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在同样耕地的情况下 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长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8
转发:0
评论:0
在同样耕地的情况下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长的,清朝人口是如何增长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

  清朝人口是如何增长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截止清朝道光皇帝在位的中期,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清朝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3.8亿。这个数字相当于明朝人口的5倍以上,根据记载,在明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只有7000多万。同样的耕地之下,清朝入关以后,为何人口数量增长了3亿以上呢?认真的说,这里面的原因复杂,既有朝廷的努力,也有很多机缘巧合。今天,我们就聊聊清朝人口飞速增长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粮食产量非常低,耕地面积有非常有限。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我国无法从国外进口粮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限制,我国的耕地面积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增长的速度并不快。除此之外,我国的耕地产量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在古代历史上,只有宋朝的总人口有可能超过了1亿以上。至于其他王朝,基本上都是4000万到8000万之间的水平,还不如今天河南省或者山东省的总人口数量。

  我们看一下古代的粮食产量,在明朝统治时期,即使是最上等的耕地,亩产也只有300多斤。至于那些劣质耕地,亩产甚至只有100多斤。因此,明朝广西省的地方官员,在奏折中记录:“每一亩得谷二石者为上。”河南怀庆府靠近黄河便于灌溉,根据怀庆府官员的统计:“上田岁收可达2石,多的到3—4石,下田不满石,乃至3—4斗。”

  地方官员的记录可能存在不准确的情况,但明朝户部尚书葛守礼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北方地土瘠薄,每亩收入不过数斗。”由此可见,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确实有限,仅仅够养家糊口。如果是佃户,日子更难。在影视剧《雍正王朝》现了类似的情况。康熙皇帝微服私访,遇到了农民正在收割庄稼。康熙皇帝查看了庄稼的成长情况,然后问身边的农民:“今年,能吃饱饭了吧?”老农则回答说:“我可不敢想,交了租子,凑合能吃半年多吧。”

  这一方面反映了佃租的份额,另一方面反映了粮食产量低下。湖南、广东等南方地区的情况稍好,但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广东地区的官员曾经记载:“粤田上者收十一箩或十箩,次八九箩,下者五六箩。”基本上两箩相当于一石,也不是太高的成绩。至于湖南地区,则出现了“附郭膏腴之田,每亩收获不下五六石”的说法。

  由于粮食产量有限,在传统的农耕文明下,人口的增长并不是太快。截止明朝鼎盛时期,人口总数大约维持在7000多万的水平。清朝入关以后,面对非常复杂的情况,如何实现了人口的飞速增长呢?人口飞速增长的背后,肯定是粮食产量的增长,否则多出来的人口怎么生活呢?首先是政策的变化,在明朝统治时期,土地兼并严重,而且赋税征收很不合理。

  清朝入关以后,起初继承了明朝的一系列政策,但是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康熙、雍正等几代皇帝都在改革。雍正皇帝提出了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等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当然,如果仅仅是依靠这些政策,虽然有助于人口增长,但不会那么巨大。除了人口增长,还有就是各种农作物的不断改良和新物种的引进,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首先,我们看一下水稻。在清朝统治的初期,南方很多地区仍在种植一季稻,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到了清朝统治的中期,两季稻和三季稻已经在南方地区普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那么,北方地区又怎么办呢?番薯和玉米是非常常见的两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都是明末清初进入我国的。番薯的成长很快,而且抗旱。

  在明朝统治的末期,礼部尚书徐光启曾经写了这样的话:“番薯,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雍正皇帝在位时期,福建巡抚朱纲上奏说:“泉州府属多种地瓜,名曰番薯,以此为穷民糊口之计,种稻者少。福清县地方,田少园多,亦种番薯,以为粮食。”由此可见,番薯开始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由于产量大、抗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粮食的问题。

  除了番薯之外,还有就是玉米的广泛种植。关于玉米的大面积种植,清朝官员也有类似的记载:“黍一名包谷,一名陆谷,一名玉高粱,一名御米。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安徽巡抚陈大受上奏:“以高阜斜陂,不宜种稻、麦,福建安溪有旱稻名玉蜀黍,不须灌溉……教民试艺有获,因令有司多购,分给各州县,俾民因地种植。”

  赫赫有名的林则徐在主持虎门销烟之前,曾经担任了湖广总督。林则徐在奏折中也出现了相关记录:“陕省南山一带,及楚北之郧阳上游,深山老林,尽行开垦,栽种包谷。”由此可见,玉米、水稻、番薯的大面积种植,对人口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仅仅依靠粮食产量和政策的影响远远不够。在清朝统治时期,医疗条件有所好转,婴儿的夭折率有所下降。此外,清朝统治的中前期,没有发生全国性的旱灾、水灾,有利于人口发展和粮食增长。结合各方面的情况,清朝的总人口从几千万增长到了3.8亿以上,等于增长了5倍以上。

