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汉至唐宋的铁甲,到了明清为什么被替换掉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2
转发:0
评论:0
秦汉至唐宋的铁甲,到了明清为什么被替换掉了?,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各种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明清时期盔甲的形象。与唐宋时期传统的甲胄形象相比,明清时期的甲胄似乎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材质,因为唐宋时期的甲胄以铁甲和皮甲为主,到了明清时期,则是出现了大量的棉甲,传统铁甲的数量已经非常少见了。那么,到了明清时期,棉甲为何取代了传统的铁甲,棉甲的防御能力又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聊聊棉甲的发展和普及。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甲胄的作用。在惨烈厮杀的战场上,甲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护官兵们的安全,意义类似于现在的钢盔和防弹背心。尤其是铁甲,依靠坚固的外壳,通常能够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将自己的铁甲送给了投降的严颜,这让严颜非常激动。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并不是所有的官兵们都拥有甲胄。

  由于铁矿石的产量不高,铁甲无法普及到各级官兵,只有那些中高级将领和王牌精锐部队才会装备铁甲。至于中低级军官和普通的战士们,只有单一的麻布军服。由于铁甲的造价比较高昂,到秦汉时期又出现了动物皮毛制作的皮甲,皮甲的防护能力不如铁甲,但是比铁甲轻便。虽然铁甲的防护力很好,但非常笨重。根据记载,宋朝精壮将领使用的铁甲,分为1000多块,总重量达到了40多斤。

  长时间使用铁甲,人的身体会非常疲惫。此外,对于北方地区的官兵们来说,每逢冬天,穿铁甲基本上等于进入了冰窖,铁甲根本起不到多少保暖作用。宋朝文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诗句描述了边疆将士们的艰辛:“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由于重量、造价和保暖性能原因,铁甲一直没有在军队中全面普及。所在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到了唐朝统治的中后期,纸甲和布绢甲开始出现。其中,纸甲由于造价低廉、比较轻薄,而且防护性不错,得到了各地军队的欢迎。在唐朝的文献中记录:“纸甲用无性柔之纸,加以垂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

  纸甲开始在唐朝军队中逐步普及,到了宋朝统治时期,基本上达到了纸甲与铁甲、皮甲一半对一半的情况。在宋朝的文献中,宋朝福建路泉州知州关于军备问题,曾经上奏说:“所有本寨军器都稍足备,但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

  由此可见,纸甲的数量已经基本与铁甲、皮甲持平。纸甲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后期的保养,纸甲比较容易损坏,普通的士兵无法进行维修,对后勤部门的压力很大。在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开始出现棉甲的出现。元朝军队使用棉甲,只有式为了官兵们保暖,同时起到防护作用。百余年之后,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统治。在明朝统治的前期,铁甲、皮甲和棉甲几乎同时使用。对于江南、西南、岭南等地的驻军来说,对铁甲非常头疼。

  根据明朝《武备志》的记载:“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性有辑甲,用辑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需厚一寸用绵密辑,可长至膝。”从记录来看,铁甲在南方地区,出现了生锈和溃烂的情况。鉴于倭寇使用的藤甲,明朝军队开始使用纸甲或者棉甲。

  棉甲并非简单一层棉花,首先需要七八斤棉花为原料,经过反复捶打,使之成为薄薄的一层。然后中间加入不同厚度的铁片,再用铆钉固定,从而形成了棉甲。棉甲的防御能力很不错,根据明朝文献的记载:“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从记录来看,棉甲能够同时兼顾保暖和防护的双重作用。

  当然,由于重量的原因,棉甲的防护力不如铁甲。为什么棉甲会取代铁甲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科技的发展。在元明交替的阶段,火器出现了巨大的发展。火炮、火铳等装备开始出现,欧洲各国的骑士们曾经全套甲胄,防护力很好。但是在火器面前,坚固的城堡和坚硬的甲胄都变得不堪一击。既然无法起到防护作用,不如尽可能降低官兵们的负重。在西方各国中,开始出现于近代相似的制服,主要是用于取代传统的甲胄。

  截止明朝统治的后期,明朝军队已经形成了以棉甲为主、铁甲和皮甲为辅的装备模式。17世纪前期,清朝在东北地区崛起,清朝军队起初没有标准样式的甲胄,在作战的过程中,清朝从朝鲜王国和明朝手里缴获了大量的甲胄,对于棉甲,清朝高层非常认可。在实际使用中,清朝军队发现将棉甲在水中浸泡以后,防护作用更好。因此,棉甲开始在清朝军队的大规模普及。

  虽然棉甲的防御能力不错,但面对火器,清朝军队的伤亡仍然很大。清朝入关以后,棉甲逐步成为了清朝主力军队的标准甲胄,出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装饰。从铁甲到棉甲,其实是科技变化引发的观念变化。棉甲的造价低于铁甲,但并不算便宜。因此,并非都有的清朝官兵都拥有棉甲。大量的绿营军没有棉甲,仅仅拥有长褂和马甲。尤其是南方地区的驻军,基本上用不到棉甲。

  棉甲并不仅仅装备军队,即使是那些清朝皇室成员,也会使用棉甲。清朝康熙皇帝拥有一套黄色云龙纹暗花缎面绵盔甲,康熙皇帝曾经穿着这套棉甲亲征准噶尔部。这套棉甲设计非常威严,浑身采用了鎏金钉,又非常奢华。其实,雍正皇帝也拥有一套类似的棉甲,被称为月白缎绣金龙棉甲。与父亲的棉甲相比,雍正皇帝的棉甲更加奢华,棉甲上出现了火珠、云纹、金龙、海水江崖等刺绣图案。棉甲上所有的纽扣都不是铜,而是金的。

