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代的监察制度设计是怎样的 他们到底做了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4
转发:0
评论:0
清代的监察制度设计是怎样的他们到底做了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还不知道:清代的监察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

  还不知道:清代的监察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之悠久,体制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世界监察制度史上都很罕见。美籍专家吴克教授曾称赞说:“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机构,是政治传统上很重要的部分,有如中国认为值得保存的其他许多事物,它历代相传,绵延不绝。它被认为重要和不容忽视,对西方政治可能有所贡献。”

  但提起那些载入青史的言官,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宋代或者明代。的确,相比前代明的士气之盛,清代的监察制度和言官气节好似都显得有些逊色。那么清代的监察制度设计是怎样的?他们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过怎样的作用?又为何会留下会给后世留下清代士气不盛、监察萎缩的印象?

  图/《走向共和》剧照

  01 清代监察体制的设立

  清承明制,同样,在言谏的制度的设计上清朝也基本沿袭了明制。在中央,清代设立监察机关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和左副都御史执掌院务,主要职责为监察朝廷政治得失,整饬纲纪等。此外,都察院下还设六科、十五道、五城察院、宗室御史处和稽察内务府御史处等机构,负责具体执行监察事宜。

  在地方上,清朝在承袭明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地方的最高监察官是都察院所设的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金都御史,但此职不设专官,皆由总督、巡抚兼衔;省级专职司法监察机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司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藩司议,以听于部院。”此外,清代还在省与府(州、厅)之间设道,其中巡道主监察和刑狱。

  从清朝历任统治者所发布上谕可知,统治者对于监察也是非常重视的。比如顺治九年,清世祖谕:“都察院为朝廷耳目之官,上至诸王,下至诸臣,熟为忠勤与否及内外官员之勤惰,各衙门政事之修废,皆令尽言。”康熙十八年也曾下谕:“自古设台省,原系朝廷耳目之官。上之是匡过陈善,下之则激浊扬清,务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乃称厥职。”类似鼓励言谏的上谕、皇太极、嘉庆、道光等也多次发布。

  图/清代山西巡抚衙门

  02 清代监察制度的职能

  清代统治者通过建立完备的监察制度,意在督促监察官员尽监察百官之责,最终保障各级官僚机构正常有序高效地运转。因此,清代科道官的监察范围极其广泛,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政府的决策监督、行政效率监督、财务监督、现场随事监督等。

  其中,行政决策监督是清代监察系统的主要职责,其他关于行政效率、财务、现场随事的监督等也都形成具体的制度或者设立了专职人员。比如在行政效率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督催与注销制度,来负责对各承政机构的办事效率进行严格的监督;财务监督方面设立六科给事中的户科、十五道监察御史进行监督,还派遣专职的差遣,如巡槽、巡盐、巡仓等,对地方的财务进行监督。

  总体来说,清代监察机关的监督范围极其广泛,监察机制的运行方式灵活多样,对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保证了平稳、高效地运转,进而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03 清代监察职能的萎缩

  虽然清代拥有比前代更缜密、系统的监察制度,但监察制度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萎缩,这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存在“失监”和“虚监”问题。“失监”指监察机能的某一环节或某段时间内出现了“空白区”或“禁区”。比如雍正以前,八旗一向不受监察机关的稽查,直至雍正元年,才照御史稽察各部院例,令每旗派出满洲御史二人稽查。

  “虚监”指监察官对监察对象有名无实的监督或稽察,此现象集中表现为科道官对满族王公贵族、官僚畏之如虎,尽可能少参或不参;对八旗事务向被言官视为议论的“禁区”,尽可能少说或不说。此外,嘉庆以后,因军机处杂人出入,谕旨易于漏浊,特派满汉科道各一人轮值该军机处,但这种稽察言官实际上只是军机处的警卫,而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稽查御史,即军机处所处理的奏折不受监察机关的任何稽查。

  图/清八旗

  第二,存在弹劫监察功能弱化或向其它职能转移的趋向。这主要表现为科道官勤于陈言而疏于举弹。近人汤吉乐曾根据《大清会典事例》、《钦定台规》、《皇清奏议》等6种书进行过初步统计,清代臣僚奏疏共1200余件,其中科道奏疏687件,而弹劾之疏仅223件,仅及科道奏疏的1/3。这无疑与清代“作奸犯科”的数目不相称。就是说,勤于“自鸣”而疏于纠勃是清代监察官为政的特色,这就大大削弱了监察机关对官僚系统的监督弹劾功能。

