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花钱买官的人很多吗?科举考试上来的人该怎么办?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1
转发:0
评论:0
清朝花钱买官的人很多吗?科举考试上来的人该怎么办?,我们知道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各项制度都非常完整的国家,是一个非常自由,讲求公平公

  我们知道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各项制度都非常完整的国家,是一个非常自由,讲求公平公正的国家,这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由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为我们能够实现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我们古代的封建王朝之中,封建等级制度让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古代王朝之中是有着诸多奇怪制度的,例如古代朝廷之中曾经为了解决财政的问题,就曾经发明了一项非常现实的制度,那就是捐纳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卖官鬻爵,而正并不是人们跟官员之间私下做的交易,而是由政府明码标记的,而民间就以捐款的名义来买官。

  这个制度听起来是让人感到非常黑暗的,当官位都能够通过这种手段来得到,那么百姓的生活必然非常艰难,有关于朝廷卖官鬻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根据史料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43年,秦国就因为蝗灾的原因,让百姓可以“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而在西汉时期,为了巩固边疆,晁错就建议汉文帝“令民纳粟边陲,可得上造、五大夫等爵位”,在汉武帝的时候,匈奴来犯,而为了能够有足够的来抗击他们,就曾令“吏得入谷补官”、“令民得入粟补吏”,意思就是可以通过缴纳相应数量的粮食,就可以做小吏。

  如果说之前这样做是为了抵抗蝗灾带来的灾难,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那么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位臭名昭著的皇帝汉灵帝,同样是卖官鬻爵,但是汉灵帝绝对是为了一己私欲,他通过这样的手段来为自己聚财享受,而且他这种卖官的行为可以说是做到非常嚣张,可以买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小的官位,“大举卖官,上自三公,下至羽林郎,均可以钱购买,公、卿、吏各有定例”。

  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汉灵帝的做法简直是非常的昏庸,但是他却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做法,考虑到可能有些人实在想当官但是钱却不够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汉灵帝就告诉大家了,是可以先付个首付的,等到上任之后,再慢慢的把剩下拖欠的一部分给补上,是不是很“人性化”呢?这在我们如今看来,这种贷款的方式很正常,但是也只是贷款买车买房而已,而这贷款买官真的是开创先河了,似乎是贷款的起源了吧,身为皇帝的汉灵帝只是为了自己,不会想到通过这种办法上任的官员是怎么剥削百姓的,以此来弥补买官所带来的损失。

  其实这种买官的行为,只是在最初的封建社会早起时有发生,也只不过是是一些政府的临时举措,根本就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制度,这也是清朝弥补财政空缺的重要制度之一,而这种办法也可以看得出来,清朝时期民间的财产分布是多么的不均衡,大量的财产只是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不然百姓也不会通过这种手段赚钱,但凡是百姓生活过的还可以,多收些税收肯定比这种办法收到的钱财更多。清朝时期的捐纳制度不仅是解决财政危机的防守,还与科举制度互补,也是清朝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所以在内容上也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

  明明是一个捐钱买官的行为,为什么说他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呢?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也能叫做人才么,顶多算是一个有钱的官员吧,其实,关于清朝的捐纳制度,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捐纳的,需要当地所开的籍贯和清白册,并且还要有乡邻具结担保,这种方法就排除了一些不法分子入朝为官,而且也能防止平日之中一些恶霸入朝为官,再有,这种捐纳制度并不是你有钱了就虽是都能够捐纳的,只有在这五种情况之下才能够捐纳:军需、赈灾、河工、营田开荒跟海防,有了这些限制,可以看出这个捐纳制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那么,有人好奇了,有这个捐纳制度存在,科举制度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呢?

  虽然有捐纳制度的存在,但是科举制度更是不能够丢弃的,而且虽然能够捐纳买官,但是清朝朝廷也并没有傻到如此程度,什么官位都能够通过捐纳得到,有许多官位是不能够通过捐纳来上去的,例如一些负责考试的官位,还有铨选官员的,这都是朝廷之中重要的位置,还有一些其他的京官,尚书、侍郎这些级别的都是不能够进行捐纳的,因为这些都是重要的领导岗位,而要进行捐纳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没有什么政治经验,也无学识的人,是根本没有办法胜任这个位置的,除此之外,例如翰林院官职更是不能捐纳得到,因为翰林院是清朝时期用来培养跟储备高级官员的机构,而且入选翰林院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但需要高中进士,更是需要成为进士色的人。还有一些地方官,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封疆大吏也是不能够捐纳得到的。

  那么能够捐纳得到的都有哪些呢?在京城,只能是清水衙门或者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在地方,则只能是道员、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并且在清朝时期的捐纳制度其实是非常严格的,想要捐纳一些小地方的一把手的难度更是非常大的,所以说,虽然这种捐纳制度能够让很多人过上当官瘾,但是要想靠这种捐官的方式混出成绩其实是非常难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上位当官甚至还会让其他的官员瞧不起,当然凡事总有特例,例如清代直隶总督李卫就是靠着捐官发展起来的,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特例。

  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捐纳的方式来买官做,但是,真正有梦想有能力的人是不削于这样做的,他们宁可从千军万马的科举制度中落榜,也不愿意做这种交易,而科举制度之所以还能够让人们前仆后继的往里面挤,是因为一旦科举高中之后,他们在官场上的前途,是捐官者难以望其项背的,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许多人参与科举考试都是因为家境不好,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命运,而捐官的费用是寒门学子没有办法承受的,简单来说,一个县令的价格可能是几千两银子,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捐纳制度并不是给寒门学子开的绿灯。

