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诸侯对各个朝代都有影响 为何到了宋朝却消失了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0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诸侯对各个朝代都有影响为何到了宋朝却消失了呢,宋朝为何没有受诸侯的力量影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

  宋朝为何没有受诸侯的力量影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喜欢观看历史影视剧的读者都知道,一般生于皇室的子孙后代的下场都非常悲惨,很多兄弟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会经常自相残杀。但是,历代以来只有宋朝避免了先分封后削藩的局面。那么宋朝是怎么做到的呢?在汉朝初期,项羽分封的诸侯还活跃于各个地区,刘邦为了彻底铲除他们,在这些诸侯国的附近安排了自己的诸侯王,从而对他们进行监视控制,甚至当时一些较远地区的诸侯国都被刘邦分封的诸侯所控制着。

  在刘邦看来,在时局混乱的时期,只有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才值得信任,这也是刘邦久经沙场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只要和他们搞好了关系,分配好了利益,那么朝廷的控制力将大大提升。这就补足了一些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盲区,因为血缘关系对于朝廷君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纽带。

  事实证明,有血缘关系的辅助,确实可以巩固君主的统治。但是只有在第一代的亲人中,血缘关系的作用很明显,到了后面两三代,亲人之间的裂缝也慢慢出现了。在小编看来,这是因为第一代的皇室子弟除了血缘关系,还一起经历过很多战争,所以感情非常紧密,互相之间了解信任,所以能保证朝廷的稳定。但是到了下一代,血缘关系一代一代地疏远了,以前是同一个妈生的兄弟,到这一代就是堂兄弟了。而且他们的成长环境也相差甚远,长年不能见面,更别说在一起共事了,所以他们之间的信任感没有第一代那么强烈,这也就造成了很多诸侯王宁愿重用身边的大臣也不愿意纳用有血缘关系的兄弟。

  第三点,也是小编认为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经过前些年的政权控制,朝廷已经完全可以对地方进行控制,诸侯王的作用变小,而诸侯王经过长年累月的巩固也形成了固定的政治关系和经历利益,所以没有人想轻易地将自己的手中的权力放出去,这就造成了更直接的政治冲突。所以到了汉高祖时期,这些具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对于朝廷非常重要,在汉文帝时期,一开始汉文帝还对于那些功臣集团心存芥蒂,害怕他们有一天要造反,而宗室诸侯王一直在辅助汉文帝,让他能够安心掌握政权,这时候的宗室诸侯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但是等到汉文帝将身边存在威胁的功臣集团铲除干净之后,就不用在考虑整个长安的政治局面,而是考虑自己的政权问题。他担心曾经帮助自己的宗室诸侯王会对自己的产生新的威胁,所以汉文帝打算慢慢将他们一个一个铲除,但是这时时机还未成熟。直到汉景帝时期,诸侯王的力量已经无法与朝廷抗衡了,于是朝廷就开始考虑进一步加强对于地方的控制。晁错活在世上的时候,汉景帝非常赏识他,那时因为晁错经常为汉景帝铲除藩镇势力,这是汉景帝的计谋。所以,后来就发生了七国之乱的事件。

  七国之乱的产生是因为这些宗室诸侯的权力太大了,朝廷除了监视和控制没有更大的权利控制他们,各个诸侯王也是在自己的地方,根本不把朝廷的管理放在眼里,不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这些诸侯国都建立了自己的秩序,最让朝廷担心的是,这些诸侯国已经开始建立军队了,在征战时还可以征发自己国内的平民充军。

  到了西晋,诸侯国终于开始发动叛乱了。

  在曹操统治时期,能够独挡一面的兵将基本是和他有血缘关系的子弟,比如曹丕和曹仁,到了曹丕时期,统治集团内还是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曹操在死前对自己的儿子曹彰嘱咐到要镇守关中,曹操之所以这样嘱咐,是因为这个时候其他人都没有很强的控制力,能让曹操放心的,也只有自己的子孙后代了,所以任命他们带领士兵独守一方。

  这个时候曹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各个诸侯王已经不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看得同样重要了,而是更加看重自己的家族利益,所以曹操将更大的权利都交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为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等待了曹丕辞世以后,朝廷更加看重对于自己宗族子弟的控制,这个时候司马懿也慢慢起步,最后夺取了曹魏额的统治权。

