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皇帝为什么那么偏爱驻园?原因是什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4
转发:0
评论:0
清朝皇帝为什么那么偏爱驻园?原因是什么,清朝皇帝偏爱“驻园”,除了避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

  清朝皇帝偏爱“驻园”,除了避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清朝时期,北方乡间文人们,有一句话叫做:“夏天不进京”。

  因为夏季北京城比乡间热得多。

  乡间墙矮、院宽,加上树木多,自然是通风凉爽。

  而北京城有四圈套着的围墙:外城墙、内城墙,再往内是皇城,皇城内是紫禁城,紫禁城内还有内皇城!

  一道城墙已经窝风,何况四道?

  密不透风的内皇城就好像一个蒸笼,根本住不得人。

  清朝入关之前生活在东北一带,气候凉爽。

  定鼎北京之后,难以适应这里的天气。

  所以,康熙开始在北京郊区选取通风凉爽之地建园避暑。

  清朝时期的北京城大致相当于现在北京二环以内的范围,再往外都属于京郊。

  康熙在京郊建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园林,其中包括有名的圆明园。

  于是,从康熙开始,清朝的皇帝就流行“驻园”。

  据《清史稿》记载,皇帝驻园一般七八个月,甚至有的每年驻园十个月以上。

  可是北京的夏季也就三个月左右,皇帝驻园除了避暑,还有什么别的原因?

  众所周知,清朝各种礼节、规矩最繁琐、最不人性化,身为皇帝尤为应该遵守“祖宗礼法”。

  可这样祖宗规矩常常压得人透不过气。

  比如用膳,皇帝每餐按规定必须有108道菜。

  其中鸡肉多少、鸭肉多少、豆腐几块、鸡蛋几个等等,甚至葱姜蒜各多少都有规定。

  我们经常看清宫剧里,皇帝一时兴起就去哪个妃里吃小厨房。

  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按照礼制,皇帝和后妃见面、吃饭都有十分严格的规矩。

  就拿皇帝和太后一起吃饭来说,皇帝刚就坐,就得向太后叩一个头;敬一杯酒又得叩一个头;太后吃头一个大菜,皇帝还得叩一个头……

  整个过程已经没有吃饭的样子了。

  皇后和皇帝一起吃饭,情形也大致如此,而妃子和皇帝一起吃饭,礼仪规矩比这还要重很多。

  所以皇帝基本上是独自用膳,除非大型庆祝活动,平时基本不可能与人共餐。

  而“驻园”情况就不同了,它属于行路性质,园林称作“行在”或称“行所在”。

  如《晋书·忠义传·嵇绍》记载:“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行在”是指,皇帝出京时的住所,意为行路所在之处。

  住“行在”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凡事不需要宫中那么大的排场,皇帝和后妃也不用如住宫里一般拘束。

  比如皇帝每餐饭不必非有108道菜,还可以让几个妃子陪着用膳,而且吃饭的时候也不必不停“叩头”。

  除了用膳,皇帝和大臣议事也轻松许多,不必如早朝那般充满仪式感,皇帝也不用和坐大殿一样“正襟危坐”。

  比较自由不受拘束,也成为皇帝愿意驻园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么来看,清朝的“祖宗礼法”确实严酷到“恐怖”的程度。

