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六百年的明朝小官古墓!揭秘明朝强盛的底层原因!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5
转发:0
评论:0
六百年的明朝小官古墓!揭秘明朝强盛的底层原因!,六百年的明朝小官古墓!揭秘明朝强盛的底层原因!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

  六百年的明朝小官古墓!揭秘明朝强盛的底层原因!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明朝人敖英在其《东谷赘言》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明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朝鲜、安南……奉法尤谨……呜呼,盛哉!”

  虽有“王婆卖瓜”之嫌,却也是对明朝强盛的真实折射。过去我们将明朝的强盛常常归结于朱元璋、朱棣这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和刘基、杨士奇等名臣的倾力辅佐,今天我们换个角度,从一位底层武官讲起,通过小人物来见证那个伟大的时代。

  2009年4月,江苏太仓一处建筑工地在施工时,意外挖出了一座距今600余年的明朝古墓,为夫妻合葬,随葬品简陋。根据墓志铭碑文显示,墓主是大明昭信校尉、太仓卫世袭百户陈贤。

  明朝实行卫所制度,按照卫所编制,陈贤任职的太仓卫百户为千户所下属军官,管辖兵力112人,而昭信校尉则是明朝正六品武散官名。显然,墓主生前只是一位底层小官,而且尸骨无存,墓中仅有其夫人董氏的骸骨和墓主衣冠,至于原因,我下文会讲到。

  陈贤的家世实在算不上显赫,其太仓百户这一武官身份也是世系其父陈福的。不过,碑文中记述的墓主生平却大有文章。

  陈贤16岁时,正逢“中官奉使,将航海通西域”,也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太仓是郑和船队集结出发的地点,所以,明朝历来有从太仓卫所就近挑选随从出洋的惯例。

  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船队的武职人员中有百户103人,显然,陈贤正是其中一位。郑和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时,陈贤刚刚13岁,所以,年满16岁后陈贤有幸赶上了第四到第六次远洋活动。

  过去我们总习惯性的关注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的庞大、明朝国力的强盛,但却鲜有人关注此行的巨大凶险,除了未知的惊涛骇浪、南洋诸国的时叛时降,还有水土不服、疾疫肆虐等诸多危险因素。《殊域周咨录》就曾提到:“三宝下西洋,军民死者万计”。

  所以,郑和第四次从太仓集结出发时,“时行伍士卒百方避”(想尽办法逃避),但16岁的陈贤却选择了主动应征出海,经占城、满剌加直达非洲东岸,行程数万里。在五下西洋的间歇期,22岁的陈贤迎娶了夫人董氏,并生下了儿子陈胜。

  可惜好景不长,六下西洋结束后,陈贤奉调交南(交趾南,也称安南,今越南),在宣德二年(1427年)一次夜袭行动中,年仅31岁的陈贤力战阵亡为国捐躯,埋尸异乡,这也是上文提到的其墓中尸骨无存仅有衣冠的原因。陈贤死后,与丈夫聚少离多的妻子董氏靠着辛勤纺织,独自一人艰辛地将9岁的儿子抚养成人。

  一位正史中无传的底层小军官,在其15年的军人生涯中,将青春和热血全部献给了这片国土,体现出了其英勇无私的伟大一面。

  而明朝的强盛,正是无数个类似陈贤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家庭,靠着特有的那份忠贞和坚韧,撑起了一个伟大的王朝,这也是明朝得以强盛的底层原因。当然,关于陈贤从随船出海到调安南的原因,碑文中仅有四个字“交南不靖”。

  其实,陈贤战死异乡,与明朝的未来战略布局有很大关联。

  史书记载朱棣征安南与其内乱有关,但实际上,经略安南是下西洋的重要一环。因为占城是郑和船队出洋的必经补给点和中转港,“郡县安南”后,占城将成为明朝在南洋的前沿,这样即使未来郑和船队停航,明朝对南海甚至暹罗、真腊、苏门答刺依然保持着直接影响,正如朱棣自己所言:“南海之地廓然肃洁”。

