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皇帝为何不杀士大夫 这件事件还得从建国之初说起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88
转发:0
评论:0
宋朝皇帝为何不杀士大夫这件事件还得从建国之初说起,还不知道:宋朝皇帝为何不杀士大夫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

  还不知道:宋朝皇帝为何不杀士大夫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终宋氏一朝,皇帝遵循的都是不杀士大夫的原则。一直到了宋朝后期,即便很多官员犯错,皇帝也不会将他们杀死。整个宋朝文化非常繁荣,读书人多,而且将读书人看作是上等人。宋朝文学空前繁荣,不单单是宋词,宋代多种文学形式得到了发展,例如散文、戏曲剧本等,而且科学说明文也出现,可以说宋朝帝王给宋朝文人和文化发展创造了非常宽松的环境,使得宋朝普通百姓也知道很多文化上的知识。可是,宋朝皇帝为什么不杀士大夫?这要从建国之初说起。

  赵匡胤让人刻碑,并将其放到太庙寝殿的夹室里面,平时都把他盖起来,而且锁到室内,只有四时八节进行祭祀的时候,或者是新太子获封去拜祭的时候,在拜了祖宗之后,会打开夹室的门,拜了石碑后,会小声读上面的誓词。这个时候,他的身边只有一个小宦官,而且并不识字,其余的人都需要站在很远的地方,所以大家都不知道石碑上面写的是什么,而宋朝这些帝王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也从来没有人将内容泄露出去。

  到了靖康之变的时候,开封被金兵所破,金兵打开太庙,带走了祭祀礼器,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此碑。上面记载了三行誓词,其中一条就是不要杀死士大夫。这应该也是整个宋朝优待士大夫的一个重要原因。太祖立碑,其实相当于国家权威。赵匡胤是一个开国的君主,他的誓碑内容对于整个家族来讲,其实是一个契约;誓碑放置在太庙内,不被其他人所知,而且是在仪式上由继承人读出,具有神圣的力量,且带有诅咒性,所以后来的皇位继承者更容易遵从。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整个天下刚刚经历乱世,连年争战,导致武将掌握了当时的话语权,文人并没有空间发挥自己的力量。可以说整个战乱时期,对于文人来说,是非常的黑暗的,而且使得整个中国文化受到严重打击,那个时候文人没有出路,所以也没有办法顺利传承下去,就是后来做了宰相的赵普,也仅仅读过半部论语,由此可知,当时整个环境是非常缺乏文人的,而治理天下是不能用武官的。

  赵匡胤建国后,首先收回兵权,防止其他人陈桥兵变,然后才用文人来治理国家,并且采取科举方法来选拔人才。因为五代战乱导致文化衰落,建国可以使用军队的能力,但是治国不能,因此善待文人,加强科举选士政策的实施,使得治国人才被快速招募,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由此,赵匡胤提出了以文治国,这种政治信号,可以快速招募文人。

  在誓碑中提到不杀士大夫,也不杀上书言事的人,但其实赵匡胤自己也并没有遵守,雷德骧因为指控赵普被杀,而且有的大臣贪污,赵匡胤直接将他们杀死了。就是赵光义后来也杀了10个士大夫。在这之后,宋朝皇帝基本不杀文官了,其实就是一种政治潜规则。就像是很多变法失败的臣子,王安石、苏轼这些人,都是保住了性命的,没有出现变法失败死一批人的情况。但是南宋高宗也杀了,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杀了不少。

