的征讨上。而自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未果之后,其子唐高宗李治也将消灭高句丽作为重要的使命。加之隋朝初期,隋文帝也进行过对高句丽的讨伐行动,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朝四代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征讨行动。为什么一定要征服高句丽呢?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朝称臣,但一直对唐朝有敌视态度。而当时的高句丽也并非外界以及后世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小国。公元6、7世纪的高句丽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小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已具备与唐朝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在南北朝后期,整个隋朝时期,以及唐朝初期,高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