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与其他朝代相比 为何大清会出现官不聊生的局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0
转发:0
评论:0
与其他朝代相比为何大清会出现官不聊生的局面,为何大清会出现官不聊生的局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

  为何大清会出现官不聊生的局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元旦小长假,不管是出行游玩,还是在家休息,人们都不亦乐乎。不过,在古代,老百姓大多从事农事生产,假期几乎是官员的“特权”。封建统治者为了让官员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不仅规定了假期,还发放一些补助,甚至在重要节假日还宴请大臣。当然,在假期结束之后,官员们还是要面对严厉的考核,这一张一弛间,也演绎出种种逸闻趣事。

  唐代:放假还发补贴

  古代假期最早叫“休沐”,西汉时期就确立了休假制度,官员每五日可以休息一天。这个制度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期。

  唐朝永徽三年(652),唐高宗李治将“五日休沐”改为“十日休沐”,也称为“旬休”,那时官员每十日休假1天,分为上中下旬各一天。唐朝除了常规假期,也有“黄金周”,每逢春季、冬至、清明各休七天,中秋、夏至分别休三天假,元宵节、中元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休假一天。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除了放假休息,唐代的皇帝还会宴请群臣。

  唐德宗时期,已经将上巳节等节日赏宴形成了制度化,不仅颁布诏令放假,时间上给予保证,而且规定还予以金钱赏赐,让大臣们吃好玩好。

  当然,有驰就有张,皇帝给官员放这么多假,还发补助,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工作。因此,一旦“上班”了,官员就得尽职尽责,勤勉为政。如果再有懈怠,就会有律法伺候。

  《唐律疏议·职制》中规定:“诸官应值不值,应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诸官人无故不上(班)及当番不到,若因暇而违者,一日笞二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边要之官,加一等。”

  唐朝时,在工作时间,也有点名、抽查的规定:“内外官司应点检者,或数度频点,点即不到者,一点笞十”。如果一次也没有参加点名,则以全天无故旷工论处。对于迟到缺勤的,不仅“打屁股”,还有扣工资、降级、撤职,甚至坐牢等处罚。仅扣工资一项,各位皇帝均有变化:唐玄宗时规定,“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到肃宗时又规定,“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再到文宗时,“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据料钱多少每贯罚二十五文”。

  所以,唐代官员在任上不敢有丝毫怠慢。做过京官和地方官的大诗人白居易深有感触,写了一首《晚归早出》的诗:“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何处台无月,谁家池不春。莫言无胜地,自是少闲人。坐厌推囚案,行嫌引马尘。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

  两宋:节假日有一百二十余天

  宋代沿袭了唐代的旬假制,那时十日一休,一般放在每旬之末,每月休三天。除此之外,宋代最重要的节日是岁节、寒食和冬至,在这三个节日,宋廷规定各放七天假,其中休息五天,另外两天值班。

  另外,圣节、上元、中元各三天,休息一天。春社、秋社、上巳、重午(端午)、重阳、立春、立夏、三伏、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各放假一天。夏至、腊日,各放假三天。

  另外,在重要的祭祀日,也要放假,“诸大祀,皆假一日。”宋代的国忌,是指由朝廷特定的本朝先帝、先后逝世纪念日。因此,宋代的官员这是沾了皇帝祖宗的光,每年都要多放几天假,岂不乐乎!

  以上节假日,加上旬假(每月三日,全年三十六日),宋代公务人员全年多达一百二十余天。

  大量的假期给宋代文人带来了大量的闲暇时光,使得他们写出了诸多诗文。苏轼即是典型一例。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初秋,正谪居在黄州的苏轼,恰逢七月十六既望,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鬼节”,苏轼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泛舟赏月,探古访幽:“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赋》就这样诞生了。

  除了苏轼,范仲淹、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等人写出了大量诗句,宋代能涌现出一大批灿若星辰的诗文大家,固然与宋代重文尚学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不得不说,这也与宋代重视休闲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唐代一样,皇帝对官员的休假非常重视,同样,对于官员的考核,也非常严格。

  明初:假期少上朝时间长

  明代官员的休假制度也是很完备的,出现了一些固定的休假日,如岁首、端午、中秋等。另外,对官员的病假、事假及探亲假均作了详细的规定。

  然而明朝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工作狂,因为国家初创,他不敢懈怠,日以继夜地工作,大臣们也只好咬牙跟着。所以那时假期很少,每年只有十八天假期,元旦五天,冬至三天,元宵节十天。后来才增加了月假三天,加上原来的十八天,每年休假有五十天。

  当然,明朝的考勤也是十分很严格的。对于迟到早退无故缺勤的,依然流行打屁股(即廷杖),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天处杖打一百大板。上述考勤制度实际上已成了司法条款,迟到、旷工成了违法行为。