  征调熟悉占城的前船队百户陈贤前往安南并非孤例,2013年南京一处明朝古墓中发现的另一位昭信校尉王英墓志证实,墓主父亲王青曾三下西洋、两征交阯,其结局也是战死异乡。可见,下西洋和征安南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明朝在南洋进行的这场未来布局如若成功,其直接影响就是改变当时乃至后世的国际秩序。只可惜,明朝的努力最终失败了。就在王青、陈贤战死的当年,宣德皇帝“弃置交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的卫所制:奠定明朝的强盛同时毁灭了明朝
设立及军户制度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最早提出卫所。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此法的实行,须有一套能保障军队数目的户籍制度配合,来维持卫所制的运行。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军户即户籍种类属军籍之户,初期的来源有二,一是元代原本的军户,二是现役军人之户,这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黄册编造之後更加以确立。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上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无法除军籍的。尽管如此,日久军户仍日渐减少,庞尚鹏主张:“清查隐占,均平粮额,开垦抛荒最为目前急务”,[6]因此後来有使因犯罪而充军者入军籍之方法...
· 论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内因其实在明朝初建就形成了,历史上还没有哪个王朝像明朝那样建立之初就已经奠定了其灭亡的基础。就好比是按上了一个定时炸弹,时间一到,必炸的粉身碎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促其灭亡的内因吧。首先,皇权空前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发挥了很坏的影响。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简单地以为只要大权绝对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会永固。殊不知不受牵制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这一点上,不能不承认明朝是远逊与汉唐的。政治上,皇权的绝对化,导致了法律形同虚设,大臣失去应有的气节。法律形同虚设,必然会使决策朝令夕改。官员与平民皆无所适从,全凭人主的主观想像与个人好恶。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反贪最严,却越反越贪;禁吏最厉,却越禁越猖。而且,每当皇位发生传接的时候,都会发生政亡人息的悲剧。太祖严防宦官,到了他儿子成祖的时候,却开始大量起用宦官。明代宦官专权,实源于成祖朝。明代也是对大臣...
· 揭秘明朝于谦被杀的原因:是否真是谋逆?
明代于谦是谁《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是谁。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一带长大。于谦少年时期非常仰慕文天祥,他认为文天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于谦为了学习文天祥不屈的气节,于谦经常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一旁,每当读书困倦时,于谦都会以文天祥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于谦七岁时,有一个和尚在无意中看到了于谦相貌,并且告诉于谦说,小于谦长大后,会是一名拯救朝政的宰相。公元1421年,于谦时年23岁,因为参加考试一举夺得辛丑科进士,进而进入明朝廷为官。不久之后,于谦跟随明宣宗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因为于谦在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中立下显赫功绩,因此明宣宗提拔于谦为巡按江西一职。随后几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在山西、河南一带...
· 明朝三征麓川的原因?对明朝有什么影响
自元末至明正统年间,中央王朝与麓川傣族地方政权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矛盾激化的结果,造成长期战乱的局势,既不利于朝廷的封建统治,又有碍边疆的安定和德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麓川战役彻底瓦解了思氏傣族领主的政治军事势力,使得此后五百余年间德宏与中央王朝从未发生过大规模军事冲突,保证了德宏边疆与内地在政治上的一致性,并使今后德宏战事出现根本性的转变,朝廷向德宏发兵,其目的都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而不再是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了。另外,明朝在麓川战役之后,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在原麓川政区内先后设立了七个土司政权,这些土司原是麓川思氏的部属,在麓川战役期间归附明朝,被朝廷授委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世袭职位,成为互不相统属的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这些土司世沐皇恩,均以报效朝廷为职责。土司制度在麓川战役后得到巩固和完善,它适应于当时德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既有助于祖国的统一,增强边疆各民族...
· 仁宣之治简介:明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大明盛世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永乐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明宣宗,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明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明宣宗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5]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