  不管赵匡胤立下的誓碑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当时以文治国的政策是对的,而且不杀上书言事的人,可以广开言路,对于皇帝而言,可以避免自己耳目被堵塞了,对于治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如果士大夫犯罪了也不杀,那就是一种曲解了,不论是政治妥协,还是对誓碑的曲解,不杀士大夫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封建时代,做决定的最终都是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为何刑不上大夫?赵匡胤真的不杀士大夫吗?
宋朝为何刑不上大夫?赵匡胤真的不杀士大夫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宋朝建立后,尤其是赵匡胤死后,北汉灭亡,这个时候也算是实现了统一。随着统一的来临,保持国内平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了文人治国这一原则。这条治国策略的实施,在那个时候,有它必须执行的原因,但是随着王朝发展,文人越来越大,全国上下热衷于文治,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弊病,因为在选择文人治国的时候,文人的弊病不仅仅会影响百姓,还会影响帝王。宋朝建立之前,五代战乱,其实从唐朝末年就开始了军阀混战,这个历史阶段持续了很长时间,只要是手握兵权,就想着获取权利,武人当道,文人在这个时期并没有什么地位。那个时期,当一个军事王朝建立后,不仅仅受到外部混乱的影响,在其内部也有众多的不和谐声音,争权夺利事情太多。而且在这个事情,出现了太多了背信弃义之事,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没有办法忠于一个主子,面对危机,人们选择卖主...
· 营养从“头”说起
营养从“头”说起由查字典科普知识资料整理如今,嚼食鸡头鸭头、品尝鱼头汤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食客青睐。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仅味道鲜美,肉质滑嫩,还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成分。那么,怎样吃“头”才能吃出健康呢?健脑美容又补钙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鸡鸭鱼等动物大脑富含的磷脂可以营养人的脑神经细胞,具有维持、改善和提高思维记忆等健脑作用。鱼脑中还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这两种物质除了对大脑细胞具有营养作用外,还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鸡鸭鱼头部富含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头面部肌肉、动物表皮、鸡冠等部位。特别是鱼皮中胶原蛋白含量较高,对修补机体组织、抗衰老、美容皮肤十分有益。此外,鸡鸭头骨骨质较薄,经加工烹调,容易咀嚼,有利于补充矿物质钙。鸡鸭鱼头还有药用价值,如鸭头能治面赤、喘息、小便短忽等症。鱼头熬汤鸡鸭腌制鱼头多加工为汤羹类,吃鱼喝汤。鸡头、鸭头可以盐为主,配以其...
· 一块石碑,让宋朝不杀士大夫的原因曝光,真是皇帝手太软吗
宋朝建立后,尤其是赵匡胤死后,北汉灭亡,这个时候也算是实现了统一。随着统一的来临,保持国内平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了文人治国这一原则。这条治国策略的实施,在那个时候,有它必须执行的原因,但是随着王朝发展,文人越来越大,全国上下热衷于文治,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弊病,因为在选择文人治国的时候,文人的弊病不仅仅会影响百姓,还会影响帝王。宋朝建立之前,五代战乱,其实从唐朝末年就开始了军阀混战,这个历史阶段持续了很长时间,只要是手握兵权,就想着获取权利,武人当道,文人在这个时期并没有什么地位。那个时期,当一个军事王朝建立后,不仅仅受到外部混乱的影响,在其内部也有众多的不和谐声音,争权夺利事情太多。而且在这个事情,出现了太多了背信弃义之事,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没有办法忠于一个主子,面对危机,人们选择卖主,似乎已经成为了常态。在常年的战乱时期,人们面对困境的第一反应,已经不是什么忠孝...
· 为何宋朝的士大夫敢同一国之君的皇帝较劲?
宋理宗时,台谏官李伯玉因为发表过激言论,受到降官处分。但降官的制书,舍人院一直不肯起草,以此抵制皇帝的决定。过了一年,降官制书仍未能颁布。后来牟子才兼直舍人院,觉得拖下去也不是方法,终于将降官制书草拟出来,但牟子才却用他的生花妙笔对李伯玉大加褒奖,看起来哪里是一份谪词,分明是表扬信。宋朝士大夫宋理宗找牟子才商量:“谪词皆褒语,卿且改改如何?”宰相也过来说情:“小牟,给皇上一个面子,修改修改。”牟子才强硬地说:“腕可断,词不可改!丞相欲改则自改之!”这么有脾性的士大夫,宋后不多见了。图片来源于网络神宗朝的王珪,擅长阿谀圣意,可即便是这么一个“窝囊丞相”也有他的脾性。王珪曾向神宗三次推荐张璪,神宗都不用。王珪便提出辞职:“臣为宰相,三荐贤三不用,臣失职,请罢。”我们知道,宰相有任百官之权,在这一权力不获君主尊重的情况下,王珪以辞职要挟,也算是表现出了一个宋朝士大夫的气性。图片来源于网络士大夫奴...
· 宋代士大夫为何风骨最盛:不杀国士的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誓碑”中,指示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条一直为后人称道的知识分子政策,宋代究竟执行得如何,宋代士大夫在这把保护伞之下又是怎么做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先生治宋史多年,他认为,宋代士大夫之所以风骨最盛,与当时基本国策的保护伞、健全的制度程序以及士大夫阶层自觉意识的崛起是分不开的。宋太祖立“誓碑”不杀士大夫,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条国策与我们所说的唐宋之际社会变化也有关系吗?虞云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称为士或士大夫。宋太祖誓碑的内容,实质性的有两条:第一条就是优待赵宋所禅代的后周柴氏后人;第二条要求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第三条告诫他的子孙后代遵守前两条,否则“天必殛之”,将受到老天的惩罚。第一条针对他所接收旧政权的后人,对象颇有局限;第二条针对参与新政权的知识分子,则具有全局性意义。首先,从中唐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天下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按宋太祖说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