  言而总之,在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清朝的总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出现了人类数量增长的“奇迹。”在清朝之前,历朝历代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由于人口总数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清朝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但是,这个盛世的水分很大,人均生活水平与西方各国相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在古代没有高科局的情况下是如何破案揭秘古代是如何破案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如何破案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现在破案的方法有很多,科技发达了,再高明的作案方法都能够被破解。但是在古代破案那可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说在古代那种条件下能够破案的人都是能人。我们最熟悉的古代神探大概就数狄老和包拯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不是他们俩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汉朝的一位名臣,名字叫赵广汉。一般情况下,像这种神探都是一身正气,一心为老百姓着想的人,正义感爆棚啊。赵广汉也是很关心老百姓的,他非常强势的人,经常用自己的强势手段去为老百姓除害。赵广汉当时在京城担任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首都的市长。那能力也不是一般的强,势力也不是一般的大。作为一个探案高手,正好他这个职位也是可以去查案的,所以这也就方便他处置更多的危害社会的人。做好当时有一个叫做杜建的人在赵广汉的手下做事。这个人虽然官职不大,但是仗着自己资格比较老,非常强势,人也比较霸道。当时是汉昭帝在位,...
· 先人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加工粮食的呢
还不知道:先人是如何加工粮食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粮食的加工,从收割脱粒,到去皮磨面,几乎都已实现了机械化操作。那您知道在古代,先民们是如何加工粮食等农作物的吗?其实主要有3种方法,而且第三种方法至今仍然还在流行。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方法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话不多说,小编今天就开门见山,从考古专家们发现的几件珍贵文物说起……第一种:最古老的方法——石棒和石磨加工法。在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学会用石块制造成石棒和石磨。比如在河北省武安磁山遗址中,专家们不仅发现了数以十万计的粮食,而且还出土了100多件不同大小组合的石棒和石磨。经过后期的测量,石磨为长方形,有的像鞋底,有的有圆弧,虽然形态不一,但长度一般都在30-50厘米,石棒为圆柱形,和现在常用的小擀面杖类似,长度一般在25-40厘米。在加工粮食的时候,将谷物在磨上铺开...
· 同样是封建王朝为什么清朝的皇帝昏庸无道的少?
满族,开始只是一个塞外的小族,一步步发展,最后入住中原,成立了清王朝,弄了一个康乾盛世。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记录清朝的皇帝中没有太昏庸无道的,这是为什么呢?清朝虽然大力使用汉臣,最后被汉化的也很严重。但开始规定的满蒙是一家,满族人可以和蒙古族人通婚,但不能和汉族人通婚的祖训却没有被打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的满族人基因中的进取性。网络配图清朝虽然接受汉文化,如孔孟等,但他们却没有用嫡长子如果没有大过错就是太子的这条汉人的标准。他们的方法是让皇子之间相互斗争,优胜劣汰,在斗争中最终胜利的,就是能力手腕最强的,清朝完全集各种大权于皇帝一身,必须要能力最强的人才能掌控大臣。在选皇子这最为关键的一关做的最好。雍正、乾隆、嘉庆等都不是嫡长子。小编以为清朝的衰败主要是乾隆后期太昏庸奢侈,选皇子的时候也没有像康熙那样选个能力最强的,能整治他留的烂摊子的人,而是选了一个最孝顺的,嘉庆在位的前四年乾隆虽然已经退为...
· 揭秘:清朝皇帝在新年赐福中是如何求财运的?
清代,庆祝活动最多的节日莫过于新年前后,而民间贴福的风俗习惯,就是与清代皇帝在新年时赐福字的惯例息息相关。其实,民间贴福的习俗源自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西周取代殷商之后,姜太公持榜封神之时,各路神仙都已经封神就毕,但是,姜太公的那位十分恶性的夫人也来讨要神位,太公无奈之下,只得封他的夫人为“穷神”,并规定凡是贴了“福”字的地方便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贴“福”、燃放鞭炮,驱赶这位不受欢迎的“穷神”。无论最初选择贴福的动机如何,现在,“福”就是幸福的代名词,贴上福字就意味着福缘滚滚,福气兴旺,一个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所有向往。既然每逢节日贴“福”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民俗习惯,那么,一向遵循“与民同乐”原则的皇室贵族不会错过这个展示皇恩浩荡的机会。皇帝亲笔手书“福”字,并下赐群臣。网络配图这无疑代表了莫大的恩惠与信任,且紧紧的贴合了民间的习俗传统,并体现了一定的精神境界,要比赏赐金银珠宝...
· 清朝试婚格格是如何试婚的?
中国历代皇室都高度重视其子嗣,将其看作江山千秋万代的一件大事。因而皇室男子大都早婚,结婚年龄一般不超过十八岁,大体在十三岁至十七岁之间便行大婚之礼,清朝则规定皇子十五岁时必须成婚。几乎所有的皇帝、太子在正式结婚之前均已临御过女人,早已熟悉床第之事,有的甚至已经生儿育女。西晋的傻瓜皇帝司马衷十三岁就大婚,早在这之前,其父晋武帝司马炎便安排后宫才人谢玫,前往东宫以身教导太子,让他明白男女房帷之事。谢玫离开东宫时已有身孕,并生下一个儿子。几年后,晋武帝指着一男孩告诉司马衷:这是你的儿子。司马衷大为惊奇。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十七岁结婚,却在十四岁时就做了父亲。但历代真正有明定实行皇室“试婚”制度的,唯大清一朝。清朝宫中明定,皇帝在大婚之前,先由宫中精心挑选出八名年龄稍长、容貌端庄的宫女,陪皇帝随寝做“试验品”。这八名宫女都有名分,一般冠以宫中四个女官的名称,即司仪、司门、司寝、司帐。看这名分便可知她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