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李陵李广利都被招为驸马,为什么只有李陵得善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8
转发:0
评论:0
李陵李广利都被招为驸马,为什么只有李陵得善终?,李陵和李广利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都投降了匈奴。投降匈奴后,匈奴单于对两人都

  李陵和李广利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都投降了匈奴。投降匈奴后,匈奴单于对两人都很看重,都把女儿分别嫁给了他们。但是,李广利在匈奴第二年就被匈奴单于杀掉了,李陵在匈奴却呆了二十多年直到老死。

  同样是投降匈奴,同样是当驸马并受到优待,为什么两人的结局竟然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要讲他们不同的结局,就要讲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卫律。

  卫律本来是出生于胡人家庭,不过他从小就在汉朝生活,其实算一个标标准准的汉人。由于他与李延年的关系很好,因此,李延年把他推荐给了汉武帝。李延年、李广利都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还是一个音乐家,正是他的一首《佳人曲》,把自己的妹妹成功引荐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不只是宠幸李夫人,还宠幸长得标致的李延年,封他为协律都尉。

  可惜李夫人虽然得到汉武帝的深宠,但是命不长,生下昌邑王刘髆后,很快就去世了。不久,汉武帝也厌倦了李延年,不再把他召进宫宠幸。

  这时候,李延年的弟弟李季因为“奸乱后宫”被杀,而李延年因为连坐也被灭族。李广利也是哥哥,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说他受处罚的事情。给人的感觉,似乎汉武帝想趁机除掉李延年一样。

  话说卫律在被李延年推荐给汉武帝后,汉武帝让他担任使者,出使匈奴。卫律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后,返回汉朝。不过,他正在返回的途中,就听说了李延年被连坐灭族的消息。害怕自己也受连坐,赶紧逃到匈奴,投降了匈奴单于。

  卫律的能力很强,匈奴单于也很喜欢他,封他为丁灵王,让他跟随在身边,很多事情都会找他商量,听他出谋划策。

  后来,李陵也投降了匈奴。匈奴单于把女儿嫁给他,封他为右校王。

  历史记载中,卫律和李陵同框的事件,是发生在汉武帝去世,汉昭帝继位以后。当时,辅政的霍光与上官桀等人都很同情李陵,想把他从匈奴接回来。于是派李陵的好朋友任立政前往匈奴,想向李陵传递这个消息。当时,匈奴单于接待了任立政,李陵和卫律都在场。当着单于的面,任立政自然不敢直接说,就拿眼睛看李陵,又摸佩刀上的环,摸李陵的脚,表示请李陵“走”和“还”的意思。但李陵一直没表态。

  接着,李陵和卫律又一起宴请了任立政。宴请的时候,李陵和卫律都换上了胡服。因为匈奴单于不在身边,任立政说话就稍微大胆一些了,他对李陵说,霍光、上官桀都向你问好呢。李陵说,我已经穿上胡服了。这时候,卫律站起来出去了。于是任立政对李陵说,霍光、上官桀请他回去。李陵回答说,回去害怕再受辱,我不想第二次受辱。这时候,卫律回来了,听到李陵的话,于是说,李陵是贤人,范蠡、由余都可以在多国出仕,李陵当然也可以。

  从这个见面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卫律曾故意出去,让任立政和李陵说真话。但是,卫律肯定是想帮助李陵的。如果他不想帮助他,就会等着他们继续说,然后到单于那里去参李陵一本。那样一来,李陵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李广利在投降了匈奴后,匈奴单于除了把女儿嫁给他外,还对他非常宠幸。一年后的一天,匈奴的母亲病了,于是卫律让巫者告诉匈奴单于说,这是已故的老单于发怒了。因为老单于曾经说过,要抓到李广利,就杀掉祭祀宗庙。现在已经抓到李广利了,却没有祭祀宗庙,还那样优待他,所以老单于很不高兴。

  匈奴单于听到这话以后,没有办法,就把李广利抓起来杀掉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陵之所以一直活着,其实是卫律帮了他。而李广利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卫律想让他死。

  那么,为什么卫律想让李陵活着,而要让李广利死呢?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李陵到匈奴后,一般都是行走在外廷,和匈奴单于接触并不多。而李广利却极端受匈奴单于的重视。匈奴单于对他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卫律。

