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李斯身为一个楚国人 为何会跑到秦国去发展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3
转发:0
评论:0
李斯身为一个楚国人为何会跑到秦国去发展呢,李斯身为楚国人为何跑到秦国发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

  李斯身为楚国人为何跑到秦国发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对于李斯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秦王嬴政的心腹大臣,也是秦帝国一统六国之后的首任宰相。可以说,秦王嬴政的成长,秦国的崛起与强大,都与李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秦王嬴政时期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比如焚书坑儒;一些划时代的政策,比如废除分封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都对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其中,李斯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熟悉的可能都是成名之后的李斯,并不知道李斯其实是楚国人,二十几岁的时候还是楚国上蔡县里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但是他却在三十几岁的时候,一跃成为秦王嬴政身边的红人。要知道,流血的仕途,意味着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有生命的威胁。那么,李斯这一路是如何拼杀过来,甚至走上人生巅峰的呢?

  写秦国历史的书籍太多了,但是单独写李斯,或者通过李斯的视角来看整个秦国发展的书籍就很少了。今天我们开始说《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这本书,它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却是以正史为基础,对于历史上关于李斯的空白之处,加以合理的推理和佐证,从而给我们真实地再现了李斯一生的经历。至于本书的作者曹昇,又被人称作“曹三公子”,研究历史有十多年了,他本身是个历史迷,19岁就已经从浙江大学毕业了。

  今天咱们先说,李斯是楚国人,却跑到秦国发展,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前面说了,李斯二十岁左右还是楚国上蔡县看守粮食的一个小文书,每天的工作就是记记账,算得上是很稳定的工作,放在现代,地位就相当于是县城里的一个小公务员,离家近,工资不多但也能管温饱。按理说,这样的工作没有人会轻易辞职吧?毕竟在那个年代,有个一官半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说实话,李斯当时也是这样想的。就这样得过且过、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吧。

  不过,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开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有一天,李斯去上茅房,看到茅房里的老鼠被自己吓得惊慌逃窜,李斯见到此情此景,感叹茅房里的老鼠吃着污秽不堪的东西,看到人或者狗靠近,吓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而对比自己看守的粮仓里的老鼠呢?吃的是大米,住的是米仓,对老鼠来说算是豪宅了吧,而且根本不用担心人和狗的威胁,还可以在成堆的粮食里嬉戏玩闹。同样是老鼠,为何差别就这么大呢?李斯想了又想,明白了,两个字:环境罢了。李斯由老鼠联想到自己,觉得人和老鼠也是一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大,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自己留在上蔡县这个小地方,一辈子一眼望到头,就是这个样子了,哪怕死了,也就像一阵风飘过,什么都留不下。

  李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扔了铁饭碗。甚至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妻子儿女,二十多岁时远走他乡,去兰陵拜了荀子为师。我们知道,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依法治天下,而当时的荀子也是早已负有盛名,曾经三次担任当时齐国最高学府的首席讲官。所以,李斯拜他为师,学王之术,也就是治国安民为官之道,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李斯拜了荀子为师之后,学得很认真,是荀子的得意门生。他学了整整四年。这相当于今天在大学里学了名为帝王之术的专业。学了四年,拿到了毕业证了。李斯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该出去找份工作了。但是,就在临近毕业这几天,李斯改变了主意。因为他偶然遇到了一个人,谁呢?他就是弱冠之年就已经名满天下的韩国公子,也就是韩国国君的儿子——韩非。

  李斯不比韩非,一介布衣,四年的时间,身上没剩多少积蓄了,家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但是,他知道韩非这个人非常有才学,能够和他成为同窗,自己必定会受益匪浅。于是,李斯又学了三年,相当于又读了个研究生。可见,李斯放在眼里的,根本不是什么小官小吏,而是要用更深厚的才学和智慧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七年之后,李斯终于学有所成。七年的时间,足够重新塑造一个人。李斯用七年的时间,收获了一个知己——韩非,剩下的就是满脑子的帝王之术。李斯离开的时候,连老师荀子都关心他的去向,而李斯心中早有决断,去秦国。李斯的眼中天下相争,而秦王有着吞并天下的野心,自己作为一个游说之人,满腹帝王之术,权谋之道,正是显示实力的好时机。此时,李斯的心中,已经有了整个天下的版图。

  要知道,当时的七国局势还不明朗,秦国当时的国君还是嬴政的父亲。虽然秦国相较六国比较强,但是还没有强到敢随便吞并哪个国家。当时的六国虽然相比之下有些弱小,但是各国都有各国的实力。所以那个时候,荀子的大多数弟子都更愿意去其他六国,因为人才少,选择多,容易受到重视。但是,李斯选择了秦国,人才多,他不怕,他要的就是在强者中,证明自己是更强者。

  和韩非告别的时候,书中李斯说了这样一段话:“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贱的环境之中,却还要抱怨时势、嫌弃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心,所以我就要到秦国去游说秦王了。”

  李斯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此刻的李斯,心在天下,志在天下。他去秦国,就是为了争一争这天下。李斯孤身一人,踏上了去往咸阳的道路。其实,有时候,当我们回忆一生的时候,往往就是几个决定,关键时刻的几步路,可能就决定了我们一生将会是什么样子。此时的李斯不知道,他这一去,自己这一生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李斯知道的是,自己想要的是在乱世之中不仅仅是安身立命,还要扬名立万。所以,他去了秦国。

  其实,有很多人都和李斯一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完全具备有野心这个特质,但是却很少有人像李斯一样,能够坚守自己想要的,想要换个环境,便离开二十多年的故乡。想要学有所成,便苦心学王之术整整七年。想要证明自己,便毅然出发去秦国咸阳发展。所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许并不难,但能够用实践去坚守心中想要的东西,就很不容易了。

