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开国元勋朱升,朱元璋曾亲自请他出山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4
转发:0
评论:0
明朝开国元勋朱升,朱元璋曾亲自请他出山,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升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国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升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朱元璋写了这样一对御联来称赞他。

  而太祖也是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

  这个人就是明朝开国元勋朱升,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对于朱元璋建立明朝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01

  助明开国

  说起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的开国元老,很多人都会想到刘伯温。毕竟,刘伯温可是与大名鼎鼎的诸葛亮齐名的,有句话说的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但是其实,在遇到刘伯温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得到过一位高明谋士的指点了,这个人就是朱升。

  至正十八年,也就是1358年的时候。29岁的朱元璋率军攻打婺源,无奈久攻不下,于是,在大将邓愈的推荐下,他亲自去拜访了朱升。

  此时,朱升已经快60岁了,距他罢官后隐居讲学已经有5年之久了。本来,他不想再参与到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然而,或许是被朱元璋的求贤若渴感动了,或者是不忍黎民百姓继续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亦或是突然感受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不甘心,他最终还是加入了朱元璋集团,共谋大业。

  一开始的时候,朱升就给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后来,这九个字被本朝太祖改成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并且,他还曾经说过,自己最佩服的谋臣就是朱升。

  “高筑墙”指的是对基地要做好巩固,加强军事防御建设,不能让敌人轻易地攻下自己的根据地。

  “广积粮”听字面意思是多积攒粮食,其实指的是要发展经济,从而使自己有足够的钱粮做经济支撑。

  “缓称王”指的是不要过早地自称为王,毕竟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并不是谁先称王谁就可以成为皇帝,更多的时候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陷自己于危险之地。

  陈胜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在时局尚未明朗的时候,十分高调地发动了农民起义,自立为王,因此成为了大秦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了秦朝军队的全力对抗,最终起义失败。

  而朱元璋则以朱升的九字方针为基本策略,顺利地夺取了天下,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

  02

  辞官归隐

  1368年,朱元璋登基之后,将朱升晋升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朱升就此成为了皇帝顾问,凡军政机密之事他都会参与议论。

  别的暂且不论,就先说说翰林学士这个官职吧!翰林学士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官职,明清时期甚至有“不由翰林出身不拜相”的传统。比如说唐代的张九龄,在被任命为宰相之前就当过翰林学士。

  并且,由于此时朱升已经快70岁了,年纪很大,朱元璋还给了他可以不用上朝的特权。

  此时,朱升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他所就职的大明集团不仅成功上市,而且老板还给了他高管的职位,以及可以不用上下班打卡的特权,可以说是人人艳羡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却选择裸辞。

  朱元璋登基仅一年之后,朱升就以自己年纪大了和“祭扫祖茔”为由辞官隐退。

  很多人可能会为朱升感到可惜,如果他不辞官的话,说不定就可以当上宰相了。然而,这只是我们普罗大众的想法,朱升早就读懂了朱元璋内心的刻薄和猜忌,在他身边难保不会有杀身之祸。

  事实上也是如此,后来,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度,明朝此后再无宰相,而之前当过宰相的李善长、胡惟庸等,也都没有善终,基本都是惨遭灭门。

  朱升能够明智地选择自保,在于他一生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考不休、笔耕不辍,让他得以洞明世事、看透人心。

  03

  出山之前

  1299年,朱升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一户半教半农的人家,因为是在太阳东升之际出生的,父亲给他取名朱升,应该是希望他的人生也可以像太阳一样高高升起吧!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相比朱升的名字,朱元璋出生后取的名字也太随便了,叫做朱重八,据说是因为父母年纪相加是88岁,还是后来参加起义后才改为朱元璋的。

  由此可见,朱升的父母对这个孩子是十分重视的。因此,父母的悉心培养,对于孩子将来成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8岁到19岁的时候,朱升都在刻苦读书,19岁的时候他就考上了秀才,21岁的时候考上了乡贡进士,25岁的时候授池州路学正,但是他拖到了52岁才去赴任,之前的时间基本上都用来写书去了。这段时间,他编纂的书籍有《墨庄率意录》《星卦提纲》《刑统赋解》等。

  可能有人要说,读书读得多的人也不少啊,为什么只有朱升能够高瞻远瞩呢?其实,读书除了看数量,还要看质量。有的人貌似读了很多书,但是只是为了在朋友圈打卡炫耀,遇到不懂的就糊弄过去,这样又怎么能吸收到书中有用的知识呢?

  如果想要将书中的知识活学活用,就要高质量地读书,多多思考书中的内容,千万不能“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朱升就是“好读书”而且还要“求甚解”的人,他读书的时候会做很多的批注,这才有了他后来的著作《易书诗》《周家仪礼》《礼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考经》《小学》旁注、书传辑正、书传补正、老子孙子旁注等。

  此外,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样,我们才能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而朱升正是这样的一个榜样。

  为了写《墨庄率意录》,他不辞辛苦地各处采访民间的好人好事以及千古传说,放到现在妥妥一枚专业记者;他时常观察星象的变化,结合自己研究的占卜之术,才有了《星卦提纲》一书;而正是由于有着为亲朋好友看风水的经验,才有了他的《龙穴阴阳之诀》一书。

  朱升如此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他是什么时候知道朱元璋猜忌刻薄的性格的呢?也许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也许是在看到朱元璋第一眼的时候吧。

