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古代流放犯人为何不逃跑 原因无非有三点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21
转发:0
评论:0
揭秘古代流放犯人为何不逃跑原因无非有三点,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流放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流放,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流放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流放,也就是把罪犯放逐到偏远地区的一种刑罚。早在上古时期,共工就因为战败被尧帝流放到了幽陵(今北京一带)。可见,我国其实可以算作是流放的发明国。后来欧洲对待犯了罪的王族也都是采取了流放这一策略,比如著名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

  流放不剥夺人的生命,到了目的地后也不限制犯人的自由,特别是古代的流放地贵州、两广、四川,在现在看来那都是旅游胜地,貌似看起来还不错。

  但实际上,流放在古代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

  这是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有限,除了传统的中原地区,王朝的四边区域都是欠发达地区,物质、医疗、居住条件都不适合,像元朝流放就故意将北方人流放到南方,南方人流放到北方,就是为了增加罪犯对气候的不适应。

  此外,古人的乡土观念浓厚,即使是像张廷玉这样已经官居清朝首席军机大臣的人,年老了也是宁愿开罪乾隆,也要一心回到安徽老家,为的就是叶落归根。

  所以,流放对于古人来说,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是一种残酷折磨,这种折磨远比打几下板子、关牢里几年难受的多。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流放这么痛苦,那为什么古人被判了流放之后,宁可死在流放地,也很少有人会选择逃亡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流放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犯了死罪但被免死的,这种人即使到了流放地也是跑不掉的。《宋史》就记载道:“犯死罪获贷者,多配隶登州沙门岛及通州海岛,皆有屯兵使者领护”,除了被看管,脸上还会被刺字。

  另外一种则是罪名较轻的,他们在流放时会有专人押送,但到了流放地后,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即使有当地官吏看管,管理也是很松的,毕竟流放犯那么多,不能24小时盯着你。

  那么为什么这类人也不选择逃走呢?其实原因无非下面这3个。

  1、不划算。流放虽然九死一生,但还有希望等到特赦或者大赦。比如宋朝的苏轼,在被流放到海南儋州后不久,就被宋徽宗特赦,调为廉州安置,后来又赶上宋徽宗大赦天下,官复朝奉郎。

  所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因党争失利被贬的朝廷大员,他们一旦选择逃亡,就意味着罪加一等,即使等到了大赦,也不在被赦免之列了,只能一辈子亡命天涯。相比之下,安心服役或许还有一线与家人团聚的生机,毕竟古代的大赦还是很频繁的,新皇帝登基、太子降生或者某地发生自然灾害等等,都会大赦。比如宋徽宗在位26年居然大赦了26次,平均每年一次。

  2、怕连累家人。古代常常聚族而居,一大家子常常住在临近地区,如果被流放者逃亡,那么流放地的劳役官在发现后,会及时上报,朝廷抓不到你,就会对付你的家人,这也是很多流放犯最忌惮的地方。

  3、死亡率高。古代交通不便,流放地更是崇山峻岭,烟瘴遍地,选择逃亡无非两个地方,一个是啸聚山林,一个就是逃亡塞外他国,但这两个选择难度都很大,单打独斗死亡率很高。

