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平盛世到底是什么样的 盛世是否就是太平时代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太平盛世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的盛世是否就是太平时代?是的!回答正确,加10分。因为太平,才有盛世。这是历史的规律。太平既是盛世的原因之一,又是盛世的成果之一。太平与盛世是共生的。不错,“太平”,是个美好的词组,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太平——社会平安、安宁。盛世——兴盛的时代。“太平”总是与“盛世”密不可分。
翻阅史书,用“太平”做年号的封建君王不少,有吴国的会稽王、梁国的梁敬帝、辽国的圣宗。北魏的太武帝、宋代的宋太宗的年号也有“太平”二字,号为“太平真君”、“太平兴国”。1851年,洪秀全等领导的起义,也曾建国号为“太平天国”。此外,全国各地以“太平”做地名者也不在少数,比如太平县、太平乡、太平街等。只不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如今这些老地名已慢慢消失了。或许只有一个名字永恒不变——医院的“太平间”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从取“太平”为年号到以“太平”做地名,其实,这些都是“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民”的古代百姓祈求太平盛世、吉祥安康的心理表达。不仅古人祈求“太平盛世”,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外出那么多年,每次春节回老家过年,村里的大街小巷春联上写的都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乡亲们盼望“太平盛世”降临,能多过上几年好日子。
现在不少年轻人的偶像、歌手陶喆有个专辑的名字,好像就是以太平盛世命名的,可见“太平盛世”是人人都想过的,今天的年轻人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太平”不“太平”,还是有标准的。
据《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在风调雨顺、轻徭薄赋的情况下,农民耕田百亩,三年可有一年余粮,耕作九年,可有三年余粮,此为“登”;耕作十八年,可有六年余粮,此为“平”;耕作二十七年,可有九年余粮,此为“太平”。这也就意味着,农民要连续二十七年丰衣足食,才能称做太平盛世。估计是古人惯用整数的缘故,最终定义为,农民连续“三十年丰衣足食”为太平岁月。
“太平盛世”意味着“天下安宁,经济繁荣”,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粮”,比如:文景时期全国人口规模约有两三千万,多数农民的耕地能有百亩,而税收低至“三十税一”,丰衣足食不成问题。唐玄宗时全国人口上升到四五千万,实行均田制后,基本可以保证耕者有其田,再加上税之轻,农民们也基本能丰衣足食。
到了“康乾盛世”,全国人口达两三亿,人均耕地少,但是明朝后期传入中国的玉米、红薯这两种高产作物,已广泛种植,还能减免田赋,农民们多少也能过上勉强温饱的小日子、所以说,光号称“太平”是不行的。洪秀全不是建立了“太平天国”了吗?然而他除了过上几年富贵荒淫的生活之外,天国的臣民们真正过上幸福生活了吗?重要的是怎样去建设“太平”,不然又何多提“盛世”!
“太平盛世”不仅要用物质来衡量,更要用精神指标来要求,比如民主自由、国民待遇、宪法保障等等。可以说,“太平盛世”是中国百姓几千年来最高的社会理想。我们史书不是也对那些皇帝们的历史功绩赞不绝口吗?然而,“太平盛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景象呢?我们现代人无法知晓,或许是小说中描写的自己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又或许是唐敦煌壁画中描画的景象吧!
那么,“太平盛世”的标准是什么?在这方面,皇帝有皇帝的标准,百姓有百姓的标准,古代有古代的标准,现代有现代的标准。在古代,只要有个好皇帝,老百姓大概就能过得上“太平盛世”的好日子了。在皇帝心目中,盛世的标准是:全国上下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文化,统一的口径,没有异类声音,没有异端,没有妖言惑众。
从百姓的角度来说,我要过上好日子,有饭吃,有终能衣穿,有钱花,有学上,不用担心有人半夜杀来,不用担心吃了有毒食品。百姓的要求,无非如此吧?小编觉得,再也没有比古代百姓对生活的追求更低了。他们只要求能够活下去,如果能够温饱,就谢天谢地,认为是太平盛世了。可就是这样,每隔一段时间,统治阶级还会逼得民众不得不起来反抗。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让百姓活不下去了!不反抗必死无疑,反抗才有一线生机!所以说,古代寥寥可数的“太平盛世”,实则正是对封建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讽刺,小伙伴们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