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三年逃兵120万?明朝的逃兵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6
转发:0
评论:0
三年逃兵120万?明朝的逃兵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三年逃兵120万?明朝的逃兵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三年逃兵120万?明朝的逃兵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对于这则历史知识,你敢相信吗?

  明英宗正统三年,当时担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正巡抚河南、山西,因为河南省遭了灾荒,于谦便上疏朝廷,请求暂停“清军御史”(也就是清点全国军兵的钦差)在全国的活动,让他们各回原处。

  其中提到,这些清军御史到全国清查各个卫所,发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最近三年,全国卫所实际上还在岗的军兵,比朝廷应该有的名额,少了120万还多。这些兵说是逃跑了或者死亡了。

  就算已经清查出来的那些逃兵,一一重新登记造册,然而,十个里面也只有两三个到岗,就算这两三个,也不客气,过不了多久又逃了。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

  臣等窃惟,自遣御史清理之后,近三年于兹矣,天下都司卫所发册坐勾逃故军士一百二十万有奇。今所清出十无二三到伍,未几又有逃故。

  可是正统初年,朝廷并未大举用兵,正统朝大举对外用兵,是在正统六年,命定西伯蒋贵为将军,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发兵十五万征麓川,也就是用兵西南傣族地区。

  很显然,120万军兵,阵亡的或者受伤不治去世的不占多数,大部分都当逃兵了。

  这120万逃兵,占了当时明朝全国总兵力的将近三分之一。

  但是,明朝朝廷当时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与其说没有重视,不如说,是无可奈何。

  所以,后来明英宗土木之变的时候,明朝号称五十万大军,实则只有二十几万,其他的大概都逃了,名册上有这个兵,实际上军中并无此人。

  明朝军队为什么有那么多逃兵呢?这还得先介绍一下明朝的卫所制度和兵源。

  明朝建立过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副丞相张昶的建议,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全国设立卫所制,成为明朝贯彻始终的军事制度。

  所谓卫所制,就是在全国重要的城镇,设立卫和所。

  最基层的是百户所,共有兵120人,设十个小旗统领。

  上一级是千户所,每千户所共1120人,设两个总旗统领。

  再上一级就是军卫,每卫平均5600人,由指挥使统领。

  再上一级,就是省级的部门了,明朝在全国重要省份设立都指挥使司,统领该区域内所有卫所。

  至于都指挥使司再上头,就是明朝有名的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了。

  而明朝的兵源呢?

  一开始的时候总共有两大类,一类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拉起来的队伍,另一类是在作战过程中,抓到的俘虏。

  到了后来,明朝稳定以后,兵源就有了新的来源,一个来源是罪犯,所谓犯了罪充军的那部分人。

  另一类是重中之重,就是明朝通过军籍制度,在全国征兵,家里男丁超过三口的,就征一个当兵。这叫做垛集军,如果你加入了垛集军,你的户口就从民籍变更成了军籍,永世不得更改,子子孙孙都要从军。

  这就是明朝所谓的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大兵源。

  实际上后来明朝还发展了募兵制,出现了雇佣兵,甚至到明朝后期,明朝军队大部分是雇佣兵,朝廷不直接发饷的。比如有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继军和俞大猷的俞家军。

  了解完明朝的卫所制和兵源以后,就不难理解那些兵为什么会逃跑了。

  第一,对于流放的兵源来说,都是罪犯,发配到各个卫所里,一旦有机会,肯定会逃。

  比如,明成祖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大帝对建文帝的忠臣们大开杀戒,不但株连十族,还搞瓜蔓抄,所谓瓜蔓抄,就是连根拔起,把你老家全村邻村的人都治罪。这么多犯人,不可能都杀,男的流放充军,女的发配教坊司充当奴隶。

  据《明宣宗实录》记载,

  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张聪言:辽东军士多以罪谪戍,往往有亡匿者。皆因编发之初,奸顽之徒,改易籍贯,至卫即逃,此及勾追,有司谓无其人,军伍遂缺。

  第二,对于俘虏军来说,当然也会跑。因为明朝初年用兵,打的都是异族蒙古或者西南少数民族,抓的俘虏,你把他放在卫所里,看守不严,他能不跑吗。

  第三,对于垛集军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就地安置,这由不得你自己选,你说你想在离老家近的地方当兵,可以常回家看看老父老母,门都没有。