  那么,为什么匈奴单于只把李陵放在外廷,而对李广利却那么重视呢?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原因,不过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就是当时汉武帝听说李陵帮匈奴练兵,于是杀掉李陵的家人。而事实上并不是李陵,而是李绪(也是汉朝投降过去的)。为此,李陵还生气地杀掉李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陵虽然投降了匈奴,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为匈奴出过力。不帮匈奴练兵,也不带匈奴打汉朝。所以,匈奴单于对李陵只有尊敬,但没有亲近。而李广利显然是一门心思巴结匈奴单于,同时也夺去了匈奴单于对卫律的宠幸,因此卫律才要杀他。

  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品行,决定着两人不同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陵李广利都被招为驸马,为何两个人结局天差地别?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陵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虽说这两人都在匈奴成为了驸马,但是因为他们成为驸马的过程不一样,导致了他们的结局也是不一样的。先说李陵,他出身军事世家,爷爷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某次随军出征时他岁渴望着当个马上将军上阵杀敌却没有机会,只能憋屈着去押送粮草。后来大军并未在匈奴身上占得什么便宜,于是李陵主动请缨带领5000人打算对匈奴来个偷袭,未曾想自己面对的不是匈奴的部分兵力而是主力大军。但李陵并未选择逃跑,浴血奋战之后愈战愈勇,将匈奴主力大军杀得节节败退,甚至有了撤退的念头,但此时李陵手下一军官叛变,匈奴这才反擒了李陵回拔。李陵不愿意自家剩下的将士被杀害,只得诈降于匈奴,但后来汉武帝误认为他已经彻底降了敌军,甚至还帮他们训练军队,一口气杀害了李陵还身在大汉的所有族人,血海深仇已成,李陵永远回不去了。简单来说,李陵杀的匈奴太多了,虽然后来匈奴为了招揽人才才将他...
· 李广之孙李陵怎么死的李陵为什么投降匈奴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初为西汉将领,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由于之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引起争议。他的传奇经历使得他成为后世文艺作品的对象及原型。李陵带领五千军队攻打凶奴八万军队,前面胜仗,汉军中一士卒名为管敢,因忍受不了李陵校尉韩延年的辱骂降了凶奴,把汉军的情况告知单于,这样在洞悉汉军的情况,凶奴完胜擒了李陵,一年以后,汉武帝派公孙骜前去要回李陵,公孙骜辗转多日无计可施,最终为了向武帝交差,说李陵在凶奴训练军队,准备攻打汉王朝,武帝一气之下命人杀了李陵一家,实际上训练凶奴军队的是早年头像的汉军头目李绪,李陵知道此事后,决心留在凶奴,...
· 李陵简介西汉将领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生平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生平古代中国人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汉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本文通过对李广服兵役的年龄和结婚年龄以及李当户生年的考察,认为李当户生于李广俘虏匈奴当户的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卒年在元光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活了24~26岁。研究这个选题与历史上两个起名字的故事有关。一个是“叔孙胜狄,以名其子”的典故。鲁文公十一年(前616),狄人侵入鲁国,文公派遣叔孙得臣率兵追击,击败了狄人,俘获了狄人的首领侨如。为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使后世识其功”,叔孙得臣就...
· “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杨业为什么血溅李陵碑!
“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杨业为什么血溅李陵碑!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杨业是北宋名将,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素闻其名,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力战而死。雁门关战役六年后即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朝雄州守将贺怀浦重提夺取幽州和蓟州。贺怀浦了解到,辽景宗已去世两年;年幼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耶律隆绪的母亲萧太后掌握大权,改国号为契丹也已两年了。贺怀浦认为这是夺取幽州、蓟州的最佳时机。太宗见到贺怀浦的奏折非常高兴,认为机不可失,立即任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都部署,崔彦进为副,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杜彦圭为副,出兵雄州。田重进为定州...
· 李陵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李陵赠苏武别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苏武赠李陵别诗》(一)穿越于儒家忠孝思想所浸淫之中国动荡多变的历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主题,即所谓的忠奸之辨。浩如烟海的历史巨帙中,每当遇到给一个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时,总免不了要让他在此一天平上过过秤,并将其中之行为昭彰者,分列入诸如“忠臣传”或“奸臣传”之中,褒其忠而贬其恶,以或垂范、或警示后人。虽偶有因修史者受主观或客观之局限而其评或有失处,但总的来说,此一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