  在高平陵发动军变之后,司马懿吸取了曹操太过看重对于自己宗族子弟的控制的教训,开始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甚至将自己的几个亲生儿子分配到了地方军队。除了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继承了他的皇权,其他儿子都被分配到了各个不同的地方。就拿琅琊王司马伷为例子,他的侄子司马望在西晋建国之前几年,就被分配到地方掌控军队了。

  之后司马炎篡位,将自己的宗室子弟分配到了全国各个地方,几乎全国都是他自己的人,这些宗室大部分都有将军的军号。这是司马炎为了防止当时的朝廷家族篡夺自己的皇权,但结果中央统治出现问题,朝廷的从外地发展到了中央,造成了八国之乱,直到永嘉之乱后西晋彻底灭亡。

  在南朝时期,这样的问题也出现了。为了防止皇族被篡夺,朝廷分配自己的宗室前往各个地方担任诸侯王,镇守地方,支持朝廷。但是在皇位交接的时候,就发生了这些诸侯王直接带兵进攻朝廷,篡夺皇权的情况。在南朝也出现了宗王在朝廷混乱之际带兵平叛的情况,在侯景之乱后,梁武帝死去之后朝廷打乱,这是梁元帝带兵了各个诸侯王的叛乱,结果自己成了皇帝。

  在唐朝初期,很多宗室在自己的地方都掌握着兵权,最后也是亲人之间互相残杀,争夺权力。在唐太宗时期,他自己的亲儿子竟然带兵挑起叛乱。但在武则天篡夺皇位的时候,宗室诸侯王也带兵反抗,直到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还试图让自己的宗室带兵反叛的诸侯王,但是无奈军力不平等,被肃直接反击了。

  最混乱的时期莫过于是五代时期了,那个时候政治非常混乱,人们之间的伦理道德已经非常脆弱了,这时候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大都是皇帝的亲儿子和干儿子为了争夺皇权大打出手。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作为李克用的亲儿子被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嗣源(后唐明宗)带兵反抗。

  在宋朝建立之初,人心尚未稳定,所以赵匡胤对自己的宗室子弟委以重任,但最后自己死后却被亲弟弟篡夺了皇权,宋太宗登上皇位之后,才开始重新制定厚待宗室的国策,对宗室子弟开始进行严密的控制和监视,那时的宗室诸侯不仅没有军权,连实际的职务也没有多少,更别说是封地了,即便是以宗王的名义之藩,实际上也是流放,并没有什么实权。

  明朝初期,朱元璋同样大量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王,镇守各个诸侯国,并给以一定程度的兵权,结果又把之前各朝代的诸侯叛乱的历史重新上演了一遍。建文帝上位之后,大力削藩,却被燕王朱棣打败。而朱棣当皇帝后,逐步废除了宗王的兵权,把在各地的宗王变成了圈禁。

