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的“三伏天”有个节日,隆重程度堪比春节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8
转发:0
评论:0
古代的“三伏天”有个节日,隆重程度堪比春节,北方有一句俗语叫“冬有三九,夏有三伏”,说的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两个时间。相

  北方有一句俗语叫“冬有三九,夏有三伏”,说的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两个时间。相较于生活在南方地区的朋友,北方人对这种四季轮回带来的“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体会更深。数九时节天寒地冻,厚厚的棉衣皮帽也挡不住冷彻骨髓的寒气;三伏天酷热难耐,即便是脱得只剩一条裤衩也免不了汗流浃背。然而,很多人年复一年地饱受寒暑的折磨,却对这“冰与火”的两极——三九和三伏了解的并不全面。正巧此时又值酷暑侵逼,就和读者诸君聊一聊“三伏”和“伏日”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五行”的哲学理论,古人据此把万事万物按照五种性质进行分类,即木、火、土、金、水。一年四季也不例外,它们在五行分类中也有自己的归属,其对应关系是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代表夏天的火克制代表秋天的金,有夏火克制,秋金是形成不了的,这就违背了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因此,五行学家又在夏秋两季之间加入了一个属性为土的“长夏”的概念,于是,夏火生“长夏”土、“长夏”土生秋金,巧妙地解决了自然规律和五行理论之间的矛盾。这个“长夏”,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伏天”。

  “三伏天”之说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史记》记载“秦德公二年初伏。”这里的初伏指的是首次提出“伏”的概念,和现在说的初伏(头伏)意思不同。对此,古代学者早有解释:

  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史记·秦本纪·裴骃集解》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史记·秦本纪·张守节正义》

  伏的意思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张守节的解释:“金气伏藏之日也”。即按照五行中“火克金”的说法,有夏火克制,秋金无法出来,需要潜伏一段时日。另一层意思是古人认为天气太热,产生的热毒恶气对人体有伤害,此时宜静不宜动,需要“隐伏以避盛暑”。

  二、三伏如何计算

  “三九”与“三伏”都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是前者计算简单,后者则要复杂的多。冬至这天就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从这天起,每九天为一单元计数,九九八十一天过后,则冬尽春来。而计算三伏的起始时间就复杂了,首先必须要了解天干地支纪日法。

  和干支纪年法一样,古代农历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组合成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依次循环记录,如甲子日、乙丑日、丙寅日……等。这其中有一个规律,天干每十天就会循环一次,如2019年7月8日是丙午日,7月18日则是丙辰日,7月28日则是丙寅日。

  明白了这点,三伏天从何时开始就容易计算了。五行学说认为庚属金,“立秋,以火代金,故至庚日必伏”,因此自古便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首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首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首日。由于初伏首日不固定,也就造成每年的“三伏”的时长也不同,有的年份为30天,多数则为40天。一般来讲,如果中伏首日距离立秋少于十天,则三伏时长30天,中伏首日距离立秋多于十天,三伏则要长达40天。换言之,入伏越早,三伏天持续的时间就有可能越长。例如,2010年7月19日庚午入伏,7月29日庚辰中伏,8月7日立秋,8月8日庚寅末伏,这年三伏就只有30天;2019年7月12日庚戌入伏,7月22日庚申中伏,8月8日立秋,8月11日庚辰才能进入末伏,因此,今年的三伏天就长达40天。

  由于“三伏”的算法相对复杂,现在很多人不明就里,往往将夏至当成“三伏”的开始,甚至将其与小暑、大暑和处暑三个节气相混淆,希望这一点小知识,能够给读者诸君有所裨益。

  三、古人如何过“伏日”

  尽管很多人对“三伏”不甚了解,但并不影响人们隐伏避暑,古往今来,每逢“三伏”来临,人们总会举办一些避暑的民俗活动,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节日——“伏日”,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堪比春节。经过几千年的积淀积累,衍生出了独特的“伏日”文化。

