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崇祯为何不让太子先逃 秘密就在安史之乱中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9
转发:0
评论:0
揭秘崇祯为何不让太子先逃秘密就在安史之乱中,还不知道:崇祯为何不让太子先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

  还不知道:崇祯为何不让太子先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1643年八月,在崇祯皇帝的执意要求之下,身不由己的孙传庭不得不率军出师潼关迎战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部队,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回。十月,孙传庭战死,潼关失守,北京门户大开。正所谓“传庭死而明亡矣”,在“最后的顶梁柱”孙传庭战死以后,明朝的气数差不多也就尽了!但实际上这时候离明朝的正式灭亡——1644年三月崇祯皇帝自缢还有整整六个月,很多人都有这么一个疑问:这段时间崇祯皇帝为什么不事先安排太子去南京以防不测呢?问题的答案其实就藏在唐朝“安史之乱”的那段历史里面!

  安史之乱

  很多人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崇祯皇帝生前没有安排好后事,一味追求“君王死社稷”的名节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崇祯皇帝死后,由于没有指定合法的继承人,导致后来的南明一盘散沙——没有一个合适的主心骨,结果南明各个小朝廷被清军一一攻破,彻底断送了复兴明朝的希望。倘若当时事先让十六岁的太子朱慈烺前往南京,再凭借明朝在南京留下的那一套完整的官员班底,实力尚存的南明并不是没有成为第二个南宋的可能!南宋再不济,那也是宋朝的延续,南明同样如此,如果再能出个像光武帝刘秀那样的明君,或许有朝一日能够光复大明也未尝可知!

  崇祯皇帝

  理想总是很美好,而现实却总是很残酷,崇祯皇帝之所以不事先安排太子去南京那是有原因的!遥想当年唐朝“安史之乱”发生时,唐玄宗在都城长安陷落之前逃到了成都,太子李享则逃到了灵武,为了能够方便太子在前线调动军队平叛,唐玄宗委任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一时间在太子的周围聚集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一大批能臣武将,而且很快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军事体系。这么一来,大唐真正的皇帝唐玄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完全了,太子李享不久以后干脆就在灵武宣布即位为皇帝,并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此后,安史之乱逐步被平息,唐玄宗虽然再次回到了长安,但是毕竟物是人非,他在那里度过了六年郁闷的“太上皇”生涯后凄惨离世。

  唐玄宗和杨贵妃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当手下的大臣建议将太子先送到南京时,很快就被刚愎多疑的崇祯皇帝拒绝了,因为只要太子去了南京,那里一帮立功心切(毕竟拥立之大功是很多大臣梦寐以求的)的大臣很有可能不再听从自己的号令——擅自拥立太子即位!即便是日后北京守住了,他也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唐玄宗,以崇祯皇帝的性格,那简直就是生不如死!所以说不到最后一刻,他是不会同意将太子送去南京的,据历史记载,拒绝这个提议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

  崇祯皇帝

  话又说回来,其实崇祯自己倒是很想去南京的,可就是没有大臣提出这个建议(皇帝自己好面子更不会提),当然他们也不敢提议,因为谁提议崇祯南迁,日后肯定是要背锅的,陈新甲事件(明明就是崇祯皇帝派他去和后金议和的,结果事情泄露后,陈新甲全盘背锅而被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为此,崇祯皇帝本来就很郁闷,这时候如果再有人提议让太子先走,被拒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崇祯皇帝

