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唐朝,不修长城为何也能抵御边患?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7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的唐朝,不修长城为何也能抵御边患?,在中国古代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史的长河

  在中国古代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史的长河之中,唐王朝一直都是众多朝代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朝代。因为,在那个时代里,唐王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更为夸张的是,当时唐都长安的常住人口,甚至超过了当时世界诸多国家的总人口。并且,作为人口优势的衍生品,唐王朝的影响力甚至一度辐射整个中亚地区。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在其存续的将近三百年时间了,唐朝近乎完全没有修过长城抵御边患。

  要知道,对于历代中原王朝来说,长城都是对付周边游牧、渔猎民族的一道重要防线。所以,历史上强大的秦、汉、明等中原王朝,一直都苦心经营长城一线,但同为强大的王朝的唐朝却有些不同。这点不同在于,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祚中,除了在隋末统一战争中,于今日的山西境内修建过数百里长城外。此后的历代唐朝君主,都没有在修建过长城。并且,根据《新唐书》的记载,这段长城到了贞观年间便被废弃。那么,历史上的唐朝,为何能做到不修长城也能抵御边患?

  说到唐朝不修长城的原因,我们最先要了解的是,唐朝所以不修长城应对边患问题,并非只是因为唐朝强大。要知道,历史上强大的汉朝、明朝,也是要修建长城来应对边患问题。并且,唐朝时期的边患问题相较于汉、明两代来说,形势一直也都是十分严峻。

  先是初唐、盛唐时期的,而后是中晚唐时期的回纥、吐蕃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唐王朝的肘腋之患。但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唐王朝直到灭亡也没有修过长城来应对问题。实际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则是多种原因相互结合的一个产物。

  首先,唐朝所以不修长城在于唐朝的国策,面对边患问题时大多倾向于动用武力解决。盛唐时期不必多说,除对吐蕃外的边患问题,唐朝一般都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以至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朝势力得以占据广大的蒙古草原,而当时设置的“燕然都护府”就属于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的一个产物。而历史即便到了中晚唐时期,唐朝对于边患问题,也大多采取积极的进取态度。如唐武宗在位时期,唐朝对漠北地区回鹘展开的攻势,更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而且,唐朝对待边患问题的国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相当弹性的。举个例子,唐德宗在位时期,唐朝为了遏制吐蕃势力的崛起,更是制定了北联回纥,南联南诏,共同对抗吐蕃的策略。由此可见,唐朝的攻势战略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同时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以至于,终唐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唐朝始终也没有亡于边患问题。

  除却唐朝主动出击的国策外,盛唐时期唐朝频频对外用重兵出击的同时,还同时选择用“怀柔之术”来解决边患问题。还是以贞观年间为例子,李世民在以重兵消灭势力之后,并没有对采取高压政策,而是通过“怀柔之术”来使其感恩戴德。因此,在盛唐时期唐朝皇帝也被周边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而到了中晚唐时期,唐朝国势虽然有所衰弱,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怀柔之术”的影子,其中尤其是对回纥,唐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采取了拉拢的态度。

