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清官曾秉正,清正兼洁却被处于腐刑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35
转发:0
评论:0
明朝清官曾秉正,清正兼洁却被处于腐刑,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曾秉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众所周知,朱元璋小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曾秉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家境很穷,甚至还乞讨过一段时间,所有在他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对贪污腐败尤其重视,一直都处于状态,那清官就高枕无忧、相安无事了吗?当代就有一位清官被朱元璋罢免的官职,还被处腐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名清官名叫曾秉正,今江西南昌人,从小就饱读诗书。洪武年初期,明朝为了招纳更多的人才为朝廷效力,便要求个地方举荐人才上报朝廷,当时的曾秉正也是被推荐去的,后来被任命为海州学正。由于到海州的距离有上千里远,曾秉正也是犹豫要不要去,但想到能报效国家,还是决定前往任职。

  洪武九年,朱元璋要以“天变”诏群臣议论此事,也是想听听开国以来,天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群臣对天下,对朝廷的看法,固以此召开此议事。

  这个议事是针对全国性的,曾秉正虽官职不高,但也有幸参与其中。并以海州学正的身份上书给朱元璋,文中也是赞许朱元璋“天意所向,顺应民意,持国有方”,甚得朱元璋之心。

  议事过后不久,曾秉正便先后被提拔为思文监丞、刑部主事,后又被任职为陕西参政。朱元璋在洪武十年成立了通政司,也是由曾秉正执掌,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曾秉正的器重。

  曾秉正一直都是有话说话,不喜欢绕弯,典型的直男。所以在朝中惹了很多人不开心,不仅如此,对朱元璋也是直言不讳。开始也是觉得曾秉正尽心尽职,说话直白点也能忍,但是时间久了朱元璋对其也是忍受不了,便找了个理由定罪曾秉正,罢免了官职。

  曾秉正官职被免,也只能返回南昌老家,但因执政期间都是拿的朝廷发放的俸禄度日,从未私下拿丁点好处,又还要养一大家子人,一时间竟拿不出返乡路费。思来想去出于无奈,只好把家中四岁女儿给卖了,凑足银两回老家。

  凡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就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简直气坏了。一个读书人,还是之前的朝中大臣,竟会做出卖女儿之事,简直是不可理喻。一气之下便命人捉拿曾秉正,并被处于腐刑。

  事后就再也没见过曾秉正了,可能是回了老家,可能是去了其他地方,总之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曾秉正是什么人?明朝洪武官员曾秉正生平简介
曾秉正,南昌人。洪武初,荐授海州学正。九年,以天变诏群臣言事。秉正上疏数千言,大略曰:“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喜,惟以祗惧天谴为心。陛下圣文神武,统一天下,天之付与,可谓盛矣。兵动二十余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创业与守成之政,大抵不同。开创之初,则行富国强兵之术,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立,邦势已固。则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家仓库之积;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养之人。不患不富庶,惟保成业于永久为难耳。于此之时,当尽革向之所为,何者足应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应之理,其效甚速。”又言天既有警,则变不虚生。极论《大易》、《春秋》之旨。帝嘉之,召为思文监丞。未几,改刑部主事。十年擢陕西参政。会初置通政司,即以秉正为使。在位数言事,帝颇优容之。寻竟以忤旨罢。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终。
· 清正廉洁
【成语】清正廉洁【成语】清正廉洁【读音】qīngzhèngliánjié【解释】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无私。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人们常用荷花来比喻,清正廉洁的人。【近义词】水火无交、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不饮盗泉【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 明朝最惨清官曾秉正,竟被朱元璋下令入宫当太监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曾秉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可是一位布衣天子,而他之所以起义造反,就是因为看不惯官员的各种贪污受贿,于是在明朝建立之初,贪污受贿是非常严重的行为。但是但凡在朝廷中的官员,明目张胆的贪污是绝对不敢,可偷偷摸摸的绝对不在少数。而每个清官在古代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而今天给大家说的这位明朝官员,在清正廉洁了一辈子之后,却被朱元璋下令,入宫当了太监。在明朝建立初期,国家需要一些人才来帮助管理国家,尤其是在那时候,国内的战乱还没有平息,没有稳定的局势来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所以就会在当地挑选一些有着知名度和学问的人才,在通过考核之后就可以直接入朝为官了。当时的曾秉正就被推选为了海州的学正,虽然只是一个九品的小官员,但是曾秉正却是非常的认真,并且关心着朝廷的局势。后来朱元璋下令,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当中,这让曾秉正觉得自己有了发挥才能的地方,...
· 为官清正廉洁的榜样
吏治腐败,贿赂公行,历来是国衰民愤之源。贪脏枉法,为世人所不容。所以,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既自律,又教育人民和子孙后代都要把戒贪污、倡清廉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据西汉学者刘向撰《新序·节士》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宋国人得到一块宝玉,他出于对宋国大夫子罕的崇敬,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将宝玉献给子罕。谁知子罕竞坚辞不受。宋人以为他嫌宝玉质地不好,子罕却说:“我并不认为你这块宝玉有假,我考虑对我来说,不贪财,这才是真‘宝’;而对你来说,玉才是真‘宝’。假如我收下你的宝玉,我们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还是让我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宝’吧!”献玉者无奈,只好将宝玉收起带回去。“子罕拒宝而不失宝”的故事,其品德光彩照人,给我们以深刻的教益。范哗《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了杨震谢绝馈赠的感人事迹。东汉时,杨展是以知识渊博、正直廉洁著称的官员。有一次,他赴任途中道经昌邑县,过去由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明朝曾秉正说“非我族类”,朱元璋最后阉了他
无论是在元朝时,某些汉人主动蒙古化。还是明朝时期,一些蒙古人、色目人主动汉化。其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不论什么阶层的人都会主动向政权妥协的,这是人类的共性。(1)蒙汉之间互相变化例如,原南宋地区的民间为了适应这种风尚,一些民间书商(书坊)就出版了《至元译语》(蒙古译语)。因为,元代商业发达,特别是经济非常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在江南地区更加主动地学习蒙古文化也。为了当官儿而改名的人也逐渐增多,例如原南宋地区的江南江浙行省(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江苏、福建,江西部分)的郑察罕不花、汪赛因、吴按摊不花等人。除此以外,民间学习蒙古文化,例如取蒙古名字,也有“时髦”的考虑,和今天我们许多人取个英文名字儿类似。不必上纲上线,例如朱元璋身边的一些人就有类似特点。例如李文忠的原名就是“李保保”。朱元璋的诸多养子中也有叫“也先”的。部将里也有“王哈喇章不花”“刘脱因不花”等名字同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