  没有人提议崇祯南迁,崇祯也不同意让太子先走,拖到最后,事情就彻底失去了控制——李自成大军包围了北京,崇祯想走也走不了,想送太子也送不出去,明朝的灭亡也就在所难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雍正为何独与十三弟交厚秘密就在画中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葛稚川移居图》,作者是元代画家王蒙,其中描绘的是中国晋代名士葛稚川弃官隐居的故事。这幅画最传奇的地方,是它曾经的主人就是雍正最在乎的那个人,也就是画中上方留印的“怡亲王”,这个怡亲王就是大家熟悉的“十三爷”允祥,雍正皇帝的弟弟。雍正即位时,皇子们争夺很厉害,雍正唯独与十三弟关系非常融洽,不仅政治上是同盟,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共同语言,允祥非常喜欢艺术,懂书画有收藏。这幅《葛稚川移居图》就是雍正赏赐给他的。作为元四家之一,王蒙的画代表了中国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水平,可惜他在明代获罪,作品受牵连,大多数被销毁,以至于在清代,王蒙的画极其难得。可以想象喜爱书画的雍正,看到王蒙的存世画作,该是何等高兴。然而当他想到同样痴迷于古画的允祥,就立即把它赏给了允祥。雍正与允祥的兄弟情深,可见一斑。网络配图允祥比雍正小八岁,他俩从小一起长大,允祥的算学还是雍正亲自教的。每逢康熙皇帝巡幸塞外,...
· 中先代之乱
经过镰仓幕府灭亡后,按照建武新政的安排,在镰仓设置镰仓将军府,由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成良亲王担任将军,足利尊氏的弟弟足利直义为执权辅佐亲王。由于建武政权没有得到武家的拥护,北条一族的残党在各地蜂起,卷土重来。由北条氏担任守护的信浓国也是其中之一。在千曲川(信浓川)周边多有叛乱,但被足利方任命的守护小笠原贞宗镇压。1335年(建武2年)6月,在镰仓时代担任关东申次,与北条氏联系密切的公家西园寺公宗包庇藏身于京都的北条高时之弟北条泰家(时兴),企图拥立持明院统的后伏见法皇,颠覆建武政权。但是计划败露,公宗等人因为企图暗杀后醍醐天皇而被处决,而北条泰家逃脱,呼吁各地的北条残党举兵叛乱。潜伏在信浓国的北条时行在御内人诹访赖重和滋野氏的拥立下举兵(‘梅松论’)。在北陆,北条一族的名越时兼也呼应时行举兵。时行一方的保科弥三郎(保科氏)和四宫左卫门太郎在青沼合战中袭击了信浓守护小笠原贞宗。与此同时诹访氏・滋
· 崇祯煤山自缢,儿子难逃厄运
明崇祯18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闯王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是终结。对此后世的一些人认为当初崇祯不该如此绝望选择自杀而是应该选择南渡在明朝的陪都南京延续自己的政权,然后再徐徐图之,这样可能明朝不至于那么快灭亡甚至不会灭亡。,再退一步即便当时崇祯说自己丢了江山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并且不愿违背“君王死社稷”的祖训离开北京逃走,在当时城破国亡的情况下也应该让自己的儿子们逃走,为他大朱家留一些后人日后东山再起吧。其实崇祯当时是这样做了的,他确实是在自己自杀之前把他的儿子们送走了,崇祯一共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早早夭折,在北京城破之前还有三个儿子,皇长子,也就是太子朱慈R,皇三子定王朱慈炯,五子朱慈焕。虽然崇祯自己准备自杀,但他也还是抱着他的儿子们能够逃出去重振社稷的希望。于是在自己自杀之前,他把他的三个儿子交给了心腹太监让他们想办法把自己的儿子带到成...
· 揭秘争霸天下的南唐中主为何选李煜当太子?
李弘冀为人沉厚寡言,却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当年后周军队攻占广陵,吴越也入侵常州,此时李弘冀驻守润州,局势危急。考虑到李弘冀年少,中主李璟匆忙间欲召回李弘冀。可金陵众将都以为,一旦主帅临敌逃离,必定军心涣散。而李弘冀也慨然决定与诸将同守润州,拼死一战,绝不独生。一时之间全军上下士气大振。面对强敌,前军连续战败,李弘冀了解到都虞侯柴克宏英勇善战,就以自己生命担保破格提拔柴克宏为前敌主将。众人皆以为临敌换将,实为不祥,一旦战败,罔顾王命,后果不堪设想。但李弘冀不为所动,而柴克宏也心念恩情,越战越勇,在稳固润州之后,又率兵解救了常州之围,大破吴越军,斩首万级,俘虏了十多位将领。李弘冀考虑到局势危急,不知道对方还有什么举动,就下令把所有俘虏将领全部在辕门前杀死,全军为之振奋,都认为李弘冀的决定了不起。网络配图李弘冀临敌不逃,可见其有胆略;战局混乱,择良将于瞬息,可见其有眼光;以性命担保,与将士同生共死...
· 崇祯为何不逃到南方而偏偏选择自杀呢
还不知道:崇祯为何不逃到南方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当王朝覆灭的时候,很多末代皇帝都会选择逃跑。但是,有些皇帝却不愿意逃跑,要和他的王朝一起覆灭。比如崇祯皇帝,当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来的时候,他在隆隆的炮火声中,逼迫他的嫔妃们自杀,又亲手砍杀他的女儿们。最后他跑到煤山上吊自杀。崇祯皇帝的举动,也在后世获得一些赞扬。有人甚至用“君王死社稷”来称赞他,把他和迁都北京城的“天子守国门”的朱棣合起来,作为明朝皇帝有骨气的表现。其实,如果崇祯皇帝不吊死,而是往南方逃跑。到了南方后,由他出面组建南明政权,带领大家抗击李自成起义军和清军,未尝没有胜算。就算终究无法收复全部国土,像南宋、东晋一样,在南方建立割据政权,也不是不可能。(崇祯皇帝)但是崇祯皇帝却非常坚决地吊死了。那么,崇祯皇帝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态,他为什么不继续拼杀下去,而是要非常干脆地吊死自己呢?一、傲气。傲气伴随着崇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