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为东吴付出了医生 为何就是没有能当上宰相呢
还不知道:张昭为何当不了宰相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张昭,字子布,少时好博览群书,长而有谋略,才冠绝世,一生为孙吴鞠躬尽瘁,辅佐孙家两兄弟开创和稳固东吴政权,张昭于东吴,等同于诸葛亮于蜀汉,可诸葛亮在蜀汉位高权重,官至丞相,而众所周知三国时期丞相有时候比主公还牛,而张昭呢?却屡屡与丞相职位失之交臂,不是不得人心,而是孙权不点头,那么,这一点又是为何呢?
前面说过张昭辅佐了孙家两兄弟,即孙策和孙权,而这两任主公对张昭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孙策对张昭十分礼遇,《三国志》上就记载,孙策在世时,“文武之事,一以委昭”,这还不算什么,他还把张昭比成管仲,甚至在孙策临终之前把孙权托付给了张昭。而孙权呢?他对张昭似乎是不太领情的,为何?且往下读。
首先,孙策去世后,孙吴最得人心的人是谁呢?不是下一任孙权,而是张昭,只说两点,第一点“ 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一个率字暗示张昭才是群臣领袖;东吴的士人入宫拜孙权,出宫则拜张昭,而且不仅在内部集团张昭影响力巨大,就连在外人眼里,张昭都远远比孙权出名,想当年曹操南征,点名要把张昭缚交许都。这样一个张昭,孙权能不心里膈应吗?张昭的德行威望落在他眼里,是一种威胁。
第二,张昭在赤壁之战的主降让孙权对他彻底失去了好感,当时孙权想投降吗?他不想。而张昭呢?他和孙权意见不一致,不仅不一致,还和当时的主战派争执不下,这场争执最后以孙权是拔刀砍桌结束。
结果赤壁之战,东吴大败曹操,张昭被打脸,而且孙权因此责怪他“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这句的确是说重了,可是却从侧面展现了一个问题——孙权对张昭积怨已久。对于张昭这次失误,孙权不仅仅口头批评了,还一直记在心里了,成见累积到二十一年后,孙权登基为帝的第一天,就在群臣面前用此事讥讽时为绥远将军的张昭,“要是当初我听了你张公的计谋,现在已经讨饭了。”寥寥一句话,抹杀了他所有付出,殚精竭虑,让当时七十多岁的张昭无地自容。这事,是孙权过火了。
当然,除了孙权的问题,张昭自己也难辞其咎,虽然说他为东吴付出了一生,但是或许是文人多有傲气,又或许是每个人性格各有不同,平心而论,张昭有当丞相的能力,却没有当丞相的情商。张昭说话口无遮拦,上到孙权,下到群臣,过于心直口快,或许有人会说,所谓忠言逆耳,但是真正在政治上,能够被主公和同僚听进去的中肯建议才是忠言,忠言入耳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徒留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感动了自己和后人,却对当下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当初甘宁建议孙权攻打黄祖,张昭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战事不利于休养生息,甚至如果不顺利还会引起内乱等等,虽然他分析的也不无道理,但是这一番痛斥下来,甘宁不舒服,孙权有意见,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战而平,你说张昭得不得罪人?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有最关键也是最致命的一点,张昭的确是倚老卖老了,常常不顾及孙权的面子,朝堂之上都能吵起来,闹得最大的一次,孙权逼急了,都手按刀柄在,之后张昭生气托病不出,最后孙权没办法迫于大众和,车子“载以还宫”,还深刻道歉,弄的自己像个孙子一样向张昭低头。
张昭是个人才,在三国群雄争霸时期,他的智慧和优点令人心生敬佩,在这里,非常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其实如果今天不是讨论孙权为什么不让张昭当丞相,其实赤壁之战张昭主和一事,不应该对定义为他为了一己私利,事实上,他这么做是心存大义的。曹操实力雄厚,赤壁之战能不能打赢都是个未知数,如果投了曹操,三国分裂,兵乱四起就会结束,这对天下百姓而言何尝不是件好事呢?只是孙权毕竟年轻气盛,听不进去,也不愿听进去罢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对于张昭而言,其实没有当丞相,不过是他大半辈子政治不幸,和孙权貌合神离的君臣关系的缩影罢了,其实真的归根究柢,张昭最大的不幸,还是孙策早逝,他永远失去了一个懂他敬他的一个主公。那些政治纠纷,到最后不过一出原本想士为知己者死,最后却是知己先逝,世间再无知音的悲剧罢了。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三国志》
《世说新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