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为何要闭关锁国 主要还是因为统治者
清朝为什么要闭关锁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从19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清朝便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陷入了割地、赔款的死循环,直至灭亡。如今大部分的历史书籍上都将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国家发展跟不上世界前进的步伐。那么,清朝为什么要闭关锁国呢?
事实上,“闭关锁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并不罕见。唐朝国力鼎盛,社会风气开放,一条“丝绸之路”打开了对外贸易的大门。但唐朝的对外贸易全是由官方所垄断的,如果普通百姓也想来分一杯羹,那就请先看看《唐律疏议》中的相关规定:“若共化外蕃人私相交易,谓市买博易,或取蕃人之物及将物与蕃人,计赃一尺徒二年半。”这里所指的外蕃人就是外国人,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同外国人进行交易被发现,那就先来个两年零六个月的有期徒刑再说。
宋朝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但在对外贸易方面,管制同样严格。外国人可以来华进行贸易,但华人不能私下出海做生意。当时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官方的市舶司所垄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觉得元朝莽荒落后。但事实上,元朝的商贸活动却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发达的时期。不过元朝地盘实在是太大了,从中东将货物运到中国出售,在当时还是属于内贸。
明朝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达到了高峰,官方规定老百姓“片板不许入海”。但这一政策实际上已不适合当时的潮流了。因此,从明朝中期开始,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到了隆庆皇帝上台后,官方才调整了海禁政策,允许民间有条件地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清朝定鼎中原后,为了对付郑成功势力,又重新开启了海禁政策。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国内形势趋于稳定,康熙皇帝下令开海贸易,在粤、闽、浙、江四地设置海关,史称“四口通商”。民间海外贸易是在官方控制下展开,民间贸易得以合法地进行。乾隆皇帝上台后,四口通商又改成了一口通商。但终清一朝,对外贸易的大门从来就没有彻底关闭。
那么,清朝既然没有完全关闭和世界联通的大门,又为什么会被越甩越远呢?这就要说到当时的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巨大差别了。中国幅员辽阔,自给自足程度非常高。对外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低。在没有足够好处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自然就没动力在对外开放方面做出更大改进了。
开放的好处不明显,但坏处却显而易见。清朝统治者认为西洋那些“奇技淫巧”的东西如果过多流入中国,势必会“腐化”百姓心智,从而危及统治基础。
清朝在乾隆时期国力鼎盛,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很难下定决定作出重大改变。这就好比今天的一些“巨无霸”型的大公司,眼看着自己日暮西山,却无能为力是一个道理。借用《红楼梦》里王熙凤说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对一个“巨无霸”而言,颠覆自己,谈何容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