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的统治者到底做了什么制度 为什么会成为科举的鼎盛时期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5
转发:0
评论:0
明朝的统治者到底做了什么制度为什么会成为科举的鼎盛时期呢,明朝为什么能成为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

  明朝为什么能成为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科举制度是古代平民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起始于隋唐、发展于宋朝,但是真正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的朝代却是明朝。或许你会想到明朝的“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那为何科举制反而在明朝发展到鼎盛期呢?这就要说说洪武末期的一个科举案子,和明朝前几任皇帝对科举取士的进一步改制和完善。

  对于科举制的起源时期,历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起源于隋朝,因为隋文帝时期开创了读书人通过考试博取功名的先例;而有人认为是起源于唐朝,因为隋朝的考试选官并没有形成永制,而是依然使用察举制。但是不管怎样,科举取士在隋唐时期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因为唐朝科举每次录取的名额人数非常少,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远远没法满足整个国家的政府机构对“新鲜血液”的需求。所以说唐朝还没有彻底把科举取士当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只能说此时期的科举制是一个尝试期。

  唐朝科举录取名额很少

  到了宋朝的时候,虽然科举制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但是对科举考题却没有形成一个规定,然后自始至终的使用,而是中间多次更改考试规则,所以说宋朝的科举制仍然处于一个改革阶段。另外,宋朝的考生通过殿试得中进士后就可以直接做官,这一点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考生此前都是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如果分在一般岗位上或许可以胜任,但是分到特殊岗位上,比如水利职位,那就很难说了。这就导致宋朝选官因为少了一些限制,而使得官员素质不高。

  宋朝科举选官过冗过滥

  到了元朝,科举制几乎成了摆设,完全不被中央政府重视,反而成了元政府汉人的一个手段,因为在录取进士的资格上,蒙古人和色目人要多出汉人许多;而且汉人的考题难度也要难于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少。所以在此时期,科举制处于一个中落时期。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对科举取士做了进一步的改制,这次改制和前朝相比,有三个地方改动较大:

  一、扩充录取名额

  唐宋元三朝,每一次录取人数少的时候仅有几人,多的时候也不过百人左右。而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每一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人数基本都在一百五十人以上。

  明朝科举增加了录取名额

  二、确定了八股取士制度

  关于八股取士,现代人看来是禁锢考生思想的答题形式,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这只是一个择优录取的手段。他认为只有八股文写得好,才有当官的资格,如果考生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呢?这一点就如同当今的高考,虽然考试的科目知识在以后参加工作时根本用不到,但是这却是看一个学子是否天赋过人;是否有着值得继续深造的价值。

  三、选拔朝廷高级官员的考核更加严格

  明以前的进士都是可以直接做官的,地方职务和中央部委岗位都是有可能的。而到了明朝,考生中进士后想要被分配到朝廷重要岗位(比如想进入帝国核心机构内阁任职,必须是翰林院出身),还需要进一步的参加考试。

  殿试第一甲为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做岗前培训;而第二和第三甲则需要再次考试,考中的成为庶吉士,没有考中的则直接分配到地方或六部做一个小官。而庶吉士再学习三年,三年后参加考试,通过的被分配到翰林院,没有通过的就分配到地方或六部。所以说,八股取士并不完全影响国家对高素质官员的选拔,因为处于帝国权力核心的官员都是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的。就好比今天的高考考生还需要在大学主修一门专业,毕业后才能参加工作一样。

  朱元璋对科举改革的三大点

  这三点就是朱元璋对科举取士的重要改制,但是这还没有进一步的彻底完善科举制度,而促使后来继任皇帝完善这一制度的,则与一件科举案件有关。

  这个案件就是洪武年间有名的“南北榜案”。事情的起因是,在洪武三十年二月举行的殿试之后,录取的进士有51人,但全部都是南方人,故称之为“南榜”。于是就有御史上奏,说主考官舞弊专门不录取北方人,而只录取南方人。朱元璋得知后,立刻严查,了相关官员,然后在当年六月重新举行殿试,之后又扩招了61人,全部是北方人,故称为“北榜”。

  其实在此案件中,主考官并没有舞弊,而是北方考生的能力确实不如南方考生。这是因为自晋朝开始,到南宋时期,中国的文化重心逐渐南移,造成南方重视商贾教育、而北方则更重视军事。所以洪武三十年二月的殿试才会出现中榜者尽皆南方人的情况,而后来朱元璋为了补偿北方学子,才再次扩招名额录取了部分北方考生。

  洪武末期的南北榜案

  朱瞻基采用了南北中分卷录取方式,彻底完善了古代科举制

  虽然此次朱元璋已经意识到了南北教育程度的不同,势必影响官员的选拔会出现地域不平衡的现象,但是他却没有借机进行录取改制。而后来的朱允炆和朱棣相继登基,也没有重视科举制度的完善。直到朱高炽继位,他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区分南北地区分别录取会试考生,但是未经执行就驾崩了。后来朱瞻基继位后,就采取这一建议对会试考题加以分别,分为南卷和北卷,即南方录取名额占60%,北方占40%。后来又进一步的完善,改为南方占55%、北方占35%、中部占10%,此南北中分卷录取方式遂成为明朝科举取士永制。

