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庞德公为何能与诸葛亮齐名呢 他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5
转发:0
评论:0
庞德公为何能与诸葛亮齐名呢他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呢,庞统为何能与诸葛亮齐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

  庞统为何能与诸葛亮齐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庞统之所以受到后世怀疑,是因为生前时人对他的评价太高了。而他因为早逝,没有机会证明自己。因此,庞统究竟行还是不行,似乎谁也说不清楚。

  世人对他的评价真的非常高。庞德公、司马徽把他和诸葛亮并举,称他两人为“伏龙”“凤雏”。鲁肃赞他:“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赞他:“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庞统)

  他虽然获得这么多的赞誉,但都是在他出道之前获得的。他出道之后,并没有建立更多的功绩,因此,并不能通过像诸葛亮那样实际的例证,来证明他自己。

  那么,庞统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呢?

  我的观点是,庞统有才能,但未必是大才,更不可能是诸葛亮那样的济世之才。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庞统从来没有给刘备献过“整体战略规划”。

  有没有“整体战略规划”,应该是一个谋士是不是大才的硬指标。我们看看历史上,这种“整体战略规划”,诸葛亮给刘备献过,张良给刘邦献过,刘伯温给朱元璋献过。他们都是当世公认的大才。就算在三国时期,同样作为大才的,郭嘉给曹操献过,周瑜给孙权献过。而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庞统给刘备献过这样的战略规划,因此,其“大才”的成色是严重不足的。

  第二,庞统唯一可称道的计谋受到后世广泛质疑。

  (刘备)

  庞统唯一可称道的计谋,就是他给刘备献上的,袭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对于这个策略,后人有不少质疑的评价。比如方孝孺就说:“徽以孔明、庞统并称,吾窃有疑焉。论者惜统早死,故功业不及孔明;余谓使统不死,终非孔明比也。孔明之学,庶乎王道;而统之言,皆矫诈功利之习。”裴松之也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

  方孝孺和裴松之是从儒家正统思想的角度,来质疑庞统给刘备献这个计策的正当性。因为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有点巧取豪夺的味道。因此,给刘备献计谋的庞统,给人的感觉就是“诡道”,而非济世之才。

  不过,抛开方孝孺和裴松之道德说教的成分,就纯计谋来说,庞统这也算不得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袭取益州,并把益州作为刘备的根据地,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就给刘备提到过的策略,并不算庞统的独创。庞统唯一增加的,就是提了个上中下三策。这“三策”,其实也就是从时间上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夺取益州而已。也就是说,庞统唯一值得说的,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第三,庞统的早逝证明其实战能力不行。

  (诸葛亮)

  庞统是在率众攻打雒城的时候,被密集的飞箭射中而死的。孙武早就说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庞统作为一个谋士,却率兵硬攻,最后还会被飞箭射死,只能说明他实战能力非常一般。

  既然庞统的谋略才能比较一般,为什么他获得那么高的评价呢?

  我们可以注意到清朝名臣李光地说的一句话:“庞士元论人才,不肯求全责备,这个心胸,便可以称‘凤雏’。”

  李光地的意思是说,庞统之所以被称为“凤雏”,是因为他有一个很大的“心胸”。什么“心胸”呢?就是“论人才,不肯求全责备”。

  什么叫“不肯求全责备”呢?原来是说庞统在出道之前,经常高度夸赞周围的人才。后来,别人在使用这些人才的时候,发现这些人才其实并没有什么才能,庞统言过其实了。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猛夸别人。庞统说,我是想让人才都受到重视,从而更快地结束乱世罢了。

  庞统这话是有问题的。没有才能的人,把他推荐到重要岗位上,不是误大事吗?误了大事,还能结束乱世吗?