  为了促进官员廉洁勤政,明朝还推行了“考成法”类似现在“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对六部尚书的考核为例,其管理方法是:首先,将各部长每年须完成的工作和完成期限登记成三个账簿留存;然后,各部长每月须呈供完成工作情况的依据,对照账簿,完成一件、就勾销一件;如有部门发现其没有如期完成工作的,就按规定予以处分。

  由于考勤和考核制度比较严格,明朝的官员都很敬业勤勉,“早上班晚下班”已成为常态。如此辛劳,难免一些官员叫苦,还引出了一段佳话。

  有一位国子监助教叫钱宰,是元末会稽老儒。明初,太祖朱元璋仰慕其名,将他礼聘到京城修书,授予这个职位。每次进见皇帝,都得到赐座、侍食的优待。但是因为年迈体弱,多次请求致仕,均未获得批准。

  一次早朝后,他精疲力尽,愁绪万端,诗上心头,信手写了绝句一首: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写罢,掷笔长叹,倒床便息。可是,他的诗才写好不久,就已经传到了朱元璋那里。第二天早朝,文华殿赐宴完毕后,朱元璋似笑非笑地叫住钱宰:“你夜里的诗写得很好,不过,朕什么时候嫌过你上朝太迟?为什么不把‘嫌’字改成‘忧’字呢?”钱宰一听,吓得一个字也对答不上来,只能不住地叩头请罪。朱元璋没有怪罪他,反而说道:“你也不必恐惧,朕现在就放你回去,好让你这老头天天早上放心睡大觉!”钱宰长吐一口气,收拾行李回家养老去了。

  清代:官员值夜班误骂同僚

  到了清朝,假期就更少了。除夕封印,初六开印办公,总共假期只有五天。据记载,慈禧太后颁发新政后与西方接轨,官员星期天才可以休息。

  清代不仅假期少,工作时间还比较长。据《天咫偶闻》记载,清顺治、康熙年间,早朝时间一般在卯初,也就是凌晨五点。嘉庆时,虽然改为六点,可是冬天仍然是黑咕隆咚的。为了上早朝,官员们每天三四点就要爬起来。住的比较远的,甚至要一两点就爬起来。官员们工资高、待遇好的,自己有轿子,有马,还有人提灯笼。那些工资低、待遇差的,只能步行,请不起佣人,只能蹭高级官员的灯笼。尤其是当时的小官章京,更是苦不堪言,他们职位低,无权无势,而且还承担着各种工作,有时要值夜班。

  这种上班制度还引发了一件啼笑皆非的夜班事件。

  光绪年间,泰州王生是同治甲子举人,在军机处谋了个章京的差事,也就是协助主官处理文书等事的文职官员。一天,王生要入值夜班,走到半路,突然一摸脖子忘了挂朝珠。

  这时王生已到了正阳门,无法再回家取,因为夜半开城,只许进不许出的。无奈之下,王生想起来附近住着同僚好友浙江人汪生,便到他那里暂借朝珠一用。汪生倒是很爽快,立即入内室取来朝珠,给王生挂上,说道:“我个子比你高许多,体形也比你肥大,我的朝珠恐怕你戴不合适,不如将我夫人的朝珠借给你暂用,或许可以蒙混过关。”

  王生很是感激,但是喜欢开玩笑的他,面对此情此景,想起了曾经流传的一个女辈为尚书干爹焐热朝珠的故事,于是一时兴起,吟道:“百八牟尼珠一串,归来犹带乳花香。”谁知汪生闻听此言,脸色大变,转身入内持刀一定要砍王生。原来王生所吟诵的诗句正是讽刺汪生祖母的诗。

  清陈康祺的《郎潜纪闻》有载:乾隆朝,有一位姓汪的翰林,喜好逢迎权贵,借以谋私,妻子曹氏更是助纣为虐。当时,于敏中是朝中的重臣,军机大臣就干了近二十年,为了巴结他,汪翰林让妻子曹氏拜其母为干娘。后来,于敏中收受官员贿赂的事情败露,被撤职查办。为了继续求得官星高照,汪翰林又让妻子曹氏拜户部尚书梁国治为干爹。一天,正是隆冬严寒,梁国治要上早朝,曹氏事先把朝珠放在胸前给焐热,然后亲手帮干爹戴到脖子上。有人看到这种谄媚阿谀的丑态,就写了一首打油诗:

  昔年于府拜干娘,今日干爷又姓梁。赫奕门庭新吏部,凄清池馆旧中堂。郎如得志休忘妾,妾岂无颜只为郎。百八牟尼珠一串,归来犹带乳花香。

  而今的汪生正是这位汪翰林的孙子。王生无意中揭了汪生祖母的短,汪生不找王生寻仇才怪。第二天早上,还没等王生前去归还朝珠,汪生早就握刀来到王生住的地方等他了,吓得王生不敢出门,连续好几天上朝都耽误了。汪生天天来找王生报仇,结果王生无法安心在京工作,只得称病返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代沟引发的官不聊生(图)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赵煦的心情舒畅起来,他可以扬眉吐气了,他奶奶高太后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权杖追随他父亲神宗而去,“八年抗战”取得了胜利,赵煦顿时觉得解放区的天,真是明朗的天。早在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神宗奄奄一息的时候,各派争储势力便蠢蠢欲动。神宗断气就像长跑比赛的发令枪,只要枪一响,运动员便铆足了劲向终点冲去。最终,高太后抱着10岁的赵煦夺得了冠军。其实,赵煦只是一个摆设,大宋国营政治集团公司的CEO还是她高太后。不过,历史对这个女人评价倒不赖,被誉为“女中尧舜”,虽然贪恋权柄,但对孙子还是爱护有加的,但因“亲子教育”搞得一团糟,使两代之间代沟颇深,而这又直接导致了北宋的“官不聊生”。其一,高太后缺乏赏识教育,不懂得尊重孙子。对于成长中的哲宗来说,被认同、被尊重、被肯定,无疑是一种正常需求,但高老太婆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朝堂上,哲宗的御座与高太后的座位相对,群臣上奏,...
· 官不聊生的日子到来了
正德十三年,恶搞皇帝朱厚照郑重其事地下了一道谕旨,要给一位名叫朱寿的将军加封镇国公。他下旨给吏部:“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领六师,扫除边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五千石。”朱寿是谁?拽到可以让史上最自大最不理朝政的明武宗朱厚照这么重视?朱厚照抢过主持人的话筒:“你爷爷的,我就是朱寿!看什么看,没见过帅哥啊!”话说明孝宗朱祐樘大好人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好不容易博了个“弘治中兴”,结果因为忽视了对娃的教育,导致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弘治前。朱祐樘快挂的时候,派人把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召至乾清宫的病榻前,嘱托道:“朕自继位以来,一直遵守祖宗法度,不敢怠慢荒惰。日后之事,多烦尔等费心!”就这样还不放心,专门拉着刘健的手,托孤道:“太子年幼,好逸乐,爱卿当教之读书,辅导他成为明君。”烛台上的火光飘忽不定,随风摇摆,终于化作一缕轻烟,渐渐散去。老实人朱祐樘轻轻地走了,...
· 历史上各个朝代都会出现太监干政的局面为何清朝没有出现这一现象呢
清朝为何没有出现太监干政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朝是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建国后,他们继承了明朝的许多制度,但是有一项制度却坚决防范。这就是“宦官干政”。(清朝官员告退)清军入关攻打北京城时,许多明廷太监,为了能巴结新主子,等不到他们攻陷,便急不可耐地为清军打开城门。明廷太监卖主求荣的表现,让多尔衮对太监的印象非常不好,因此,在迁都北京城后,多尔衮不光让许多太监下了岗,对留下来的太监,也有着严苛的规定:“嗣后太监不许朝参,亦不必排列伺侯。”(顺治帝和太监吴良辅)顺治亲政后,为了警醒后世,在治理太监问题上,他仿照朱元璋,也钉了个大铁牌,挂在很醒目的宫门上。再次强调,凡是擅权干政、犯法纳贿的太监,都要凌迟处死。俗话说,重要的话说三遍。顺治那时候就打造了三块铁牌,分别挂在宫里不同的地方,这样走哪都能看见。太监能看见,皇帝...
· 相比于其他地方为何东北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更大呢
还不知道:为何东北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大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01东北威胁为何重于西北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可以说是最具威胁的了。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很不严谨,因为这个“北方”,其实还应当具体分为东北与西北,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以游牧为主,是草原文明,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则以渔猎或农耕为主,阎崇年先生将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立的金等政权称作是“森林帝国”,可以看出其中的区别。其次,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还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所造成的威胁,远不如东北地区的大。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唐以前,来自西北的威胁要重于东北,而唐以后则反了过来。(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南下,毫无地形之阻,图为金灭北宋形势图)02集体决策保证政稳运行笔者认为,要想全面回答此问题,就必须分别从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两个角度来进行分...
· 唐朝那么强大为何还是灭亡呢为什么胡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还不知道:唐朝是怎么灭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中国古代,最让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就是强汉和盛唐了。至今在网络上被亿万网友引用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就语出自汉朝,当时的话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用多说,另外还有一句话说,古代的国家都是因为国家太弱而被其他国家打败,只有大汉是在非常强大的时候被别人取而代之的。而唐朝不仅军队战斗碾压周边的国家,就连文化也远播四方,很对国家认识中国是从唐朝开始的。现在很多国家管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把中国人叫做唐人。那么唐朝这么强大又是怎样灭亡的,怎么会发生藩镇割据这样的历史悲剧呢?汉军的战斗力完全是因为他选兵制度和训练有素的军人,再加上汉朝经常与邻国交战,军队一直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再加上合理的奖惩制度,是的汉朝的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一直居高不下。即使在汉朝末年,汉朝军队即使再穷的叮当响,军队的兵器粮食都很缺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