  朱瞻基采用南北分卷录取方式

  经过朱元璋时期对科举的改制和朱瞻基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明朝的科举成为古代科举制的鼎盛时期,后来的清朝也是完全沿用这种方式。其中尤其是南北中分卷录取的方式,更是科举取士的一大改革,使得科举制度对全国考生更加公平,而且这一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如果把当今高考比作古代科举的话,南北中分卷是第一次大改革,那么这几年的新高考3+3改制,就是第二次里程碑式的改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魏为什么最后会走向灭亡呢统治者都做了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北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历史记载中,南北朝时期是朝代变更非常快的一个时代,而且当时的国家政权是很容易被分裂的,领导者也是在不断的改变,在这个时期最为频繁的就是北魏政权,而且当时皇帝放弃了城池直接逃跑,最后的北魏也是被侵略者弄得四分五裂。不过在北魏政权前期的时候北魏政权当时是由鲜卑族组成的,但是在如此强大的鲜卑族为何会失败呢?鲜卑族一直是生活在大兴安岭附近的,但是匈奴族由于当时在西迁的时候,鲜卑族抓住了匈奴迁移的时机,并且占领了匈奴部落所有的领地。在315年拓跋布,带领着真个鲜卑族的时候,并且当时军队提高了很大的势力。在318年,鲜卑族的势力渐渐的变强,而且还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并且随着社会体制和社会阶级的改变,也一步步的强盛起来。但是在秦国崛起的时候,显示把周围的小国一一拔出,其余的势力再向匈奴靠齐,并且还和拓跋布结盟,开始向宁夏地区进行讨伐,在最后的一次...
· 后晋统治者到底做了什么事情竟然会导致灭亡呢
后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起后晋,就要说到它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可惜也没活几年,再加上他的六个儿子其中五个夭折,只剩下一个年龄最小的,他的皇位就让他的侄子石重贵继承了。石重贵一继位,就推翻他石敬瑭的大政发针,不在向契丹称臣。接下来的三年中,契丹和后晋一直战争不断,后来石重贵就派了他姑父杜威带兵北上御敌。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就是因为他的这一次错误决定,竟然断送了整个后晋王朝。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杜威原名杜重威,后来避石重贵的讳,改名杜威,是石敬瑭的妹婿,石重贵的姑父。此人无德无行,凭借裙带关系,出将入相。杜威贪婪残暴,非常懦弱胆小,契丹人一入境,他就当缩头乌龟。即使这样,石重贵还是把主力大军的权利交给了他,可是前线的杜威一开始就打定了投降的主意,根本无心作战,拒绝了部将所有正确的战术建议,无所作为,坐等被契丹人包围,军粮断绝...
· 作为侄子的包勉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包拯会对他下手呢
小时候家长总是会给我们讲一个黑皮肤额头上有一个月亮的人,并且称赞他,长大了之后才知道这个人叫包拯。包拯是个不可多得的清官,许多老百姓都觉得包拯是一个能为他们请命的好父母官,他最有特点为人所知的就是他头上的一个疤了。这个疤痕呈月牙状,所以,百姓也称他为青天明月大老爷,寓意他能似青天明月一般清正廉明。包拯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他从小父母双亡,是由哥哥嫂嫂带大的,因此他也对自己的哥哥嫂嫂十分尊敬。他的哥哥嫂嫂为他生了一个侄子叫包勉,包勉从小就不是一个省事的孩子,长大之后更是不好好做人,靠着小聪明当上了官,之后经不住人家的,收了人家贿赂他的钱。这个事情很快就被包拯知道了,包拯大公无私,从来不包庇自己亲信,他大怒,却又犹豫,毕竟这是自己的侄子,如果自己依法惩办了他,对有养育之恩的哥哥嫂嫂该怎么交代,可是看着百姓们一个又一个渴望的眼神,包拯下定决心处置包勉,最后将包勉砍头,尽管是自己的侄子,但是包拯毫...
· 明朝名将邓愈,为什么会成为和政的城隍爷呢?
名将邓愈,家在安徽,为明初开国大将,卫国公。可为何却被封为和政的城隍呢?距离兰州不远的和政,在古代被人们称之为宁河。这里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也是通往临夏的咽喉要地。和政的城隍庙就在县城边的山上。在乡亲们的指点下,穿过村落,来到山顶的一处古建筑前。和政的城隍庙便在里面。严格说,这里不仅是有城隍庙还魁星阁等建筑群。穿过大门,城隍庙就在前面。城隍,自古被人们视为一个城市的守护神。一方城隍,往往是一方大地走出的英豪,他们或救灾救难,或慷慨赴死,或教化百姓,由人而成神。到明代以后,城隍有都城隍、府城隍和县城隍的区别。和政城隍庙的大殿上方悬挂一块大匾,上书“武顺王”。这就和政城隍庙的大殿了。城隍庙修建在山顶上,我们将山下的县城一览无余。大殿内供奉的城隍就是邓愈。邓愈是明初的开国名将。明初大封功臣时,他被封为卫国公,位置在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之后,却在郑国公常茂...
· 陈宝叔在位期间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导致陈朝的灭亡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陈宝叔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短短数十年统治之下的陈朝,出过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人物,也有过两位英明君主,他们三人的努力将陈推动成了一个经济比较繁荣的朝代。可以说陈朝如果没有他们,可能早在刚刚诞生的时期就被吞并了,怎么还会活到这么多年。可是,在他们三位之后,陈朝的发展也就到此结束了,因为陈宣帝在军事上的一个决策错误,让北方得到统一,国力强盛无比,统一整个中国已经是迟早的事情了。但接下来这位君主的继任,却加速了这个过程,让陈朝早早就结束在历史舞台上面。这位皇帝叫做陈宝叔,后来被研究历史的人们称作陈后主,同时,他还有一个头衔,那就是一名出了名的昏君。在他的统治时期,做过很多在当时人看来注定会引来灭亡的事迹,头一点就是宠溺于和后宫众多妃子的情爱中,不怎么打理朝政,生活相当奢华。所以在这个阶段,诸多大臣们也像皇帝一样,导致了贪官渐生,腐败非常严重。而一个国家有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