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情人节真的就是在七夕吗 并非现代人理解的情人幽会定情之日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1
转发:0
评论:0
古代情人节真的就是在七夕吗并非现代人理解的情人幽会定情之日,古代情人节是七夕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

  古代情人节是七夕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现在,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很多旧时的节日也重新被国人重视起来。青年男女过了多年西方情人节后,转而把“七夕节”当成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纷纷于彼日互诉爱慕之情。“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又称“乞巧节”。那么古代的情人真的是在“七夕节”相会吗?它真的是中国的情人节吗?

  “七夕节”原非情人节

  “牛郎织女鹊桥会”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神话之一,传说织女下凡游玩,碰到凡间男子牛郎,两人一见钟情,织女遂不顾天规与牛郎结合。天帝得知震怒,派人把织女抓了回来,从此二人只能于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晚上,在由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一夜,遂有“七夕节”之来,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七夕”又名“乞巧节”,这点出了古人对此节日的真正寄望。织女就是编织天上锦绣云霞的仙女,而古代社会多以女子精通缝纫刺绣为能,所以每年在这一天晚上,女子们穿针乞巧,希望织女能赐予自己一双灵巧的双手,以此得到美满姻缘。所以“七夕节”虽与爱情婚姻有关,却并非今人理解的情人幽会定情之日。

  “七夕节”有什么风俗早在汉代,我国就有了七夕乞巧的风俗。东晋葛洪的《杂记》中记载,在汉代,宫中“彩女”每到七月初七的晚上,在开襟楼穿七巧针以应节乞巧,民间的女子也纷纷效仿。到了唐代,“七夕节”庆祝更为盛大,五代人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夕的时候,皇宫中用锦缎结成高达百余尺的楼殿,能容下数十人,并于其上陈设瓜果菜肴,列好席位以祭祀牛郎和织女二星。这时针由七孔变为九孔,伴随着宫廷乐师的演奏,后宫妃嫔都手持九孔针向着月亮穿五彩线,能穿过去就是乞得“巧”的象征,这个节日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早上。不仅宫中如此,上行下效,民间亦是这般热闹,往往欢饮达旦,颇似西方的狂欢节。

  除了穿针乞巧,七夕还有很多节日活动。在北方,常将一种体型微小、呈红色透明状的蜘蛛称为“喜蛛”,这也和古代庆祝七夕节的方式有关。宋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当时的人在七夕之夜,把这种蜘蛛放在小盒子内,如果第二天打开盖看到蜘蛛网编织得密集,就是乞巧成功。因盼它能带来好运,也就有了“喜蛛”名称的寄寓。在某些地方,还有女子们“种生求子”“晒衣”等活动。当然,七夕不只是女子的节日,男子也会在这天来凑凑热闹,读书的士子们会于当天礼拜魁星、晒晾书籍,企望能够金榜题名。

  古人为什么过七夕“七夕”这天成为节日,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据史料记载,在古代中国,随着人们天文知识的增加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传说也相应而生。古人对星辰的崇拜远不止牵牛、织女二星,天文学家们指定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引申为第一名之意。有了科举制度后,把北斗的前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称“魁星”(或“奎星”),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于是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在七月初七这天祭拜魁星,因此七夕也叫“魁星节”或“晒书节”,保留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另外,“七夕”定节也与古代人们对数字的崇拜有关。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均列为吉庆日,称为“七重”。“七”与“期”同音,月和日重合为七的“七夕”,自然给人以神圣感。“七”这个数字在民间备受推崇,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统称“七曜”,这个习惯日本今天仍在沿用,而计算时间则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完满,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便被太上老君在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人的七十七岁生日专称为“喜寿”。

  古代情人节究竟是哪天古人吟咏七夕的诗词不胜枚举,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七夕》: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更是广为传诵: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写过《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从上面的诗词中不难看出,古人写的七夕诗虽涉及男女之情,但多是借“牛郎织女”故事抒发两地相思之慨,并没有关于墙边幽会、月下定情的描写。无论七夕节这天妇女乞巧,还是读书人拜魁星,应节活动似乎都和男女幽会并无关联。另据马南邨先生的《燕山夜话》中说,七夕又称“女节”,所以称其为古代的“妇女节”或“读书节”才更为合适。

  那么我国古代究竟有没有情人节呢?在另外一些前人的著名词句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北宋著名诗人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一词(一说为朱淑真所作)中写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还有一首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就是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或“元宵节”。一般来说,封建社会的年轻女孩平时是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的,但元宵节这天却例外,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是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之机,也顺便为自己物色心仪的对象。元宵灯节期间,正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节。反观词句,无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如此浪漫的描写,一语道出彼时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而传统戏曲中,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种种迹象让我们不难猜测出,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真正的“情人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七夕,真的不是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本文作者丨飯飯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这一天里,到处都洋溢着浪漫的氛围,青年男女们为着各自的恋人准备着礼物,仿佛不送点什么就违背了节日的意图;各大商家也为了这一节日绞尽脑汁,各种文案遍布大街小巷以及各大媒体。这一天,也被意为“情人节”。其实吧,七夕节的确挺古老的,也挺热闹的,算是个不小的节日,但是绝不是所谓的中国“情人节”!因为,传统中就没有这一内涵。七夕起源首先我们从七夕节的起源说起: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发源地是中国,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我们一直知道七夕节关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但是这并不是节日的真正起因,七夕节的兴起是源自于古人对天象、时间和数字的崇拜。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
· 七夕情人节对联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色云彩漫天开【夕】照余辉踏浪来【情】怀依旧景物改【人】在天涯心何在【节】竹摇响相思曲【祝】福随风任飘絮【福】寿安康求天庇【有】缘自然他乡遇【情】到深处无怨尤【人】事沧桑却何求【终】老一世随性修【成】败到头且自由【眷】恋往事已烟云【属】意何处但任恁乞巧化生双星节九华灯槎泛海鹊填河翠梭停织银汉横秋五夜照天汉双星会女牛桥填闻噪鹊河渡眷牵牛郭公果膺寿考杨妃...
· 七夕不是情人节?中国的情人节是正月十五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本内容由河南商都文化发布)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
· 我们以为的七夕情人节不是真的情人节,而是在这天
近年,人们从西方情人节中得到启发,把所谓七夕节称之为“中国情人节”。那么,中国有真正的情人节吗?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也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无论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看花灯约会心上人,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古来已久。同其他节日相比,古人更注重元宵节,除常见的祈福、...
· 七夕情人节爱情对联
上联:情人节,情人结,情人解。下联:愚人日,愚人热,愚人乐。上联:一颗心,上上下下,忐忐忑忑;下联:两只手,分分合合,掰掰搿搿上联:问门口好女子,无情人无情人,有情人有情人;下联:妙女少孙子小,未婚否未婚否,已婚否已婚否上联:情人节里无情人,奈何都是无情人;下联:相思夜中有相思,怎说全部有相思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横批:发错人了。上联:天苍苍地茫茫想你的日子太漫长;下联:风潇潇路迢迢没你的日子太迷茫;横批:没钱太难。上联:我爱的人名花有主;下联:爱我的人惨不忍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