  这一点,连九五至尊的皇帝都感到害怕。

  可他却还要死守这些迂腐、缺乏人性的规矩,实在是可悲。

  而皇帝们在京郊建造的各种园林,现如今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人们欣赏着湖光山色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历史和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皇帝为什么更偏爱蒙古女子?
翻开清朝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规律:即从清太祖、太宗,到清世祖和圣祖,蒙古曾出过四后、十三妃。那么清朝皇帝为什么偏爱蒙古女子呢?这究竟是真的出于喜爱还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明代后期,蒙古族逐渐分成三大部分:蒙古草原西部至准噶尔盆地一带的漠西厄鲁特各部;贝加尔湖以南、河套以北的漠北喀尔喀各部;蒙古草原东部、大漠以南的“漠南”各部。“漠南”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国接壤,其地理位置位于后金右翼,对后金进入辽沈地区有牵制的作用。为免去后顾之忧,努尔哈赤以武力逐一征服了“漠南”各部。而“漠南”的科尔沁部,是努尔哈赤最先征服的对象。经过多次的较量,科尔沁部撤兵请盟,联姻结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月,努尔哈赤以科尔沁蒙古贝勒明安之女“颇有风姿”为名,“遣使欲娶之”,明安于是将女儿送给太祖。努尔哈赤以礼亲迎,大宴成婚。于是明安贝勒成为蒙古王公中第一个与清联姻的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
· 刘苍那么能干为什么也没当上皇帝?原因是什么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作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最能干的儿子,刘苍为什么没当上皇帝?东汉的光武皇帝刘秀是一位开明圣君,他勤政爱民,又深情大义,是一个有道的开明君主,他的子嗣众多,其中其子刘秀最为优秀,刘苍最得圣心,光武帝死后,便由其子刘庄继位,我们都知道历代君王选择继承人都是一件关乎于国家的大事,所以各种亲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十分激烈,而刘秀的儿子却在历史上给我们呈现出了兄弟之间的真情意,这在皇家是实属难得的,刘庄继位后,能干的刘苍加以辅助,使得东汉更加的辉煌繁盛,这在历史上也是一段皇家兄弟情的佳话。其实,皇位继承最重要的就是看皇子出生的先后顺序,当然跟生母的地位背景关系都十分密切,而刘秀的第一任皇后是郭皇后,但是娶她并不是因为真情,而是因为拉拢势力和人才,所以娶郭圣通,后来继位后封她为皇后,郭皇后育有五子,可惜都没有得到刘秀的另眼相待,后来又因为郭皇后身故立了阴丽华为后,而这个阴丽华才是刘秀...
· 清朝康熙皇帝为何那么厉害!原因就是努力!
当历史走入清朝,中华古国被铁骑女真统领,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堪与前世明君比肩的君王:康熙帝。他尊孔子,研汉学,以仁德治天下,为一百三十余年的康乾盛世奠下坚实的社会基础。他的饱学和好学也为后世赞叹和敬仰。对康熙帝来说,读书是一件乐事,每读书必有所得,能够开茅塞增智慧,因而他因读书而心悦。他曾经说:“朕自五龄即知读书,八龄践祚,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网络配图小小年纪的康熙帝,在祖母的“鞠养教诲”下,即已每日刻苦学习,“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清朝的崛起和立国依靠的是武力,在明朝前期满洲连文字都没有,努尔哈赤时期刚刚创造了文字。所以清朝初期的满洲大臣多为军事贵族,以能战善骑为荣而耻于读书。康熙帝却从年少时代即被中华文化深深吸引,十六岁亲政以后,他更是迫切希望学习儒家学说和治国经验。康熙十年(1671年),时年十八岁的康熙帝在保和殿隆重举行“经筵礼”,告祭先师...
· 刘璋为什么那么害怕张鲁?原因是什么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益州是天府之国,兵多将广而且易守难攻,为什么刘璋还害怕张鲁?刘备自黄巾军起义时,就兴起了义兵,然而他却蹉跎了近二十年,直到公元215年拿下益州之后,才算是站稳了脚跟,有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资本。说起刘备入主益州的经历,我们都知道,他于公元211年入川,次年与刘璋反目,一直到215年,刘璋才因马超的威名,开城投降,也就是说入川之战打了三年之久。其间刘璋麾下分别派出了张任、严颜、吴壹、黄权等名将,出动的兵力也不少。再加上诸葛亮作《隆中对》时,称益州为天府之国,可见当地粮草辎重也不是问题。也就是说,就算刘璋暗弱,益州也有不小的战斗力。可是这样一个刘璋,为什么会忌惮占据汉中的张鲁,并因此请刘备入川呢?《三国志》记载,张松劝刘璋请刘备入川时,曾道:“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而刘璋听完之后,也深以为然。刘璋明明不比张鲁弱,他为什么...
· 雍正为什么会那么信任胤祺?原因是什么
康熙朝五阿哥胤祺,游刃有余五十余载,雍正对其信任有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永琪虽然得尽乾隆宠爱,但26岁便英年早逝,而我今天的主人公胤祺虽然并非康熙最宠爱的一个,而且他处在一个风口浪尖之下还能全身而退,并且安享晚年,得到康熙、雍正两任帝王的重用,实在难得。为人和善,深得父心1679年(康熙十八年)腊月,胤祺出生于紫禁城,其母是康熙帝宜妃郭络罗氏,郭络罗氏一生共为康熙诞下三位皇子,是康熙初期四妃中第二位。因胤祺出生时,郭络罗氏仅是个嫔位,所以无权抚养皇子,胤祺的童年时光是在当时的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宫内长大的,从小受到了曾祖母的悉心教导。算起来孝庄一生70余年的时光中,培养出来的皇帝皇子们都可以上两位数了,有清一代第一贤后之称值得拥有。受到良好教育的胤祺,秉性纯良,对人友善,这在康熙皇子中是十分难得的,不仅如此,胤祺的马上功夫也是十分娴熟,从1696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