  前文讲到秦德公时期开创了“三伏”的概念,也开启了在伏日举办祭祀祈禳活动的先河。《汉书·郊祀志上》记载“秦德公立,卜居雍……用三百牢於鄜畤,作伏祠”,用了三百具牛羊猪作为祭品,隆重的仪式显示出对祭祀的重视。而普通民众则在城邑四门用狗祭祀土地神,因为那时人们普遍认为热毒恶气会伤害人身,而狗是至阳的生物,便以求能够禳除热毒,保护人畜平安。

  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年表云“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按:磔,禳也。狗,阳畜也。以狗张磔於郭四门,禳卻热毒气也。——《史记·秦本纪·张守节正义》

  这一祭祀活动被称为伏祭,也叫伏祠,后来被延续下来,成为和年终岁首的祭祀同等重要的仪式。《周书·晋荡公护传》记载“每四时伏腊,高祖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杜甫也在《咏怀古迹五首》中写道:“岁时伏腊走村翁”。伏腊,就指的是伏祭和腊祭两次重要祭祀,不论是高居庙堂的帝王之尊,还是远处江湖的村翁野叟,对这个仪式都极为重视。

  古人过“伏日”节的方式除了祭祀这一头等大事外,最重要的就是吃喝了,这是中国人过节必不可少的方式。《汉旧仪》记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就是说早在汉魏时期,人们就有在入伏这一天会呼朋唤友痛饮一番的习俗,以这样的方式驱避热毒恶气和体内寒邪。而且人们还有在伏日吃羊肉的习惯,汉朝杨恽《报孙会宗书》中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既是消暑避热养生健体,也是庆祝丰收,对自己一季辛勤耕作的慰劳。

  时至今日,这一习俗仍然在传承,鲁南苏北地区民间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在入伏这一天,人们都会大快朵颐,喝上一碗鲜美的羊肉汤。但是中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饮食文化也千差万别,杭州人伏日的习惯则是“头伏火腿二伏鸡”,到了南昌又变成了“头伏吃鸡二伏鸭”了。

  除此之外,古代三伏天的上班族也会享受防温降暑的待遇。唐宋时期,为了慰劳在三伏天坚持工作的大臣,皇帝有向大臣赐冰的传统。彼时冬天皇家贵族会采集好冰块窖藏起来,以备夏日享用,由于生产力低下,保存冰块需要耗费人才财力,因此冰块夏天属于难得的稀有品,所能得到皇帝赐冰的都是亲近的大臣和随侍身边的史官,得不到赏赐的也不要紧,天热的时候也会放暑假休息一下。

  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 ——宋·吕原明《岁时杂记》

  到了清朝,生产力大大提高,冰块也不是少见的稀罕物了,皇帝赐冰的范围扩大到了京城所有的官署衙门,以示“皇恩浩荡、雨露均沾”。而且彼时冰块也在夏天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街头巷陌已经出现了卖冰镇食品的小商贩,只要肯花银子,百姓也可以享受到过去帝王将相才可以拥有的待遇,在炎炎夏日享受到一丝清凉,可谓“昔日王谢盘中冰,端入寻常百姓家”。