  到这里,我们就说完了李斯为何选择了去秦国。因为李斯不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是一个能坚守自己所想要的一个人。下一次,我们讲李斯去了秦国后,怎么成为了吕不韦的座上宾。而我们也能从中,可以看出李斯这个人的第二个特质:敏锐,他知道竞争对手在想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楚国被灭在即为何秦国会出手救援呢秦国出手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楚国被灭在即为何秦国会出手救援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春秋这一汗青阶段,前期是郑庄公小霸和齐桓公称霸。在齐桓公以后,晋国和楚国的争霸成为春秋期间的紧要事务。经由永远的争霸和花销,晋国和楚国的势力都受到了不小地花销。就楚国来说,在春秋末期也堕入到败落中。分外是在和吴国的比力中,楚国一度处鄙人风。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孙武率军攻击楚国,不但攻破了楚国的首都,还差一点衰亡了楚国。不过,秦国雄师的营救,助力楚国复国。那么,问题来了,吴国攻破楚国首都后,秦国为何会派兵营救楚国呢?一,起首,就楚国来说,楚平王在位后期,听信佞臣费无极,杀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老谋深算、颇有本领的伍子胥出逃。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孙武率军攻击楚国,在柏举之战中楚军大北,吴军攻占了楚国的首都郢,楚国几乎覆亡。对那时的吴国雄师,由伍子胥、孙武...
· 司马错身为秦国三大名将之一为何名声会如何之低呢
司马错的名声为何会这么低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司马错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是秦国有三个有名的大将,白起,王翦和司马错,他就是秦国三大名将其中的一个。他的一生效忠于秦国的三代君王,经历了秦惠王、悼武王和昭襄王三个皇帝的年代,为每个君王出谋划策。在秦惠王时期,可能是司马错人生的巅峰时期,他和张仪争论消灭巴蜀的事情。张仪的想法是先打韩国,然后挟持韩国的天子,张仪认为蜀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家,攻打蜀国就是浪费力量,浪费钱财没有那个必要,但是司马错认为,想要称霸,就必须先扩大国家的领土,增加国库的钱财,攻打韩国挟持天子会背负骂名的,还没有什么用。小编觉得,幸好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先消灭了蜀国,如果攻打韩国,韩国和蜀国因为害怕秦国,要合起火来对付秦国,那么适得其反,秦国的地位会遭到反攻,后果多么可怕。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完全...
· 韩非求和出使为何会落到被囚禁的地步呢李斯身为他的同学为何不救
还不知道:韩非求和出使为何会落到被囚禁的地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非子,韩国公子,出身显贵,自身聪明,久有贤名,历史上著名的法家人物代表。而他当时作为使者的身份,却陷入被囚禁的状况,这中间若说没有人故意陷害,恐怕都没人相信。他的思想深刻,主张的是变法,为人极度厌恶治国虚浮,而不用贤能。因此研究先贤的思想及以往历史上发生的事迹,写有个人的著作。他这样支持君主专治的思想备受当时的秦王赏识,看了他的著作,大加的赞赏,由此产生了要见到他的念头。韩国是弱小的国家,不仅因为韩王的虚浮治国手法,更加因为韩王并没有重用贤能。此举让身为韩王公子的韩非十分的忧心,他多次向韩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但都未被韩王所采纳。这个时候,秦国统一的大势就在眼前,韩王为避灾祸,出于向秦国示好的目的,准备派人出使秦国,欲献上韩王的玉玺,以示诚意。秦王想见韩非,韩王欲派人出使秦国,两个国家的君王...
· 作为被秦始皇所灭的六国之中为何楚国会最恨秦国呢
还不知道:为何楚国最恨秦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篇混乱史,各诸侯国彼此之间征战不休,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的,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秦国灭的六国中,哪一个国家对秦国怀有最大的恨意吗,有人说被坑杀40万大军的赵国。其实不是,楚国才是最恨秦国的那个,当时有句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见楚国对秦国的滔天恨意,这究竟是为何呢?战国初期,楚国的国土面积一直是七国当中最大的那个,国力强盛,是个老牌的大国。秦国虽强,也奈何不了楚,两国长期对峙,周边的小国白天投靠秦国,晚上站队楚国,正所谓“朝秦暮楚‘’。楚国和齐国一直是联盟,秦国派张仪诱说楚怀王,只要和齐国断绝关系,就把以前占领的土地归还给楚国,并且世代友好。楚怀王一听就动心了,立马就和齐国断绝了同盟关系,还派了个骂人高手去辱骂齐王。结果这边许诺的土地没得到,那边秦国又和齐国联盟了。楚怀王再笨也知...
· 楚怀王不是楚国的国君吗他为什么会死在秦国呢
楚怀王为何死在了秦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战国末期,楚国与秦国时战时和,而楚怀王熊槐更是多次表示要与秦国斗争到底,又多次与秦国联合攻击齐国等诸侯国,但是楚怀王最终却死在了秦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丹阳之战苏秦和张仪是战国后期著名的纵横家,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苏秦组织山东六国合纵出击秦国,楚怀王就是这抗秦大队的队长(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但是山东六国各怀鬼胎,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完全没有抵挡得住秦国的主动出击。五年之后,秦国想出击齐国,但是担心楚国与齐国互为犄角,所以张仪就先用商于之地六百里为诱饵,让楚国与齐国绝交。楚怀王在张仪的鼓动之下最终还是抛弃了自己的昔日盟友,但是当他真的与齐国绝交之后,张仪却说自己只答应了给楚国六里,却从来没有六百里之说(从某至某,广袤六里)。盛怒之下,楚怀王在公元前312年与秦国在丹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