  当然,乾隆皇帝的棉甲更加奢华,而且有七八套。乾隆皇帝曾经不止一次检阅京营八旗的官兵,每次检阅军队,乾隆皇帝都会穿上不同样式的棉甲。进入清朝统治的末期,随着火器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枪炮面前,棉甲丧失了最基本的防护作用。因此,清朝训练新军的时候,新军官兵采用了普鲁士样式的军服,传统的棉甲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我们只有在博物馆和影视剧中,才能看到明清时期的棉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郭姓名人录:秦汉至近现代的杰出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古郭国为齐所灭,其族人在灭国后四处漂流,辗转迁徙到今河北、山东一带。而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姓,他们的迁徙与虢国的兴亡相始终,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郭氏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徙。他们主要播迁到今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这时候的郭氏族人出了燕国谋士郭隗、齐国大夫郭荣和郭最。在饱尝流亡迁徙之苦后,郭氏家族在秦汉时期终于安定下来。这时候,郭氏家族名人辈出,如汉武帝的使节郭吉、名将郭昌、不仕篡位的王莽的郭宪、光武帝的郭皇后、被收人“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博学多闻而不慕名利的郭泰。这一时期,郭氏家族秉承祖先的优良传统迅速繁衍壮大起来。郭守敬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的潮流,郭氏族人经历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迁徙。这次迁徙,使郭氏族人开始散居到江南各地,以后又进入广东、福建。这时的郭姓名人有东晋著名文学家郭璞,魏晋时期玄学大家郭象,三国曹操的谋臣郭嘉、郭淮。隋唐时期,郭姓继续发展,出现了名臣...
· 铁甲舰
蒸气动力19世纪中叶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战舰。1850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LeNapoléon),它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5630吨的“光荣”号战列舰(Gloire)。1860年,英国建造了9137吨的“勇士”号战列舰(HMSWarrior)。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1873年,英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HMSD...
· 况氏-周秦汉唐宋明先代世系
况氏-周秦汉唐宋明先代世系谨按:虞国君之子烈,仕周,受封于况〔国〕,食邑浙江永康郡,赠文简公,居曲江水北,子孙以国为氏。故烈公为况氏受姓之始祖。列世系如下;一世祖烈;娶姜氏.生子一名;基.二世祖基;烈公之子.娶吴氏.生子二名;镐,镒.三世祖镐;基公长子,娶郑氏,生子一名;溥;镒,基公次子.四世祖溥;镐公之子.娶王氏.生子四名;范,怡,柱,初.五世祖范;溥公长子.怡;溥公次子.柱;溥公三子.娶李氏.生子一名;安.初;溥公四子…………十四世祖长宁∶三国时期蜀汉名臣.封骠骑大将军.…………十八世祖昌伯∶福公子.隋拜谏议大夫.唐贞观中封开国侯.食邑四千户,居江右曲江,为豫章(江西)况姓始祖。始纂《况氏谱牒》。三十四世祖政:仕宋,为河东节度使,食采于筠州(高安)遂迁筠而家焉。三十六世祖国用:名雅,字子文。赐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药湖迁上高城北东岳庙祠圣前,为敖邑(上高)况姓始祖。四十九世...
· 况姓【周秦汉唐宋明先代世系】
况姓【周秦汉唐宋明先代世系】谨按虞国君之子烈,仕周,赐文简公.因居曲江水北,而封于况〔国〕,食邑浙江永康郡,子孙以国为氏.故烈公为况氏受姓之始祖.列世系如下;一世祖烈;娶姜氏.生子一名;基.二世祖基;烈公子.娶吴氏.生子二名;镐,镒.三世祖镐;基公长子,娶郑氏,生子一名;溥.镒;基公次子.四世祖溥;镐公子.娶王氏.生子四名;范,怡,柱,初.五世祖范;溥公长子.怡;溥公次子.柱;溥公三子.娶李氏.生子一名;安.初;溥公四子…………十四世祖长宁∶三国时期蜀汉名臣.封骠骑大将军.…………十八世祖昌伯∶福公子.隋拜谏议大夫.唐贞观中封开国侯.食邑四千户,居江右曲江,为豫章(江西)况姓始祖。始纂《况氏谱牒》。三十四世祖政:仕宋,为河东节度使,食采于筠州(高安)遂迁筠而家焉。三十六世祖国用:名雅,字子文。赐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药湖迁上高城北东岳庙祠圣前,为敖邑(上高)况姓始祖。四十九世祖...
· 柏氏人物-三国至唐宋元时期
柏氏,三国魏司马懿夫人.生子司马伦,西晋立国后封赵王.司马伦301年1月—301年4月为帝,在位4个月,被毒死.柏林,东晋永和前后人。善制陶瓷,被后世奉为祖师爷,演变为窑神。因其名谐音百灵,故尊称其柏灵翁。北宋熙宁八年春,耀州知州阎充国字厚民上奏皇帝,至六月神宗赐封柏为德应侯,立碑于同官县黄堡镇之东岳庙,即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柏叔舆,南荆州刺史.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年)六月,南荆州刺史柏叔舆破萧衍军于九江。时南朝梁武帝天监12年.见《魏书》卷一百五之二志第二。柏和,南朝梁时人,青、冀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柏氏,北魏济州平原人.中给事中谒者关西十州台使郭显妻.柏季纂,唐魏州人。隋山西祁县令,入唐先后为汝、遂、宜三州刺史,司农卿,虞州刺史,赠工部尚书,武陵郡公,谥号曰敬。柏敬仁,季纂子,蕲州长史.柏謇,敬仁子.河南永宁县令,赠大理寺少卿.柏造,柏謇子,怀州获嘉县令.柏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