  这就是历代以来诸侯国与朝廷的故事,大家觉得诸侯国在历史上的作用到底是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每个朝代都有削藩,为什么到了宋朝就没有这个情况出现了
让皇室子弟领兵,从来没有什么好结果,基本上都是导致兄弟阋墙,手足相残。汉朝初期的时候,还有一些项羽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存在,刘邦为了掺沙子,在这些诸侯王周围分封了一些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进行控制。还有一些朝廷当时无法直接有效控制的地区,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刘邦的本意当然是认为,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时候,自己的兄弟子侄有血缘关系,是最值得信任的,要比那些还没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更可靠,有利于朝廷控制这些地区。换句话说,就是中央集权管不到的地方,用血缘关系来提高忠诚度,增强控制力。第一代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经过两三代人,问题就开始出来了。分封的第一代宗室子弟除了血缘上比较近,还曾经有过一起生活的经历,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和信任,所以还不太容易出现叛乱。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情况就变了。首先是血缘上就远了,以前一奶同胞的兄弟,现在只是堂兄弟了。其次是各自都是在各自的封地长大...
· 古代当和尚头上都有留有戒疤为何到了现在就没有了呢
还不知道:古代和尚头上为何有戒疤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和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群,不过在生活中或者影视中经常能看到不少和尚。和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是素衣袈裟,十分的简朴,不过对人们来说,印象深刻的要算和尚头上的戒疤,可是现在戒疤却很少见。为什么古代和尚头上都有戒疤,而现在却没有了,原来是因为这样。在影视剧中,人们常常看到和尚的头上有几个小圆点,一般一以为是因为出家了就需要点上圆点,这样才能说明自己的身份。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这种圆点并不是画上去的,也不是印上去的,而是用香火灼烧在头上留下的疤。这么听来也许比较残忍,但和尚们都纷纷争先想要点上。这种疤俗称戒疤,又称香疤,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戒疤并不是人人都能点上的,一般来说,只有表现良好的才能得到这种殊荣。刚进寺庙的小和尚都需要剃度,就是将头发剃掉,随着他们在寺庙中的表现逐渐优秀,就有可能会点上第...
· 其他朝代都重男轻女,为何宋朝却“重女轻男”?
宋代为何“重女轻男”?拼进“娱乐圈”的女艺人能日挣两千多。有个朝代竟然“重女轻男”,其真实目的令人不忍直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育观。有个成语叫“弄璋弄瓦”,就道出了生男生女的不同。古人指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指一种玉器,希望儿子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后人因此称生男孩为“弄璋”。要是生了女孩,就只能玩瓦(这里的“瓦”并非砖瓦之“瓦”,而是纺车上的零件),所以,生女孩就称为“弄瓦”。这种习俗到民国时的某些地方仍然存在,有的地方生男曰“大喜”,生女曰“小喜”,亲友赠送彩帐、喜联,男书“弄璋”,女书“弄瓦”。但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却一个朝代一反常态,生男孩令人忧,生女孩父母欢,这个“重女轻男”的朝代,就是宋朝。据洪巽的《暘谷漫录》载,北宋首都开封“中下之户不重生男,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又据陈郁《藏一话腴》载,南宋首都杭州“...
· 赵孟頫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为何知名度却最低?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室,论书法成就,唯有赵宋子孙造诣最高。比如我们最熟知的亡国之君宋徽宗,其独树一帜的瘦金体乃是书法界的一座不朽丰碑,如今短短篇幅,就价值亿万。有趣的是,虽然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却分外推崇文化,还立下了“重文轻武”之祖训。太祖之后,赵宋王朝的历代子孙都热衷于艺术,尤爱书画,在书法领域有大成者,除了宋徽宗,还有更登峰造极的赵孟頫(fǔ)。关于赵孟頫,我们认识他往往源自一则著名的爱情故事。自古才子配佳人,赵孟頫也不例外,他的妻子是著名才女管道升,二人年轻时也曾琴瑟和鸣、伉俪情深。但是,随着管道升人老珠黄,年近50的赵孟頫却起了纳妾之意。古代男人纳妾本是寻常事,但赵孟頫因为尊重妻子,便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小心思,他写了一首小词给管道升: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这首小词...
· 各个朝代选妃的不同标准
如今影视剧经常上演汉武帝和卫子夫、唐玄宗和杨贵妃等皇帝嫔妃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让许多人以为:皇帝在选择嫔妃时一定随机而行的,看上谁就是谁了。其实,这不过是一些个案,在中国古代,皇帝选妃不仅有相当严谨的方案,而且还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在古代皇帝选妃时能进入后宫给皇帝当妃子的女孩子并不多。皇帝有权精选全国女孩子中的精华入宫为其服务。被选中的女孩子入宫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身体检查。皇家会对其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测试。体检时,每一道程序都十分仔细。容貌娇好,身材秀长,生理上更容不得有半点瑕疵,即便皮肤上长了一颗小黑痣,都会被淘汰掉。皇帝选妃首先在年龄上有明确的要求。东汉时采选女孩子的要求是13岁以上,20岁以下。但各朝各代选妃的要求不尽一致。三国时吴主孙皓要求,“十五六岁简阅”;南北朝时北齐要求年14岁以上,20岁以下;明太祖朱元璋时则要求15岁以上,20岁以下,最小不能低于13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