  很多江南兵,被分配到北方甚至辽东酷寒之地,离家几千里,他不适应当地,能不跑吗。

  除了各种兵源自身特点导致的逃跑,明军逃兵严重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各级官吏的腐啊败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王公大臣随意征召卫所军给自己干私活,干工程,让他们劳累不堪,忍受不了折磨。

  比如,明朝丞相李善长回家养老以后,大兴土木,但是工人不够,就找汤和要三百兵马。后来汤和把这件事告诉了明太祖朱元璋,这件事也成了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罪证之一。

  明朝初期还好,越到后来,贪官污吏越多,使用卫所军干私活的越多。

  以至于出现了以下的情况:

  明朝平时会在全国各都指挥使司抽调卫所军进京卫戍,跟京城的京营军队一起操练。但是,这些进京的卫所军往往被京城的王公大臣调走去干私活,搞得他们劳累不堪。以至于当时山东都指挥使司的将领,不得不贿赂五军都督府或者兵部的高官,求他们不要调集该都司的卫所进京。

  这些卫所军,平时本来要训练,要学习排兵布阵,现在倒好,天天被叫去搬砖,还不给工钱,因为仅有的一点好处都被各种指挥使、总旗等将领拿走了。

  所以明朝军队逃兵才如此严重。

  据史载,嘉靖朝,俺答围攻北京,兵部尚书丁汝夔去盘点京营军队人数,本来应该有十万七千余人,实际在岗的却只有六万多人,只剩下一半了。

  到了崇祯朝,逃亡还更严重,连能打仗的都没有,因为缺军饷,都跑了。

  “十七年(1644)王章巡视京营,按籍额军十一万有奇。喜曰:‘兵至十万,犹可为也。’及阅视,半死者,余冒伍,惫甚,矢折刀缺,闻炮声掩耳,马未驰辄堕。而司农缺饷,半岁未发。”

  永乐大帝在的时候,北平最多可是有八十万大军呢。

  没有兵打仗,明朝能不亡吗?

