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刘裕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有没有可能统一天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9
转发:0
评论:0
刘裕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有没有可能统一天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裕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裕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在诗词中高度评价,极力称赞的这个人,就是被称为“定乱代兴之君”、“南朝第一帝”的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根据《资治通鉴》:“初,彭城刘裕,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和《宋书·刘怀肃传》:“初,高祖产而皇妣殂,孝皇帝贫薄,无由得乳人,议欲举高祖。高祖从母生怀敬,未期,乃断怀敬乳,而自养高祖。”可知,刘裕自幼家贫,母亲生下他后难产而死,其父亲也曾想抛弃他,十足的社会底层人物。

  但这么一个纯穷屌丝出身的人,却极具军事才干,从小胸怀大志。自从军以后,一路开挂,在被世族门阀垄断的东晋末年杀出重围。从小小的军中司马成长为刘宋的开国皇帝,尤其是他的赫赫军功:

  对内平定孙恩和卢循的起义,消灭桓楚、谯蜀、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之后又征服林邑国(今越南北部),先后杀了桓楚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等四个皇帝,当真是威震天下。

  刘裕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他的北伐,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北方中原大地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偏安江南的东晋历代将领百年来不断进行北伐,如祖逖、庾亮、桓温、谢安等,但都以失利告终。

  而刘裕北伐所取得的成就是东晋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从刘裕控制的版图鼎盛时期来算的话,可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正是由于刘裕的军事成就太过耀眼,后世对于一个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刘裕到底有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虽然历史很难假设,但刘裕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自身的情况还是比较明朗的。综合这些因素,刘裕根本不可能统一天下。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刘裕的寿命问题。

  刘裕北伐的巅峰时期是在义熙十三年(417年),此时刘裕已经54岁,距离他因病去世的永初三年(422年)仅剩下了五年的时间。而此时的北方还存在胡夏、北魏、北燕、北凉等多个割据政权,刘裕即使军事才能再牛,也很难在这五年的时间里灭掉这么多政权吧,即使他本人不累,军队也受不了。

  第二,后方不稳。

  刘裕亲自率兵北伐,建康大本营由其心腹谋臣刘穆之镇守。结果刘穆之在刘裕占领长安的同时因病去世,刘裕收到消息顿感后方不稳,十分着急地就赶回了建康,只让自己的幼子刘义真留守长安,派大将王镇恶、沈田子等率一万兵士辅佐。结果这个安排酿成大祸,先是沈田子与王镇恶关系恶化,发生内乱,王镇恶被杀导致留守长安的实力大损,接着胡夏天王赫连勃勃趁机偷袭长安,晋军几乎全军覆没,长安和关中得而复失。

  后世对于刘裕南归建康和他在长安的安排极为诟病,认为这是他失去统一天下机会的根本原因。同时期的北魏谋士崔浩甚至认为,刘裕北伐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篡位捞取资本,根本没想统一天下,所以才对于长安的安排草草了事。很明显,都忽略了几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刘裕的后方究竟是否稳固?他不返回建康是否可以?关于这一点,可以对比三国汉中之战时的曹操。

  曹操在集结好军队到达汉中之后主动撤退将汉中放弃,就是因为后方不稳。曹操在封魏公以后,离当皇帝仅有一步之遥,但却引起了部分汉室忠臣的不满,发生了多起叛乱,如许都的耿纪叛乱。可以说,刘裕此时所处的环境与曹操及其相似。

  刘裕寒门出身,没有强大的宗室力量作为支撑,而东晋又是一个世族门阀占据主导的王朝。刘裕虽然靠军功威望稳住了朝局,但是以王谢桓庾为首的世族门阀依然残存着不少反对力量,伺机而动。

  一旦建康出现祸乱,刘裕就会失去根据,自己都很难再立足,更不用谈统一天下了,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刘裕在长安的安排的确严重不妥,究竟为何,已很难去证实了。总之,刘裕生前必须兼顾稳固后方和出兵北伐两大任务,在有生之年无法做到统一天下。

  第三,对手强悍。

  比起苻坚统一北方来说,刘裕可谓生不逢时。因为他要想统一天下的话,就必须除掉两个强大的对手——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这两个人可都不是省油的灯。

  赫连勃勃是匈奴人,虽然他为人残暴嗜杀,但他颇具军事才能,而且他打造军械的标准极为严格;因此当时天下赫连勃勃所统帅的军队器械是最精良的,而且以骑兵为主,而且北方的山地条件也不利于刘裕日后的作战。

  虽然刘裕在北伐攻灭后秦的过程中曾经凭借着独创的却月阵大败北魏,但这并不代表北魏和拓跋嗣对于刘裕没有威胁。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革北魏官制,重用崔浩等汉臣,使得北魏国力大增,为后来其子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北魏拓跋嗣是刘裕统一之路上非常难啃的一块骨头。

  第四,民族融合尚未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个大时代,虽然结果是迎来了隋唐盛世,但过程却是无比曲折残酷的,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从开始的,到后来的胡汉分治,再到后来的主动汉化,一直到北周末年、隋朝初年才彻底完成民族融合。应当说,隋朝统一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而刘裕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这会导致统一战争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因为胡汉杂居的客观事实无法用军事手段去改变。无论是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还达不到统一的条件。