  看到这里,我忽然就明白了。庞统为什么能获得那么多人的好评呢?原来是因为他曾经无原则地好评别人,别人也无原则地回报他罢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郭偃是谁?他为何能与管仲齐名呢?
郭偃,又被称为卜偃、高偃,是春秋时期晋文公手下的地位极高的大夫。春秋有五位霸主,一般将其归纳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其中齐桓公是第一位成为春秋霸主的,晋文公则是第二位。也正是因为这样,两位国君才会齐名,被合称为“齐恒晋文”。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管仲的功劳很大;然而晋文公能够成就霸业,靠的又是谁呢?《墨子·所染》篇说:“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这里的高偃指的就是郭偃。郭偃是不是晋文公霸业的首功之臣呢?想要知道晋文公成就霸业的背景下,是谁的功劳最大,我们先来看一看齐桓公是如何依靠管仲成为霸主的。春秋时期,齐国是周王朝统治下第一个进行封建化的诸侯国,因此齐国首先发展起来,远远领先于其他的诸侯国。齐桓公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君位胜出以后,当上了齐国的国君。继位以后,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公子纠的党羽管仲,并对其十分信任。管仲才能很高,齐桓公很看重他,在管仲的建议下...
· 庞统真的和诸葛亮齐名吗他的能力有没有夸大呢
庞统能在后世闻名,其实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蔡瑁追杀,不得已骑着的卢马越过檀溪,就此遇到了司马徽,当时司马徽称“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从而让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之名流传于世间,由于诸葛亮的能力愈发得到大众认可,因此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也愈发显得能力出众。但实际上,庞统在小时候为人朴实,他在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当时司马徽为人清雅而擅长识人,二十岁的庞统就去拜见了司马徽。当时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于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有了司马徽这句话,庞统渐渐为人所知。也就是说,历史上庞统的成名并非司马徽口中的“卧龙凤雏”,而是司马徽当时的一句“南州士之冠冕”。只不过司马徽后来让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以至于让世人对庞统寄予厚望,而刘备也是因为司马徽的话而任用了曾在周瑜手下为官的庞统。不过从刘备任用庞统的情...
· 诸葛亮口中的庞德公何许人也为什么诸葛亮会喊他救命呢
诸葛亮口中的庞德公是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据一些资料记载,说诸葛亮在临死之前曾向一个叫做庞德公的人求救,说出了震惊当世的五个字“庞德公救我”,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庞德公到底是什么人。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位诸葛亮口中的高人“庞德公”到底何许人也。首先庞德公是一个隐士高人,他培养弟子还是非常厉害的。就像他的从子庞统一样,也是出自于他的门下。当时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得天下,这两个厉害的人物都是他亲自培养的,要是庞德公能够出来帮助刘备的话,或许刘备能够真正的统一天下也说不定,但是庞德公这个人非常喜欢隐居,认为诸葛亮就足够帮助刘备统一天下,而且天下有自己的命运,他也不想去管。可是最后没想到诸葛亮居然是做不到统一天下,还要求庞德公救助他。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就一定认为庞德公会救他,而且能够救他呢?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诸葛亮是一个...
· 诸葛孔明临死前为何要弄死魏延呢他究竟有没有做错事情呢
还不知道:魏延为何被杀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便已料到魏延会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马岱准备杀他,在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之后,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头,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神奇特点再次显现。然而在正史并未如此,诸葛亮临终遗言让姜维、杨仪等人在自己去世后便带兵撤回,让魏延断后,并明确表示:“(魏延)或不从,君自便发。”也就是说,魏延如果不听的话,你们就自己带着军队往回撤,不用管魏延了。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写成了脑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我们由此发现,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拉锯般交战之际,两人手下同时都有一位出色的将军,同时在体味着某种壮志不得伸的生命状态。张郃好在还有一个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
· 庞德公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诸葛亮临死前会喊他救命呢
还不知道:庞德公是何许人也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的名字在三国时期可是想当当的,无论是小说还是正史中,诸葛亮的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三国时期最顶级的谋士之一,诸葛亮是非常厉害的。在整个三国时期,能够与诸葛亮媲美的谋士恐怕只有司马懿了。在司马懿抗衡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连曹魏的长城都没看到。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诸葛亮的短板在军事方面。当初的刘备根本没有看中诸葛亮,只不过在一些事情的决策上,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一点一点的刘备对诸葛亮的看法产生了兴趣,并且是得到了刘备的认同,就这样诸葛亮开始在历史上崭露头角。自从跟了刘备以后,诸葛亮为了刘备匡扶汉室的事业,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依然是“事无巨细”。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根本没必要“事无巨细”,结果这样的工作量让诸葛亮在54岁就去世了。由此一来蜀汉没有了忠臣,这样的人对蜀汉来说,都是非常大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