  尽管“伏日”文化还在延续传承,但早已盛况不再,今非昔比了。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节日的挤压下,一些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甚至到了衰退消亡的地步。如何继承和传播传统节日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王莽的勤政程度堪比朱元璋,效果却像崇祯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王莽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大一统的朝代一般不为史学家所承认,这就是新朝和武周朝。它俩分别夹在汉朝和唐朝中间,仅仅经历一世就灭亡了。但是,人家这俩朝代毕竟也改了国号,怎么就不能算一个独立的朝代呢?被史学家承认的秦朝,大统一的时间也并不比新朝和武周朝长啊?更吊诡的是,与一代女皇武则天相比,王莽在历史上的名声要差得多,能找到的相关历史资料里,大都在诋毁王莽的不学无术,胡乱改制。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武则天再怎么说也是唐明皇李隆基的亲奶奶,当时的史官再怎么春秋笔法也得照顾一下皇家的脸面,不能写的太过不堪。而王莽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他并没有留下直系后人来继承皇位,所以,那些史官为了维护所谓的皇家正统,肯定会添油加醋,乱写一气。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史书上记录的王莽,可能跟历史上真实存...
· 明朝张居正的反贪宴精彩程度堪比鸿门宴
明朝重臣张居正五十岁大寿时,决定宴请朝中大臣庆祝一番。他位极人臣,收到邀请的官员自然都趁此机会,大献殷勤。祝寿那天,大小官员都把家中的奇珍异宝拿出来,亲自送到张居正府上。酒席进行到最后一道菜时,数十名家丁手持小碟子向餐桌走来,碟子中乃是一只全鼠,老远便散发出阵阵香气。家丁站在桌边,碟子却未放下。网络配图张居正此时站起身,说:“这道菜便是本宴的压轴菜,名为‘孺鼠夹珍’。鼠是老鼠的鼠,孺鼠既是幼鼠也。孺鼠夹珍者,即幼鼠里面夹着珍宝。”然后他突然话锋一转:“今日张某寿辰,承蒙百官厚爱,送来不少奇珍异宝。张某非贪财之人,不想因贺寿而落人口实。诸位送的珍宝,价值不明,如何回礼张某恐难把握;若退回不收,又驳了大家面子。因此,思前想后,想出一个‘借花敬佛’的方法。我将礼物都返还到你们手中,但并非原物返还,乃为错位拿取,至于诸位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宝物,全凭你们的运气了。”在座官员听罢,忙点头称是,纷纷询问具...
· 世界最恐怖的19座桥,刺激程度堪比蹦极,你敢走几座?
看完这些世界上最恐怖的桥后,你还敢走么......克里米亚埃佩特里山上的木质吊桥,仅用绳子和木板联结跨越了一道深不见底的峡谷......华山山道,吓死歪果仁了巴基斯坦境内喀喇昆仑山脉中一条跨越了罕萨河的“侯赛因”桥,看起来分分钟要散架。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上的特里福特桥,世界上最长的仅供步行的悬架桥,全长557英尺(约合170米),要是走到一半心脏病发作的话......瑞士铁力士山上的跨悬崖吊桥,位于海拔9842英尺(约合3000米)的高度上,下面就是茫茫雪山(观景条件不错)当然也少不了云台山上著名的玻璃栈道(简直是这里面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了!)马来西亚的兰卡威天桥,位于地面以上328英尺(约合100米),最多能载250人,看起来比较安全的一个。日本四国岛的藤条桥,看起来很破但是感觉很结实韩国大屯山自然公园里的桥,紧靠着悬崖,简直极限运动项目......法国的米约高架大桥,据说最高点比阿菲尔...
· 唐太宗晚年腐败程度到底有多不堪?
纵观浩浩盛世,一代明君,在52岁时就英年早逝,是天命还是人为?两征高丽,修造宫殿,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传说中的辉煌圣殿或许早已蛛网盘结、荒草没膝,让我们穿越时光的迷障,展开贞观画卷,用智慧的心灵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判。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唐太宗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他曾接受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但是,到贞观中晚期,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和其权力的日益巩固,他骄傲自满的情绪大大地滋长并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如下:一、自恃才高,刚愎自用。史书记载,唐太宗晚年,自认为文韬武略都大大超过了古人,经常炫耀...
· 春节,传统中节日的追寻和流传!
一、春节的存亡1998年和1999年,我连续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有关春节民俗的节目。第一次是作为大型文化史讲座"中华文明之光"之一,专门介绍春节民俗的内容与历史;而第二次则是探讨春节民俗所遭遇的现实问题。电视台编导强调:这一次不需要介绍春节,因为大家都会过春节,并不特别需要我来介绍;而是需要作为民俗学者的我来谈谈为什么要过春节。春节为什么存在?春节有必要吗?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大家何必为此忙忙碌碌呢?春节放鞭炮在大城市已经禁止,那么能不能彻底取消春节呢?这些当然都是大问题。可是这些大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编导的头脑里,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也都会遇到与此类似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感觉到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说起来,理由是多方面的。刚刚过完了一个新年(元旦)又来一个新年(春节),让人多少有些糊涂;年前是一片忙碌,那是多么的劳累;到了除夕照例是"春节联欢晚会",虽然那些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