  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下已经平定,而他,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当下,很流行知识付费,如果朱升活在当代,能够将自己的学识感想整理成一门课程,相信一定会被大家抢购一空,说不定粉丝们还会拼命转发朋友圈呢!毕竟,他是一个如此睿智之人。

  只可惜,几百年前的那个谋士朱升,已经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功臣邓愈英年早逝朱元璋竟然亲自祭奠
我们唯一能够了解邓愈的途径,也只有从记录邓愈一生的文言文《明史邓愈传》中了解一二了。文言文阅读起来总是那么费劲,在这里小编就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吧。邓愈雕像邓愈生长于乱世,他的父亲就是个重信讲义之人,那时候民间有很多自发形成的民兵队伍来保家卫国,邓愈的父亲当时就被推举为团长,带领队伍英勇对敌。后来,他的父亲战死,邓愈的哥哥继承了队伍,可惜,不久后,他的哥哥也因病去世,随后邓愈继承兵权,亲自带兵打仗,那时候邓愈年仅十六岁。邓愈有领军的头脑,作战的本领,每次出征,他都是冲在最前线,军队里的将士因此也很信服他。两年后,邓愈率军投靠朱元璋,连邓愈这个名字也是朱元璋赐的,原来,邓愈原名叫邓友德。不负朱元璋所望,邓愈为其打了无数胜仗。文言文《明史邓愈传》记载,邓愈治军严格,当他得知的部下抢夺百姓后,马上下令凡掠夺百姓者,斩。那些被抢来的百姓,把他们安置在一间空屋内,还自己煮粥给他们吃。可还是有一些贪婪的士...
· 明朝功臣邓愈英年早逝朱元璋竟然亲自祭奠
我们唯一能够了解邓愈的途径,也只有从记录邓愈一生的文言文《明史邓愈传》中了解一二了。文言文阅读起来总是那么费劲,在这里小编就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吧。图片来源于网络邓愈生长于乱世,他的父亲就是个重信讲义之人,那时候民间有很多自发形成的民兵队伍来保家卫国,邓愈的父亲当时就被推举为团长,带领队伍英勇对敌。后来,他的父亲战死,邓愈的哥哥继承了队伍,可惜,不久后,他的哥哥也因病去世,随后邓愈继承兵权,亲自带兵打仗,那时候邓愈年仅十六岁。邓愈有领军的头脑,作战的本领,每次出征,他都是冲在最前线,军队里的将士因此也很信服他。两年后,邓愈率军投靠朱元璋,连邓愈这个名字也是朱元璋赐的,原来,邓愈原名叫邓友德。不负朱元璋所望,邓愈为其打了无数胜仗。文言文《明史邓愈传》记载,邓愈治军严格,当他得知的部下抢夺百姓后,马上下令凡掠夺百姓者,斩。那些被抢来的百姓,把他们安置在一间空屋内,还自己煮粥给他们吃。可还是有一些贪...
· 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是不是被朱元璋弄死的?
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即将要安享太平生活时,一代名将常遇春离奇谢世,暴毙而亡。而朱元璋在后来大肆开国功臣,只因为想保住江山不倒,杀得满朝惊心胆战。这样的举动也致使不少人猜疑到常遇春的死是不是朱元璋一手造成,那么常遇春暴毙而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凶手真的是朱元璋吗?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他的相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是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立战克敌。常自言能将十万众,横扫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网络配图常遇春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善抚士卒,作战沉着果敢,英勇善战。一生经历大大小小数百战争,从未尝一败。据记载1369年5月,元军将领率兵侵袭通州。常遇春,李文忠奉命大军出塞讨伐,一路上战无不胜。可是就在班师回北平,途经柳河川时,常遇春暴毙,年四十。此时得到消息的朱...
· 明朝秘闻:朱元璋曾计划诛杀朱棣为何失败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大明帝国的首都应天(南京),皇宫失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最终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取代侄子,登上了皇帝宝座,这一年距朱元璋去世仅仅四年。朱元璋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身最差的,因此可以说他的能力绝对是卓越高超的,其政治能力更是突出。这样一个英明睿智的皇帝,在生前为了给儿子朱标、孙子朱允炆铺路,可谓是用心良苦、机关算尽,但是他死后仅仅四年,自己安排的政治格局就被打破,难道他生前没能料到燕王的危险性吗?显然不是这样,朱元璋是何等的睿智,其实他在生前早就考虑到了燕王构成的隐患,而且在晚年长期谋划除掉自己这个”刺头“儿子。在朱元璋的几十个儿子中谁的能力最高呢?很显然,就是燕王朱棣。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个优秀的儿子呢?朱元璋在储君问题上肯定是有过缜密反复的考虑的,在他的长子朱标活着时,储君问题算不上问题,因为自己这个长子虽然性格柔弱,但...
·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简介朱元璋对他如何?
刘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元末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民间流传这这样一首打油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诸葛亮大概是小编知道的历史上最最聪明的人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一双火眼金睛,洞察局势,神机妙算。刘伯温能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相提并论,那他也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了。刘伯温少时有“神童”之名,读书极快,一目七行,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连晦涩难懂的春秋经刘伯温都能参透,说得头头是道。看过两遍之后就能背诵如流,一部春秋经,刘伯温没两天就学完了,学习速度堪比火箭。刘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感兴趣,因而花了大把时间去钻研精通。大家都说他有诸葛孔明之才,刘伯温的名气就这么打出去了。朱元璋听闻刘伯温之名,本着爱才之心将刘伯温请到应天,刘伯温就成了朱元璋的谋臣,如孔明辅佐刘备一般辅佐朱元璋征战天下。刘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