  刘裕的确是一代人杰,但他终究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必须去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任何过于急躁的做法终究只能取得一时的成效,而无法长治久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元吉在战场上屡战屡败为何裴寂要主动请缨出战呢
还不知道:裴寂为何要请缨出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当时历史人物的描写,但是我们也知道,在这样的一个历史世界,肯定有着非常多的与当时事实不符合的事情发生,因为我们都知道有句话说得好,历史都是王者写的,可以说不管是现在还是之前的人们阅读的历史,都是由当时的皇帝负责,专门的人去编写的,对于皇帝不好的事情,很多时候其实是并不会被写在史书上的。就比如说当时的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记得当时也是被塑造成了一个脾气非常古怪,并且残忍不堪的一个皇子形象。而李元吉这个人是十分的爱好打猎,自己也说他可以三天不吃饭,但是不能一天不射箭,可以看得出来,李元吉这个人对于剑术是十分的喜爱,尤其是当时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两人都在外面打仗,这对于当时处于一个叛逆时期的李元吉来说,更是一个非常大的侮辱。所以后来我们都知道,李元吉在山西的时候,正好也是遇到了刘武周这个人,而在...
· 古代官场上的“天人大战”
政府是由官员构成的,官员们可以分作两类,不顾百姓死活甚至坑民害民者是一类,他们是隐藏在政府内部的敌人。心中只有长官而没有百姓,这样的“人”只配做官不配做人人在官场,很难不顺应官场规则,否则很容易遭受淘汰。凡人都会有良心,或来自家庭熏陶,或来自读书教育。即使人在官场,也时刻受到良心的监督。人生总会有几个特殊时刻,在良心和规则之间煎熬。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做天人大战,其中的天是天地良心,人是官场规则和个人利益。唐高宗时,在武陟县发生的一个故事,再次证明古今同理。河南武陟县,隶属焦作市。唐时,武陟也是一个县,隶属怀州。而怀州,有时属于河北道,有时属于都畿道。连续几年的天不作美,武陟县发生了旱灾,并引发饥荒。县政府是有粮仓的,要不要给饥民发放粮食,县政府的官员之间观点不一致。县尉员半千积极劝进,希望政府放粮。而县令殷子良坚决不同意。县令是长官,县尉是属下。看见饥民受苦受难,员半千虽然同情又能怎样,天人...
· 古官场上的“天人大战”
本文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12期,作者:孟宪实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题:《官场上的“天人大战”》政府是由官员构成的,官员们可以分作两类,不顾百姓死活甚至坑民害民者是一类,他们是隐藏在政府内部的敌人。心中只有长官而没有百姓,这样的“人”只配做官不配做人人在官场,很难不顺应官场规则,否则很容易遭受淘汰。凡人都会有良心,或来自家庭熏陶,或来自读书教育。即使人在官场,也时刻受到良心的监督。人生总会有几个特殊时刻,在良心和规则之间煎熬。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做天人大战,其中的天是天地良心,人是官场规则和个人利益。唐高宗时,在武陟县发生的一个故事,再次证明古今同理。河南武陟县,隶属焦作市。唐时,武陟也是一个县,隶属怀州。而怀州,有时属于河北道,有时属于都畿道。连续几年的天不作美,武陟县发生了旱灾,并引发饥荒。县政府是有粮仓的,要不要给饥民发放粮食,县政府的官员之间观点不一致。县尉员半千积极劝进,希望...
· 为何北魏战场上三胜刘宋在口水战却连输两场?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于元嘉二十七年(公元四五○年)发动的北伐以惨败告终。不过有趣的是,这场北伐战争同时也是一场“口水大战”,而刘宋王朝在战场丢失的颜面,则貌似在口水仗中意外地得到挽回。这年夏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获悉宋将北伐后,修书一封,对宋文帝说:听说你要御驾亲征,要打到中山(今河北定州)和桑干川(今朔州地区),想来就来吧,我就不接也不送了。要是嫌那里房子不好,可来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都城)住住;我呢,就去扬州你的老窝,咱俩换个地儿。路途遥远,送你猎马十二匹,可补你马力不足,再送毛毡、草药若干,若你水土不服,可用来治病。信中满是调侃、轻蔑口脗,显见西征北讨、所向披靡的拓跋焘根本没将刘宋王朝放在心上;而韬光养晦二十多年、一心要光复中原的宋文帝看了,既不气恼,也不答复,而是一笑置之,也足见他对这次北伐有着必胜的信心。双方初次口水战,表面上看拓跋焘的气焰要嚣张一些,实际上宋文帝不予理睬则显得更胜一...
· 晋的王朝——刘裕战孙恩
会稽郡内史(太守)谢琰,是谢安的次子,谢安一共两个儿子,长子谢瑶早逝。现在这个位置是个肥差,能坐上这个位置,并不是因为谢琰才能出众,而是靠着他的出身门第。大敌当前,他既不会动员人民,又不懂整饬军备。他手下有将领就劝他书说:“贼寇就在不远的海边,他们不断加强对我们的监视,应该采取怀柔政策,让他们弃恶从善。”谢琰满脸的不屑,他说:“苻坚当年有百万之众,还惨败淮南,孙恩乃一小毛贼而已,败逃海岛,怎么还可能再杀回来呢?如果他真过来了,那是老天爷要要他的命。”但不久,孙恩就带兵攻破上虞,进军到了邢浦。谢琰派遣参军刘宣之迎战,把孙恩打的大败。谢琰哈哈大笑,说:“我所言非虚,毛贼不堪一击。”可是几天之后,孙恩又来攻打邢浦,这次,谢琰军失利,孙恩乘胜前进。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五月三十日,孙恩率军抵达会稽郡。谢琰这时候正准备吃饭,他放下碗筷,说:“等我顷刻间消灭了贼人再来吃饭。”他跨上战马,出城应战,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