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隆基被夺妻的儿子后来怎样了?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一、李瑁其人
唐玄宗第十八子叫做李清,后来改名为李瑁(720年-775年),。 开元13年,5岁的李瑁被封为寿王。开元22年 ,李瑁的姐姐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时,14岁的李瑁遇到了15岁的杨玉环, 李瑁一见倾心,于是求自己的母亲找唐玄宗赐婚。
武惠妃当时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唐玄宗当然对此事言听计从,于是在开元23年,15岁的李瑁娶了16岁的杨玉环为妻。夫妻二人的美满生活持续了五六年。
在这几年中,李瑁的母亲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成为太子,于是设计杀了太子和寿王另外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没想到伤天害理的事情折了自己的寿命,不久武惠妃就因疑神疑鬼受到惊吓而死。
这件事造成的后果是,武惠妃死了以后,唐玄宗找的替代品竟然是儿媳妇杨玉环。武惠妃自己心爱的儿子寿王不但没有成为太子,反而丢了媳妇,真是一场因果报应。倒是忠王李亨捡了便宜,被立为太子,成为后来的唐肃宗。武惠妃处心积虑的阴谋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关于杨玉环的入宫,《旧唐书》说“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新唐书》则说:
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
可见,唐玄宗以前并没有注意到杨贵妃。这种推荐显然对寿王不是好事,要不是是武惠妃得罪人的后果,要不就是有小人贪功进言。
杨玉环入宫以后,成为了唐玄宗的宠妃,对于这种乱·伦之事,可能有着鲜卑血统的唐朝李氏并不在意。
至于寿王的心情呢?就不清楚了。唐玄宗为了安抚儿子,另给寿王安排了替代品:韦昭训女。
二、李商隐笔下的寿王
唐玄宗的快乐我们想象不到,寿王的痛苦我们也想象不到,不过大唐的诗人李商隐比较多事,在自己的诗作中揭了一下寿王的伤疤。
1、《龙池》 :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龙池在唐玄宗的兴庆宫里面,之中,薛王无所顾忌喝得酩酊大醉,可怜的寿王却无比清醒。对于这个对比,后人评价李商隐:
“词微而显,得风人之旨。”(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
风人之旨,有话不说破,却能让读者一看就明白是一种讽刺。
明朝王鏊《震泽长语》中说:
余读《诗》,至《绿衣》、《燕燕》、《黍离》,有言外无穷之感。后世唯唐人尚有此意,如“薛王沈醉寿王醒”,不涉讥刺,而讥刺之意溢于言表,得风人之旨。
大意是,我们读诗经,都能够感觉到言外无穷之意,后来的诗篇中唐朝人有这种表现,例如“薛王沈醉寿王醒”这一句,并不是直接讥刺,但是讥刺的意思却让人很容易感受到。这就是得到了风人之旨。
2、《骊山有感》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这首诗换了地方,场景换作了骊山长生殿。皇帝和杨贵妃每次去长生殿,不愿意跟随的只有寿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从金舆惟寿王”,常常被批评太露骨,没有“薛王沉醉寿王醒”含蓄。例如清朝纪晓岚说:
既少含蓄,亦乖风雅,如此诗不作何妨,所宜悬之戒律者此也。
想必寿王每一次看到父皇和自己的前妻一起时,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吧?
三、杨贵妃被赐死时,寿王也在现场
据《 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和杨贵妃入川,寿王带领了一支部队,护卫在金舆左右。
马嵬坡上杨贵妃被赐死的时候,寿王应该就在眼前。后来决定留下太子李亨抗敌的时候,还是高力士与寿王替皇帝与太子告别。
于是诛国忠,赐贵妃自尽。车驾将发,留上在后宣谕百姓。众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玄宗闻之曰:"此天启也。"
乃令高力士与寿王瑁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 旧唐书卷十本纪第十》
曾经心爱的女人在自己眼前被赐死,不知道寿王此时是什么心情。送别太子李亨的时候,寿王想到了李亨此去竟然那么快就登上了皇帝宝座了吗?
结束语
诗人作诗喜欢借古讽今,寿王被拿来作诗料,自然要写他的尴尬。不过寿王忍辱负重,遇事看得开,也许人家寿王根本就没有当回事,只是后人胡乱揣摩而已。
宋朝杨万里在《读武惠妃传》中,把寿王写成了一个“大孝子”,说他主动献上杨玉环,可谓反讽的高手了:
桂折秋风露折兰,千花无朵可天颜。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