  像明朝就是把流放犯安置到各地卫所服军役,就算你想逃走,两条腿也是跑不过卫所官兵的战马的。而清朝做法更狠,流放犯往往被划给当地的八旗为奴,这样一旦罪犯逃亡,都不用等朝廷追捕,当地八旗自然会全力去抓你,毕竟对他们而言,流放犯就是他们的免费劳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犯人流放时期有没有出现逃跑官府为什么不担心他们跑了呢
对古代犯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犯人被判流刑后,的确出现不少逃亡的案例。比如宋朝,宋朝时,犯人流放地点主要在西北,因为这些地方蛮荒落后,可以起到很好的惩戒作用。但没想到的是,流放到此的犯人,很多趁机逃亡国外,甚至勾结西夏、辽国等入侵宋境。后来宋朝就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将流放地从西北改为宋朝统治的腹地,如沙门岛等,第二个办法是全面推行刺配,即流放的罪犯脸上要被刺字,这也是防止他们逃亡的最有效手段。不过宋朝的案例主要是到了流放地之后才逃亡,至于在发配途中逃跑的情况很少,因为成功率太低。古代的流放,不是犯人自己前往流放地的,而是带着枷锁,由官府派衙役一路押送的。所以,如果决定中途逃亡,必须首先解决打开枷锁的问题,其次还得解决衙役的问题,就算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逃亡后存活下来的几率也很小,毕竟在没有通关文书、照身帖等身份证明的前提下,很难通过重重关隘,也无法解决...
· 古代南方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为何犯人坐牢都不想被流放在此地呢
古代犯人为何惧怕流放到南方,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我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刑罚——流放之刑,我们在看一些历史方面的影视作品时,古代的大臣或者百姓犯了罪,被宣布判决为流放的时候,一般都会吓得面无血色,失声痛哭。在古人看来判流放罪简直比斩首还恐怖,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流放地,流放地在哪,据《史记》记载,尧舜时期的流放地大约在北京、甘肃一带,到了秦汉时期流放地在今天的湖北南部,后来又增加了酒泉、敦煌等极西之地。宋朝时候,刚开始也遵循古制将西北作为流放地,但由于自身疆域原因,导致这些犯人常常逃亡塞外,基于这个原因,宋朝便把流放地改到了今天的两广及海南地区。而后世的元明清等朝流放犯人的基本原则就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意思很浅显直白,就是如果你是南方人就把你发配到极北苦寒之地,如清朝的宁古塔,如果你是北方人,就将你发配到广东海南福建等地。总之,就是变着法子地惩罚...
· 揭秘袁崇焕为何会被错杀主要原因有三点
还不知道:袁崇焕为何会被错杀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末年,满清时刻威胁大清的江山。袁崇焕可以说是唯一的希望,然而崇祯却把袁崇焕错杀了。百年之后,清朝的乾隆为袁崇焕平反,说他是一名忠臣,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可惜的是,崇祯杀袁崇焕的时候,老百姓也非常恨袁崇焕,争抢着生吃袁崇焕的肉。那么,袁崇焕为啥会被错杀?(袁崇焕)袁崇焕生于1584年,35岁考中进士,之后就在福建任知县,后来到兵部任职。但是,袁崇焕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1622年,广宁被后金军攻陷,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
· 揭秘清朝犯人流放地宁古塔竟是满清老家?
清朝期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也不计其数。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许多无辜人员受到株连。康熙看过奏折后,认为涉案人太多,有些恻然。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了,他也想讨个吉利。据此判决,只斩戴名世一人,并未罪及家人。对方孝标,因其已过世,并未深究,只是将其子及家人一并发往宁古塔。网络配图宁古塔环境如何?“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宁安市原政协主席关治平长期致力于宁古塔文化研究,他告诉记者,这是清代诗人吴伟业赠给“流人”吴兆骞的诗句,反映了关内人特别是清代江南文人对宁古塔的想象。“其实宁安有山有水,自然条件算是优越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雅林通过当地谚语,对此说法表示了赞同。“宁古塔,宁古塔,去一个,回来俩”。王雅林解释道,其意是说宁古塔山美水美人美,去了那里...
· 明朝犯人的流放之地:首选宁古塔
在古代,流放是一种常见的刑罚,被判刑的犯人被远离中原,被流放到边远地区。除了宁古塔作为古代著名的流放地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地方作为流放的首选目的地。在秦朝时期,川蜀地区是流放的首选地。这个地区刚刚被纳入秦王朝的管理体系,且距离政治、经济中心咸阳甚远。川蜀地区的气候潮湿,文化隔阂严重,经济落后,这使得它成为对于中原人来说不适宜居住的地方。吕不韦的家族就曾被秦始皇嬴政流放到四川。而在汉朝时期,流放区域转移到了岭南地区,包括广西和越南边境。随着汉王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统治者认为仅将犯人流放到川蜀地区已不再足够。岭南地区距离中原更远,气候更加湿热,语言文化隔阂、经济落后情况也更为严重。被流放到这里,犯人几乎没有回去的可能。这一时期,广西和越南成为流放的主要目的地。唐宋时期,海南岛成为流放的首选目的地。虽然如今的海南岛已经是旅游胜地,但在古代,它却是人人望而生畏的“蛮荒地”。海南岛与大陆分离,孤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