  历史上的唐朝,所以不选择修筑长城抵御边患,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唐朝对于边患问题,始终都采取灵活的战略。如盛唐时期,唐朝则通过武力与怀柔,来震慑周边游牧以及渔猎民族。而到了国力不支的中晚唐时期,唐朝在在应对边患的时候,在采取攻势的时候往往也选择通过怀柔来拉拢盟友,共同应对。后来唐朝熬死强大的吐蕃,便是这数百年历史的一个最完美的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长城只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内陆的齐国长城
齐国长城春秋时期,诸候纷争,在各诸候国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齐在春秋前期,已是东方的大国。史载,其疆土已“东至大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临朐),北至于无棣。战国期间,齐国地盘进一步扩大,为防外侵,齐国修筑了蜿蜒千里的齐长城。其中,在诸城境内的一段,西南自马耳山入境,沿马耳山、石人山、七泉山、茁山、拔地盘、黑溜顶、摘星楼、马山、磊石山至台家沟南岭入胶南县境,经郝戈庄、皇华、桃林、瓦店、桃园6个乡镇,境内全长60余里。齐威王六年(前351),齐国为防楚国入侵,于国境南部边陲群山之巅筑城墙以为防,后世人称“齐国长城”。《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城因山而起,起平阴之防门,缘太山北麓而东,蜿蜒千里,至日照藤家庄后入县境,又东二里,则分流山也。历马耳山、寿芝山、茁山、拔地盘、黑溜顶,为南北大路,西计六十余里;由此而东更历摘星...
· 揭秘唐朝不修长城:为啥能够免遭外患入侵?
唐朝是不需要修长城的,原因很简单,唐太宗的豪言壮语不是虚言,之后就派遣李靖击破颉利可汗,定边逐北,扫清边陲,被四方诸国共奉为天可汗,大唐国威远布四方。唐太宗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选择的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不靠什么长城龟缩,而是凭借尚武之风,精锐军队,实打实的打出了贞观之治,万国来朝。唐朝强大的骑兵可以远征塞外,唐朝之时最大的威胁不在北方,而在西南的吐蕃,而吐蕃打唐朝偏偏又是居高临下,唐朝不修长城,修也没什么用处。网络配图但是不修长城,同样带来一个隐患,这个隐患就是唐朝时代,北方异族开始逐渐进入中原,中原和草原没有了长城的阻挡,北方游牧民族从野蛮版进化到了进化版蛮族,进化版蛮族异常厉害。最终也导致了华夏文明的毁灭。突然从唐朝不修长城,联想到了北方异族的进化。假如唐朝修长城的话,那是否北方蛮族就不会在唐末开始进化到农业文明时代?这个很难说,但是没有了长城的保护,异族入侵中原,远比中原攻入异族容易...
· 重视军事的清代为什么不修长城?
首先,不修长城不等于没有长城,清朝前期对于修筑长城确实是不感兴趣,但也并非对前朝长城完全弃之不顾,对长城还是有一定的修复。其次,清廷国力强盛,与蒙古诸部关系融洽,即便如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也可以用武力征服,不必以长城为防备,时刻分兵把守,劳民伤财。再加之清朝皇帝(尤以康熙为代表)一再声称施恩于边疆少数民族,以仁政治天下,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清朝(至少是清前中期)不怎么重视修长城。仅康熙三十年一年中,康熙就多次对长城发表意见:(1)上驻跸鄂尔哲图宾敖拉地方,谕扈从诸臣曰: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2)古北口总兵官蔡元上奏,古北口一带边墙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随即晓谕大臣,蔡元所奏未谙事宜,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未在修德安民,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 北方边患长城的使命:康熙天下一统却废长城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秦筑长城,别内外,界“中国”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大行“包举宇内”之志时,其宿敌匈奴正纵横于北方辽阔的草原上。早在战国时,匈奴铁骑不断劫掠内地,地处北方的赵、燕、秦三国深受其害,遂各筑长城防御。秦统一天下后,利用三国故长城,连为一体,西展至临洮,东延至辽东,筑成万余里的土石防御工程,其主观意图是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侵,但长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已远远地超出了单纯的军事用途。网络配图长城外,从西北,经北部,到东北的西部,简称“三北”,是广袤万里的草原地带,由游牧民族占据。长城之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民族同游牧民族的分隔,于是在古人的认识中,就形成了“内外”这样一个新的政治地理概念。正如《后汉...
· 历史上很多王朝都修建长城为何唐宋却不修?
长城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比如我们的国歌中,就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但在古代来说,他的实际用途是远远大于文化意义的。我们先来说一下长城的修建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防止异族侵略和抵御敌人,很多诸侯国就开始修建长城。比如赵国的赵武灵王,在他当政期间所修建的长城,从现在的河北省蔚县境内开始,一直修建到现在的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这就是历史上的“赵北长城”。网络配图而秦始皇的所修建的长城,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将诸多诸侯的所修筑的长城连接在了一起。而当时长城最大的功能就是抵御匈奴人的入侵。然而我们都知道,秦朝的长城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实秦长城在战争和时间的洗礼中,早已经不能肩负他的历史使命。所以无论是汉朝还是隋朝,都曾经对长城进行修修补补。而中国历史上唯一少闻修补长城的,大概就属于唐王朝了。网络配图唐王朝我们都知道,唐太宗实行多民族融合制度,被各族人民拥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