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哪个朝代的进士最受重视?是唐宋还是另外的朝代?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0
转发:0
评论:0
哪个朝代的进士最受重视?是唐宋还是另外的朝代?,哪个朝代的进士最受重视?是唐宋还是另外的朝代?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哪个朝代的进士最受重视?是唐宋还是另外的朝代?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自隋代创建科举后,打破了以往的察举和门阀制度,为中下阶层的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举并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唐代时的进士大多通过权势举荐,宋代时对科举逐渐重视。

  进士身份真正受到追捧的时期主要是在明代,而且最主要的表现是进士出身的官员能很快进入核心权力机构,成为官僚体系的主体。

  《明史·选举一》说:“明制,科目最盛,卿相皆由此出。”科目中尤以进士科为重,明人陈于陛云:“古之选举专论行,今之进士专论文,似相备驰,然古以行举者未必便保其终如兹,科目虽以文进,而进士一科,尤为世所崇重。”

  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殿试上榜进士中,赵志皋、张位、沈一贯、朱赓、陈于陛、王家屏、于慎行七人先后为首辅大臣。另外,还有十八人担任尚书,官至“亚卿、中丞、三品京堂则五十二人。而七相中五人一品,二人赠一品,尚书中四人一品,二人赠一品,凡系玉者十三人。此制科以来,未有之盛也。”

  不少地方甚至要求朝廷任命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担任级别虽然较低但责任重大的官职。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贵州巡抚蔡文报告皇帝:“贵阳、普安这些地区的社会非常复杂,安顺的叛乱刚刚平定,要处理这些地方的事务,请求朝廷选派进士出身的人来担任这些地区的推官、知州。”

  进士成为明代高级官僚体系中的主体,也有不少进士出身者常常为自己居官不高而感到羞愧。进士中以一甲三人和翰林院庶吉士最为显赫。一甲三人往往能官至宰辅,明人陆楫说:“进士第一甲例取三名,授翰林修撰、编修等官,储之阁馆,以备台辅,其重无以加矣。”

  嘉靖壬戌科(1562年)一甲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万历丁未科(1607年)一甲黄士俊、张瑞图、施凤来,万历丙辰科(1616年)一甲钱士升、林钎、贺逢圣,都成为宰相。

  二甲、三甲进士则参加翰林院庶吉士选拔,称之为“馆选”,被选中的进士入翰林院庶吉馆学习,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由于三鼎甲可以直接授官,被称为“天上神仙”,而二、三甲中被选为庶吉士的则被称为“半路修行”。

  通过馆选入翰林院庶吉士者升迁比一般进士快,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的局面。

  明代的一百六十二名宰相中,翰林出身者占了十分之九,明代“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前代绝无仅有也”。内阁中总揽朝政大权的为首辅或首揆,其地位相当于过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明代著名首辅杨廷和、毛纪、费宏、严嵩、高拱、张居正、钱锡龙均为翰林出身。

  读书应举是科举时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希望踏入仕途的必由之路,因而科举成为当时人文活动的首要内容。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说:“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第十五回中则说:“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光宗耀祖。”

  实际上,通过殿试取得进士头衔的读书人,即使不做官也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只看是不是进士出身,而不重真才实学的风气。与进士相比,举人的地位就低得多,明代高拱在《议处科目人才以兴治道疏》中反映社会对进士过分重视的怪现象,希望能改一改这种风气。

