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流行厚葬?厚葬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朝为什么流行厚葬?厚葬表现在哪些方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丧葬是人类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表现。作为一个传统社会的中国,死后如生前的观点根深蒂固,认为死后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去,灵魂不灭,换一个活法,换一个世界,但是生前的东西还是要带过去的。那么,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唐朝是为什么流行厚葬,对此有反对之声?
墓葬
考古现场
一、为什么唐朝逐渐有了厚葬之风
初唐时期,经济仍处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们还没有多余的经济来对亲人甚至自己的身后事进行厚葬安排。所谓经济决定意识形态,随着唐朝经济恢复和发展,民间开始出现厚葬的风气了。这是其一。
第二,厚葬之风与唐朝政府的制度有关系,政府规定不同级别的人去世要有相对应的要求,坟墓的大小与官品高低有关系(这是有详细规定的),要是超越了。百姓的埋葬属于没有要求的,那这些富商们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对着当官的标准埋葬,这也是家族经济和实力的表现,于是出现了向官员攀比、富商与富商之间攀比之风。根源在政府。第三,风水学对埋葬之风盛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朝的风水学尤其对墓葬的研究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理论水平了,据记载,唐朝初恋的,阴阳葬术达120多种。你想想,风水先生会说什么?选位置+多礼仪+多投入,以上实现对于子孙后代都有帮助。这是意识反作用于经济。其实,在当代,虽然有了火葬,但是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墓葬的风水学已被老一辈人看重。经济能力推动厚葬,攀比之风和风水之术助长了墓葬之说,这些都为唐朝的厚葬问题埋下了一个大雷,这个时代的墓葬成为了突出问题。
墓葬
二、厚葬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罄竭家产,多至凋敝
厚葬之风的出现,屡禁不绝,导致“罄竭家产,多至凋敝”(唐玄宗《诫厚葬敕》),为了办好亲属的身后事,为了彰显孝子孝孙的天伦孝顺,社会上出现“罄竭家产而修葬仪”、“尽力竭财”的情况,一场丧事办下来,基本家破人亡了。第二:墓葬制度越发丰富唐代中原地区的墓葬的形体以土洞或砖室墓为主,达官贵人一般使用后者。从初唐到盛唐一般流失墓地有壁画,壁画的内容和规格要根据墓室主人的身份有所区别。唐朝的随葬器物也非常丰富,除了实物,还会有陶俑明器,有时还会有死者生前的日常用品。第三:花费越来越大。除了墓葬的费用,还有盛大的墓葬礼仪,送葬、祭奠、“七七斋”佛事、归葬习俗、招魂葬、拜扫等。这些都是需要人力和财力支撑的,一场丧事过后,很多家族就出现衰弱的情况。三、唐朝厚葬有反对之声吗?
我们知道,厚葬作为一种陋习,也受到了上至统治者、下到有识之士的反对,薄葬之呼声也较为强烈。唐代禁止厚葬的诏书就有其实,分别是贞观、龙朔、天证圣元、开元、天宝、大历、元和年代,其中玄宗开元年间就下了2次诏书。统治者决心之大可见一斑。但是,收效甚微。民间的反对之声也较多,如,唐代初期的名相萧瑀(575~648年,字时文,今江苏武进人。唐朝初期宰相,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西梁靖帝萧琮异母弟,隋炀帝萧皇后之弟)遗嘱就要死后一件单衣、一张草席就够了,还叮嘱晚辈不要占卜下葬。又如高宗朝刑部尚书卢承庆嘱咐自己儿子在他死后不要厚葬,并提了一些薄葬的要求。但是,收效也甚微。收效甚微的原因无外乎,少数人改变不好大部分人,一旦风气形成就会挟裹历史的潮流向前,这是历史趋势和唯物主义决定的;此外,还有,厚葬的根本原因是帝王和高官的影响,没有改变他们就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风气。我们研究唐朝的厚葬之风,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是风气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以史为鉴就是历史研究者的最终归属。二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在于找出它的根源,釜底抽薪才可以,唐朝厚葬之风无法改变。三是生前孝顺远比死后奢侈要强上百倍。事死如生,即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