  至于这些逃兵怎么逃的,那就五花八门了。

  比如,有的人贿赂上司请假,结果,黄鹤一去不复返,同袍怀中空悠悠。

  比如,有的人招呼都不打,就没影了。

  比如,有的人说要回家取衣物,后来就再也见不到这个大哥了。

  比如,有的纨绔子弟,一打仗,就拿钱雇人去顶自己的名,打完仗自己再回卫所,然而,那个拿了钱的大哥,根本就没去打仗,拿着钱跑了。

  甚至于,有的大哥,不在卫所里待着,跑到附近的城镇农村做小买卖去了。打仗的时候,自然找不到他啊。

  反正就是各种钻卫所制度的空子。所以,朝廷面对逃兵问题,制定了各种惩罚措施,仍然制止不住,除非改变卫所制度和军籍制度。

  当然,这些人也不完全想当逃兵,只是在明朝当兵太苦了,还整天被上司欺凌压榨,被拉去搬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酒文化―酒与笑话―酒场逃兵
正准备下班,老黄突然招呼大家一块儿去吃火锅。刚点好菜,同事小卢风风火火地赶了过来。老黄请小卢坐下,点点头对大家说:“今天由小卢做东,请大家尽情吃喝。”几个人一听,面面相觑。小卢是出了名的“铁公鸡”,只要是他做东的酒宴,总是没等酒宴结束就装醉当“逃兵”,别人不得不替他埋单。今天也不例外,酒宴快要结束时,小卢借口去了洗手间。小伍急了,嘟囔道:“看样子小卢又要逃,我得把他追回来。”老钱摆摆手拦住小伍,说:“我已经跟刚才那个服务生说好了,今天由卢先生负责埋单,得紧盯着他点儿,如果让他溜了,没人替他付账。没看到他正一步不离地跟着小卢呀。”大家不约而同地点点头。可是,过了一会儿,还不见小卢回来,我下意识地一回头,发现老钱说的那个服务生正笔直地站在我身后。我疑惑地看看他问:“不是让你盯着那位卢先生吗?怎么……”服务生一笑,指着我说道:“刚才那位卢先生说,他有事要提前离开,已经把饭钱交给他哥了,也就是这位...
· 这手段太狠了中国古代是如何处置逃兵的?
连坐家属的“士亡法”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操集团逐渐获取中原控制权。曹操将他军队中的士兵一律划为“士籍”(或称“士家”),户口单列,世袭为兵。士兵家属集中迁居到许昌一带居住,作为人质,如果士兵有逃亡、叛降行为,就连带处罚其家属。士家的女子不得外嫁,只能在士家之间通婚。另外,曹操还特意制定“士亡法”。原来东汉末年的法律规定,凡是士兵逃亡的,官府可以逮捕其妻子、子女进行拷打,追究其去向。曹操觉得这样处罚还不足以威慑士兵,在“士亡法”中规定,逃亡士兵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都要株连处死。《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记载了一件“士亡法”公布不久后的案件。有一位妇女白氏,由父母包办嫁给了一个士兵,才过门没几天,连丈夫的面都没见过,那个士兵就因被判定为逃亡。负责审判的大理寺依据“士亡法”判处白氏死刑。上报到朝廷,门下省“贼曹”的官员卢毓引经据典加以反驳,说:“女子要经与丈夫见面同房,才成为人妇,所以《诗经》...
· 何灌:北宋第一神箭手为何成了逃兵
何灌,字仲源,宋朝末年官吏,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详细的和大家聊聊这位北宋的第一神箭手何灌的故事。虽然人们经常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其实,历朝历代都不乏将相之才,只是由于个人机缘,由于体制背景,由于利益冲突等等原因,最后没有成为一代名将,一代名相。比如说西汉的将军李广,虽然一生作战无数,在后世也享有大名,可是在世时,竟然不能封侯,让后人不得不发出“李广难封”的感慨。说到中国的神射手,最为今人熟悉的估计就是李广了,而李广箭术最让人称道的是“李广射石”的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说的是,有一天李广出去打猎,忽然看到草丛中有一只猛虎,大吃一惊,于是张弓搭箭,一箭射去。可是仔细一看,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块石头,而箭簇(箭头)竟然完全没入石头当中了。周围的人自然...
· 在古代是怎样严惩逃亡士兵的?古代如何处置逃兵
连坐家属的“士亡法”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操集团逐渐获取中原控制权。曹操将他军队中的士兵一律划为“士籍”(或称“士家”),户口单列,世袭为兵。士兵家属集中迁居到许昌一带居住,作为人质,如果士兵有逃亡、叛降行为,就连带处罚其家属。士家的女子不得外嫁,只能在士家之间通婚。另外,曹操还特意制定“士亡法”。原来东汉末年的法律规定,凡是士兵逃亡的,官府可以逮捕其妻子、子女进行拷打,追究其去向。曹操觉得这样处罚还不足以威慑士兵,在“士亡法”中规定,逃亡士兵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都要株连处死。《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记载了一件“士亡法”公布不久后的案件。有一位妇女白氏,由父母包办嫁给了一个士兵,才过门没几天,连丈夫的面都没见过,那个士兵就因被判定为逃亡。负责审判的大理寺依据“士亡法”判处白氏死刑。上报到朝廷,门下省“贼曹”的官员卢毓引经据典加以反驳,说:“女子要经与丈夫见面同房,才成为人妇,所以《诗经》...
· 李清照丈夫赵明诚曾当逃兵(图)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资料图片青州十年,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最幸福的十年。夫妻俩志趣相投,每得到一本古籍,就一起校对,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古玩,常常一起观摩把玩,指摘毛病,以烧完一根蜡烛为限。有一次,有人向夫妻俩兜售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价二十万,他们无力购买,将画留在家中欣赏了两个晚上,才归还给卖主。为此,两人在家中相对叹惋了数日。但过后发生的一件事,使李清照对赵明诚非常失望与愤怒。公元1129年,已经做了一年多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得到调任湖州知府的命令,正在他办理交接手续的时候,一位姓李的下属带来紧急情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阴谋叛乱。作为过渡时期的官员,赵明诚这时候至少应该报告上级,或者调遣兵力作好平乱的准备,但是他的表现非常不男人,在当天晚上,他竟然当了可耻的逃兵——与另两位官员一道“缒城逃走”了,竟置全城百姓安危而不顾,这当中,当然也包括李清照。幸亏那位姓李的下属自己组织力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