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元璋的第八子朱梓 最后为何会选择
朱梓为何要选择全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朱元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在几千年的封建史中以“淮左布衣”的微末身份荣登大宝,千古以来能如此者也不过汉高祖刘邦、后赵石勒。但是是非功过,却总要让后人评说,在分封诸子之上,这位看似伟大的父亲,却也让后世的崇祯帝负重难行,100多万宗嗣助长的财政危机又何以弥补?
在洪武三年(1370年),他将朱樉、朱棣等自己的9个儿子外加侄子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一并封王。而第八子朱梓赫然在列。此时的朱梓年龄尚不过周岁,可见朱元璋这位父亲对儿子的痛爱。
在清修《明史》中,朱梓,英敏好学,善属文。显然这是一位好学上进,聪敏的藩王,在洪武十八年,他年满15周岁之后就藩湖广长沙府。
富庶的长沙府,一位好学上进的王爷,又有滕王高阁临江渚,儒臣宴饮,谈笑有鸿儒,再加上父皇朱元璋为自己择的良配于氏,岂不是天下之幸于一身?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王爷,却在就藩五年之后,携妻子举火,连儿女后嗣都无所出,最后封国都被废除。这到底是何种原因,会让这位“机敏好学”的王爷,如此了却一生呢?
《明史》以及《明太祖实录》中,对朱梓之死给出的理由是,因为1390年,朱梓的岳父于显的儿子于琥被卷入胡惟庸案,被杀。而朱梓则十分畏惧,害怕被牵连,在朱元璋派人对他进行安慰之后,将他征召入京,于是这位王爷害怕,便选择“引火”。
而在明太祖朱元璋末期,一系列为了整顿吏治,惩治,更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的大案接连爆发,1376年的空印案,1385年郭恒案,以及这次的始于1380年,终于1390年的胡惟庸案,期间明太祖朱元璋通过三件大案,将开国功勋胡惟庸、李善长、陈宁等人尽皆屠戮,所亡以十万计。
似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的朱梓因此而死,也合情合理。但是且不说虎毒尚且不食子,即便是牵涉此案,于琥案发时虽然为三月,但依旧安然无恙,朱梓却在四月初一,显然时间节点都不对。更遑论身为皇子的朱梓,朱元璋又对子嗣十分纵容,即便是三儿子晋王造反都只是警告而已。
而关于朱梓的另外一个版本则来自金庸祖上,满清包衣查继佐《罪惟录》中言说,朱梓之父乃是陈友谅,其母亲达妃乃是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之后掳掠而来,他乃是陈友谅的遗腹子。得知真相之后,谭王朱梓手书"宁见阎王,不见贼王"八字,意图谋反。面对徐达之子徐辉祖的讨伐,朱梓才举火,而此事更是牵连者众,后宫因此而亡者不计其数,连马皇后都待罪,最后也只有马皇后获免。
而这个说法的荒谬之处便在于《玉牒》中,朱梓确实乃是达氏妃所用,可是陈友谅1363年便在鄱阳湖之战中战死,而朱梓出生年份1369年,这比在父亲腹中一待3年6个月的哪吒还久,而且朱梓之年,马皇后早已经病逝,有哪里会有待罪之举动。
当然查继佐在《罪惟录·谭王梓传》中还说,朱梓相貌俊秀,但是及其好色,被朱元璋察觉才恐惧过度以至。但是考虑到查继佐的社会地位以及前引,或多有抹黑之言论。
但是一本书,却大抵不会带有偏见,因为他就是朱元璋亲自编纂的——《御制纪非录》。这本书,则详细的记载了洪武年间,各地藩王的荒唐罪行,其中在写到八王爷朱梓时,更是记载了他的累累罪行“打死典仗、打死典薄……于宫中造淫亵器具,授之于宫中老妇,非礼百端。” 言语简单,不做翻译了。想来,作为父亲,朱元璋大抵是不会说假话,更只会更轻的记述儿子们的罪责吧?如此朱梓这位在清修《明史》中冠冕堂皇的王爷的“光辉形象”,您觉得他又为何会选择呢?
最后,朱元璋这位一个敢将“荒”、“愍”这种恶谥赐给儿子的父亲,连一个谥号都没有给朱梓。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玉牒》《御制纪非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