  第三,科道官怠政溺职行为与自身的日益腐化。清代监察主体即科道官失职溺职与腐化现象,在清代各个时期都存在。康熙晚年就曾针对科道官的怠政说:“朕听政四十余年,言官有为人而言者;有受贿陈奏者;有报私仇而颠倒是非者。此等条奏,朕无不知”。乾隆时也曾针对各省大员贪贿、亏空重案少言官首揭的现象批评到:“岂竞毫无闻见,何竟无一人奏及?”“乃竟始终缄默,又安用此科道为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代的监察制度
历史一、都察院和各道御史明清两代监察制度的职责基本相同,但在辖属关系、官员配置以及具体运用上。亦各有其特点,今分述之。明代将前代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都察院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各种御史。主官是左、右都御史各1人(正三品)。其下有左、右副都御史各1人(正四品),左、右全都御史各2人(正五品),以地区划分的十三道御史若干人(正七品)。这些御史按地区和业务分工,负责对全国各方面的监察工作。都察院的御史是最直接维护朝廷封建统治利益的人物,所以他们的职级虽然较低,但权力很大,所监察的范围也较为广泛。按照规定,都御史暨其下的御史们,凡认为大臣有奸邪、构党、作威福乱政的,各级官僚有猥亵贪冒坏官纪的,甚至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图进用的,都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弹劾。每个御史都有单独上弹劾奏章之权,可...
· 北宋王安石的保甲法制度是什么?保甲法发挥了什么作用?
北宋王安石的保甲法制度是什么?保甲法发挥了什么作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宋朝时候实行的保甲制度是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内容之一,保甲法推行后,保甲制度替代了乡里组织。王安石(1021~1086),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一心想让大宋变强,刚刚登基就迫不及待的重用王安石,他们有着同样富国强兵理想,他们想为孱弱的大宋强筋健骨,宋神宗打心眼里相信王安石,终于大宋王朝迎来了一场颠覆祖制的新法改革,用保守派人的话说说:王安石开始作妖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王安石辞官沉寂多年终于迎来了新皇的赏识,他卯足了干劲全力以赴,也正是因为这场改革,他成了最不受欢迎者,身处旋涡中的王安石,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为了国家再难也要迎头直上,几年时间王安石两度罢相,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记得当年初中时候学过王安石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 清代在蒙古实行的盟旗制度是什么?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清朝在蒙古地区建立的盟旗制度是仿照满洲八旗的形式,在蒙古原有的“鄂托克”、“爱马克”等组织基础上形成的。早在后金政权时期,就建立了盟旗制度的初步形态。努尔哈赤建立了蒙古八旗,最初的蒙古八旗不分部族,所有户口都要编进去。到了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编定了蒙古八旗,并设置了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38年)改为理藩院。盟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封爵、编佐、置旗、设盟、置官等几个方面,它相当于清政府在蒙古地区设立的县级行政单位,蒙古各部都要被编入旗中,各旗互不统属,并设有旗界,旗民不能随意逾越牧地,盟旗制度中的“盟”、“旗”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旗本来是“鄂拓克”中一种军事组织形式,在盟旗制度中,“旗”的性质是清朝在蒙古地区的治事机构,属一级政权组织,兼行政、军事、经济、司法等于一身。每旗设札萨克(旗长)一人管理旗务,札萨克产生于本旗王公贵族中经理藩院上报,可以世袭。“盟”负有对各旗的监督职责,...
· 古代官员上朝拿的板子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它又是谁发明的呢
在很多讲述古代历史的影视剧中,尤其是关于唐朝、宋朝等历史的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文武百官整齐的分列在朝堂两边,每人手中端着一块板子,而且还总是盯着这块板子。那么很多人就会感到好奇了、大臣们手里拿的这个板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用呢?因为是古代官家所使用的东西,所以这个板有一个很不错的名字,叫笏板,当然有时候它也会被形象的称为手板、朝板或者玉板。那么什么是笏板呢?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说∶“笏,忽也,备忽忘也。”说白了,笏板就相当于现在我们使用的备忘录或者记事簿。据记载,笏板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成了官员们的办公工具,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可以书写的纸张,所以笏板一般情况下多由竹木制作而成,并且其他人员也可以把它当成备忘、书写工具来使用,并不是官员们的专用品。直到纸张出现并普及以后,这种笏板才逐渐成为官员们的专用办公工具。到了唐朝武德四年以后,便开始形成了一种官员使用笏板的规定:以五...
· 清代后妃梳发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自从慈禧垂帘听政,以“母仪”昭著天下才揭开这一秘密。流行于清末的“大拉翅”被世人认定是宫廷后妃的正式发式,宦官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法,流传至今的戏剧舞台上。其实,清代后妃发式也与清代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朴实到奢华的过程。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到后来努尔哈赤建后金国,始建冠服制度。宫廷后妃命妇为了大典时戴朝冠的需要,将头顶之盘髻松散于脑后。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