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周代的诸侯国体制到底是什么样 为何有人成王其他只能称公称侯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1
转发:0
评论:0
周代的诸侯国体制到底是什么样为何有人成王其他只能称公称侯呢,还不知道:周代诸侯国体制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还不知道:周代诸侯国体制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春秋战国时期,周代的诸侯国,为什么有些国家元首称王,有些国家元首称伯称公称侯?

  这个问题,需要分三方面来回答:

  一、只有中原国家的领导,才会称伯称公称侯。

  因为中原诸侯国,都是周王的分封国。

  周王封他们做公,就是公国;封他们是侯,就是侯国;封他们是伯,就是伯国。

  周王是他们的最高领导,公侯伯都是臣属,臣属的官爵和称谓不可能和最高领导平起平坐。

  好比一个公司,有董事长,下面是总经理,还有一堆副总,总经理和副总可以对员工说,你们也叫我董事长吧。那真是找死,第二天就要卷包袱走人。

  简单地说,这些公侯伯的国家领导人,都是体制内的。

  二、为什么楚吴越的国家领导人,可以称王?

  同样简直地说,楚吴越几个国家都是的国家,不在周王朝的管辖范围。

  换句话说,这几个国家不在周王朝的占领和控制范围。

  周王朝当时为什么不控制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地方太穷太破,没几个鸟人。

  而中原区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这些地方,要人有人,要粮有粮。

  两相比较,一个是穷山恶水,一个是天上人间,所以周王朝对吴越楚非常不感兴趣,也根本想不到这些破地方几千年后会成为中国富饶的长三角,GDP会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

  正因为吴越楚存在于周王朝的体制以外,当然想叫什么就叫什么,称王是客气的,称玉皇大帝也没人管。

  三、吴越楚称王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

  当年周王朝很强大时,吴越楚也就是几个比较大的部落而已,他们不敢称王,因为隔壁老周太厉害了,称王可能要挨打,只好默默地求生存求发展。

  到了春秋后期,周王朝已经很衰弱了,不要说是吴越楚,就连手下的诸侯国都不听周王的话,郑庄公甚至带头抢了周王的粮食,吴越楚一看这情况,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你们互相掐,我又不在你们周家的公司,马上果断地称王!

  用《史记》一段原文做总结吧。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王这句话很有代表性:我就是蛮夷,不和你们文明人玩,也不用遵守你们的游戏规则。

  你能怎么着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晋国(周代诸侯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晋是重要的封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一个。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献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晋景公时迁都新田,称之为新绛,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因为春秋初年晋国发生过小宗曲沃篡夺大宗的曲沃克晋,以及晋献公时的骊姬之乱两件宗室事件,为避免历史重演,晋文公开始除太子以外,国君其他儿子及兄弟皆要迁离晋国,《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别于其他国家。晋灵公时,晋的卿大夫势力开始壮大,成公即位后,封异姓卿大夫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渐成为晋国政权的主导力量。晋平公以后,六卿的实力凌驾于国君之上,形成了六卿执政。晋定公时,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晋出公时,魏氏、韩氏反戈一击联合赵氏灭掉最强大的知氏,晋国名存实亡。...
· 周代诸侯国之一:代国的历史简介
商代、周代诸侯国之一,范围在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汤封同姓,代子立国。春秋时代末期,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代郡始。代王城周长20里,城垣两道,分外城与宫城两层。城设九门,分别是:正南荣阳门,东南兴隆门;正东宝源门,东北迎海门;正北富农门、文胜门,西北兴圃门;正西钟秀门,西南崇德门。城内平面布局椭圆形。城内宫殿、官邸区位于西南隅高高隆起的缓坡台地上。台地西南侧文化堆积厚两米余,遗物丰富,残陶片堆积如山。东城门侧,绿荫掩映下的水神塘幽深别致,清澈见底。内宫西墙下树林边的金波泉流水淙淙,浮光掠影,金色射。城西南的涌金泉,溪水汇聚而成钓鱼池。现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王城遗址。赵襄子灭代赵简子病重,把太子赵襄子召来,对他说:"如果我死了,等安葬完毕,你就穿着孝服登上夏屋山去眺望。"太子答应了。赵简子死了...
· 周代的姬姓诸侯国:曾国是现在的哪里?
曾国,是周王(成王或康王)分封给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即南宫括)之子、周朝宗室曾谏的封国,周代姬姓诸侯国,史书称为随国。大约存在于西周成康时期至战国末期。后世推测,立国之初的曾国是周王朝在江汉地域控制铜资源运输的重要据点和遏制楚国等南蛮扩张的重要诸侯。按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曾国在楚国兴起的过程中沦为盟国和楚国的保护国,吴王阖闾伐楚,攻破占领楚都城郢后,楚昭王逃到"曾"国,吴军追来,楚昭王被曾国保护。战国时期,曾国仍然保留独立性,延续至战国末期。曾国不见于传世文献,由最新的随州叶家山晚商西周墓地的研究发现,西周早期的曾国仅存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国被周的消灭,曾国迅速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汉东第一大国。综合历次考古发现来看:西周早期的有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两周之际的有荆门京山县苏家垅曾国墓地,春秋早期的有襄阳郭家庙擂鼓墩曾侯墓,战国时期的有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还有随州文峰...
· 周代诸侯国:鲁国的发展与灭亡
鲁国,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0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
· 唐朝时期的官职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狄仁杰身为阁老却只能官居三品呢
还不知道:阁老的狄仁杰为何只有三品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唐朝(包括武则天的武周王朝)宰相就是三品官。在这里介绍一下唐朝的宰相由哪些人组成吧。唐朝为了遏制相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各类事宜。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三省虽然并立,但官职品级却有不同。三省当中,尚书省的级别最高,长官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下设六部二十四司,六部长官称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都是三品。也就是说,尚书省随便出一个尚书都跟中书、门下省的长官平级,左右仆射更是高于二省长官,更不要说尚书令了。但是,此后尚书令却是一直空缺的,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一职,他做了皇帝,便无人再敢担任,于是,尚书省日常事务是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