  那么捐官者前途有限,甚至还会遭到同是官员的鄙视,那么为何清朝还有如此多的捐官者存在呢?根据统计,在康熙时期,山西一年之内的捐县丞的人数就超过了一万,在嘉庆年间,因为起义军导致国库空虚,于是嘉庆下令允许捐纳,结果捐纳的人数竟然达到了20万之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竟然如此疯狂呢?其实从这个制度实行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出,这是一个有钱人的才能玩的起的游戏,所以捐官者中大多都是有钱无身份的土豪,他们并不在乎在官场上能够走多远,只是希望有个官身能够光宗耀祖,或者在乡县之中横行,更有一部分人非常有经商头脑,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上任之后发一笔横财,这也是在清朝晚期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不知道对于这种捐纳制度的形成,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时期名将竟然花钱买官?张温花钱买官是真的吗?
三国时期名将竟然花钱买官?张温花钱买官是真的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汉朝时的三公是文官体系中最大的三个官职,分别为太尉、司徒、司空,可谓是百官之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曾经让汉献帝任命自己为司空,所以曹操也叫“曹司空”。袁绍曾被人称为“四世三公”,是因为袁家连续四代人都有人官拜三公,这是何等荣耀?然而在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昏庸无能,安于享乐,为敛财竟把朝廷的官职拿来卖,连最高的三公也不放过,也必须交钱才能当上三公。三国时代的名将张温,本就战功显赫,也要花钱买官,当上司空。羌人张温平定叛乱张温,字伯慎。东汉末年南阳穰县人,受曹操祖父曹腾所提拔。中平元年(184年),张温当时为大司农,受封为司空,主管监察。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羌人首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胁迫韩遂、边章,起兵造反。汉灵帝刘宏任命张温为车骑将军,率军讨伐。当时董卓、孙坚都是张温的下属。张温派董卓与右扶风鲍鸿合兵进攻边...
· 靠花钱买的官,却成为清朝一名将
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在选派主将时,皇帝通常指派宗室王公,或者满族重臣。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担心汉族将领领兵会叛乱,所以在武将的选择上非常慎重。但是清朝终究还是出现了一位汉人大将军,他虽然靠花钱买的官,却成为清朝皇帝口中的“第一名将”!此人就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将岳钟琪!岳钟琪出身将门,他是岳飞的二十一世孙,父亲岳升龙也是一代名将,曾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官拜四川提督。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岳钟琪自幼就对兵法非常感兴趣。康熙五十年,岳钟琪通过捐纳的方式,花了几千两银子,买了一个五品同知的官职。不久后,岳钟琪“从军,请改武职”,被封为松潘镇中军游击,之后又升任四川永宁协副将。康熙五十五年,准噶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侵犯,康熙帝派皇十四子出征,这场战争给了岳钟琪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前锋,岳钟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准噶尔军队败走,收复地区。康熙六十年,清...
· 早期武庙的人物,你知道关羽是后面清朝才上来的吗
中国最早建立武庙是在唐玄宗时期(公元731年),那个时候还叫“太公尚父庙”,主神是姜子牙,张良是副祀,之后是历代十位名将,也称为“武庙十哲”。他们分别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我们现在很熟知的三国人物里面,只有诸葛亮入选了武庙1.0版,关羽、张飞等人都落选了,只能做吃瓜群众,享受不到祭祀。到了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时期(公元760年),唐肃宗尊姜太公为武成王,于是太公尚父庙改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与“武庙”相对应的是拜祭孔子的“文宣王庙”,也就是“文庙”。到了唐德宗时期的782年,在颜真卿的建议之下,古今名将的数量增加到了64人。在武庙扩招的大背景之下,关羽和张飞终于可以进入武庙享受香火。‍一直到了明朝初年,武庙的主祀都是姜子牙。其中的武将,根据统治的需要有所变动。比如在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视察武庙,把白起撤出了武庙,理由是他杀降太多,不武。到...
· 清朝规定男性都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剃发留辫,是清朝统治手段的一部分。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留辫”来摧垮汉人的民族精神,保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维持满族的统治地位。历史证明,这一措施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完全毁灭了汉族的发型服饰传统,汉人已经完全接受并习惯了。到满清被推翻、民国建立时,剪掉辫子这一符合时代潮流的举动,还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足见“剃发留辫”政策对汉族的影响极其深远。所以蔡英文篡改台湾教科书,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按照“剃发令”的要求,所有男子脑袋前半部及两侧的头发都要剃光,然后在脑后编成辫子。《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除了必要的修剪,是不能随意剃发的,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剃发令”激起了汉人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当然的导致了满军大面积的以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下,辫子最后还是留起来了。题主在问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
· 谁才是雍正登上皇位最该感谢的人
有人说,雍正之所以上位成功,主要是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个人,一内一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一内”,指的是隆科多利用步军统领的职权(他当时统辖步军五营约两万多兵力),封闭京城九门,让雍正的反对派们成了瓮中之鳖,同时又完全断绝他们和外界的联系,控制了雍正即位后京师的秩序;所谓“一外”,指的是雍正通过川陕总督年羹尧震慑并钳制十四阿哥胤禵,稳定西北局势,倘若胤禵举兵造反的话,断难通过年羹尧这一关。中国的古话常说,鸟尽弓藏,功尽人亡,功臣一般都是不得好死的。曾经有个浙江钱塘的举人汪景祺,因为在仕途上混得不顺利,后来便投书给年羹尧,奉承他是“宇宙之第一伟人”,说唐朝名将郭子仪等人和年大将军相比,不过是“荧光之于日月,勺水之于沧溟”,还说他“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历史上无人可及。汪景祺的马匹功夫很到位,捧得年羹尧心里乐开了花,于是便将他收入幕中。后来,汪景祺给年羹尧又上了一书,叫《功臣不可为》。他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