  其后的清代虽然也重视进士出身,但满洲统治者对旗人有特殊的照顾,很多八旗子弟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入仕,而且往往地位又高于汉人。如此一来,进士出身也就显得不那么珍贵了。可以说,相比与明代,清代的进士身份是不如明代尊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哪个朝代的进士含金量最高?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自隋代创建科举后,打破了以往的察举和门阀制度,为中下阶层的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举并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唐代时的进士大多通过权势举荐,宋代时对科举逐渐重视。进士身份真正受到追捧的时期主要是在明代,而且最主要的表现是进士出身的官员能很快进入核心权力机构,成为官僚体系的主体。《明史·选举一》说:“明制,科目最盛,卿相皆由此出。”科目中尤以进士科为重,明人陈于陛云:“古之选举专论行,今之进士专论文,似相备驰,然古以行举者未必便保其终如兹,科目虽以文进,而进士一科,尤为世所崇重。”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殿试上榜进士中,赵志皋、张位、沈一贯、朱赓、陈于陛、王家屏、于慎行七人先后为首辅大臣。另外,还有十八人担任尚书,官至“亚卿、中丞、三品京堂则五十二人。而七相中五人一品,二人赠一品,尚书中四人一品,二人赠一品...
· 中国历史上最富的朝代不是唐宋是哪个?
隋文帝杨坚坐定江山后,定都长安。开皇二年(582),他下令在旧都城之外修筑新都城。因为杨坚早期被封为大兴公,所以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大兴城的兴建,不是在旧的基础上扩建,而是在短时间内按周密规划兴建的崭新城市。全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个部分组成。宫城(皇帝一家居住地)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东西长28203米,南北宽1492米。中部是大兴宫,由几十座殿台楼阁组成,是皇帝起居、听政的地方;东部为东宫,太子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西部为掖庭宫,安置宫女学习的地方。皇城(军政机构所在地)在宫城南面,东西长与宫城相同,28203米,南北宽18436米。城中南北七条街,东西五条街。郭城(生活区和商市)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全城总面积达84.1平方公里。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第一城!(明清北京城60.2平方公里唐朝洛阳45.2平方公里;明南京城43平方公里)。大兴城的街...
· 刘晏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信奉道家。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这个人不得不说,是个超级神童啊!还被后来的《三字经》列名,《三字经》中这样讲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才七岁时,被选为神童,八岁就做了太子府的文字典籍方面的校对官。不可思议,小编7岁时还在满山疯跑玩泥巴……刘晏最先得到玄宗的赏识,故事发生于李隆基效仿先列去泰山封禅之时,趁这个时机,刘晏呈上了一书,借着幼童形象,猎奇且清奇。于是就引起了玄宗的兴趣,决定看看这书。这书题为《颂》,其实在小编看来,文章写得并不怎么样,只不过一笔行如流水的文字,再加上内容是皇上治政有方,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溢美之词。毫无出色之处,但是耐不住他那时还是个七岁幼童啊!可想而知,成功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于是就让宰相张说去考考他的学问。这不考还行,一考就不得了了啊,四书五经,对答如流,作对子也...
· 我国的各个朝代中,哪个朝代的金银水平最高
一言以蔽之:在古代社会中,黄金体现了货币、赋税、赏赐、贡奉、赠送、施舍、悬赏、贿赂、赌博等多种功能,影响了社会政治、文化生活。黄金用天赋的色彩描写了生活的诗、历史的事。辨别真假金银器有两种方法或两个层次: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感受性的,有时是悟性,尽管说不出或说不清道理,经验多了,直觉常常是对的。科学是理性的,以系统的知识为支撑,是可验证的。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出版独立撰写、主编、参加撰写的学术专著《唐代金银器研究》等十二部,发表各种论著百余篇,主要包括墓葬制度研究、金银器研究、马具研究、玻璃器研究、丝绸之路研究、唐代陶俑研究和吐谷浑余部历史的研究。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嘉德春节拍卖会上,估价100万~200万元的“明代嘉靖户部造五十两重金锭”以其不菲的经济价值及上乘的形制和工艺吸引了诸多藏家的目光,也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
· 指南针是哪个朝代发明的?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指南针是哪个朝代发明的?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目前传统的观点认为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据1982年3月,《光明日报》报道: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据《古矿录》记载:《明史地理志》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又《明一统治》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又《古矿录》记载:《明一统治》称:磁山,在县西南30里,土产矿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针的故乡。典籍记载有关指南针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在可考典籍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