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诸葛亮明明知道国力不行 为何还要连年征战魏国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5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明明知道国力不行为何还要连年征战魏国呢,诸葛亮为何连年征战魏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

  诸葛亮为何连年征战魏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要说起孔明兄这个人,在咱们历史上可是留下了美名,都认为他是神明,不仅仅他出山之前所做过的预言,还有他一生所用过的计谋,哪一个不是出奇的?哪一个不是惊心动魄的?就因为他的这些事迹,诸葛亮也获得了美名,而且还是劳动模范级别的,不仅仅能够帮助自己一开始的老大,还能帮助幼主再去坚持30年,说明这个人的确是有才的(所以我们都喜欢他)!

  一开始的诸葛亮的确很优秀,无论是帮助刘备获得益州还是获得荆州,都有他的功劳,而且往大了说,要是没有诸葛孔明,估计刘备还不知道在哪里飘着呢,就是因为孔明给他指了一条活路,他才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拥有自己的地盘,甚至还完成了自己的小目标,当个蜀国的皇帝。但就是这样一个比较优秀的人,在他晚年的时候竟然也犯了几次错误,有的人说诸葛亮一生当中犯的最大的错误,那就是年年去征战魏国!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没错呀,毕竟诸葛亮一生的使命那就是要帮助刘备完成承诺,他攻打魏国难道有错吗?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但是细细的推敲再结合蜀国那个时候的实力,诸葛亮的确是错了!为啥这么说呢?光从当时蜀国和魏国的国力来看,我们就可以分辨的出来,魏国当时已经将天下的九州得其六,啥概念?土地差不多都让魏国给拿了,光拼地盘的话我能拼得过吗?当然拼不过!再加上蜀国刚刚完成了君主的换位,诸葛亮立马就建议要去攻打魏国,他一开始还建议刘备要忍住,不能冲动!不能在关羽死后去攻打吴国,劝别人的时候挺明白,等到自己真正掌权的时候却糊涂了,他和刘备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太过于急功近利!明明在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贸然的出击,你不失败谁失败?

  所以诸葛亮败的一塌糊涂,最欣赏诸葛亮一点的就是他虽然败了,但是他还不认输!还屡败屡战,优秀!精神可嘉,但是他是不是疯了?明明就打不过魏国,为啥就一直要去攻打呢?就不能歇歇了?我们都替诸葛亮感到累!虽然诸葛亮攻打魏国是个错误,但我们劝诸葛亮歇一会儿,还真的是我们误会诸葛亮了,其实诸葛亮还真歇不得!为啥这么说?

  因为诸葛亮的年纪!那个时候诸葛亮已经奔着50去了,在古代50岁的人这已经算是长寿的,而且诸葛亮也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现在再不去加把劲儿,趁着自己能干去完成先帝的遗命(这刘备的嘱托可害苦了诸葛亮了),那可能今生都不会完成了,还有再加上当时刘备把孩子托付给诸葛亮的时候,并不是只让他一个人一家独大的,在辅佐刘禅的大臣当中还有一个顶看不上诸葛亮的人,那就是李严(当然诸葛亮也看不上他!),因为他们两家互相看不上,所以是(死死的那种),诸葛亮之所以这么玩命的去攻打魏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转移蜀国内部的矛盾,让臣子们能够好好的相处,一致去对外,所以这样我们也就明白,诸葛亮为啥在老成那个样的时候,也要亲自去督促攻打魏国,但是诸葛亮还是想简单了!

  他极力的想把矛盾引到蜀国和魏国之间的仇恨上,但是李严是没打算放过孔明的!所以在诸葛亮自己率领部队出去攻打魏国的时候,李严就在粮草上偷偷的做手脚,无论诸葛亮多么厉害,要是粮草供应不到,那一切都白谈,不给粮食哪个士兵给你干活?所以诸葛亮的失败表面上败在了粮草供应不足上,其实败在了蜀国臣子间的矛盾上!

  如果粮草供应充足的话,诸葛亮是否可以完成宏图大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吴的国力比蜀汉还要强为何实力却像废柴一样呢
还不知道:吴国国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魏、吴、蜀三国鼎立,其中以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但在整个三国时期,最弱的蜀国却一直在不断攻击最强的魏国,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而吴国一直被魏国压着打,吴国龟缩在东南毫无作为,就和打酱油的一样。那么为何东吴比蜀国国力强,却表现的和废柴一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国力和军事力量虽然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关系。宋朝经济和国力世界第一,但被游牧民族打的狼狈不堪,甚至连国家都被野蛮的游牧民族给灭了。同样,韩国国力远强于朝鲜,但真一对一单挑韩国未必能赢。蜀国和吴国也是一样,蜀国国力虽然弱,但军事力量强,这主要是因为蜀国极力挖掘战争潜力,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穷兵黩武,和现在的朝鲜非常类似!此外,蜀国的主力兵种是山地步兵,善攻,擅长野战。汉中多山多平原,非常适合蜀军作战,所以蜀国屡次北伐,虽然赢不了但也没吃大亏。...
· 汉武帝连年征战国力亏损他是如何摆脱财政危机的
汉武帝是如何摆脱财政危机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大汉王朝建立在秦末战乱的废墟之上,虽然实现了在疆域上的大一统,但是国家却内忧外患。内有社会经济凋敝国家积贫积弱,外有匈奴势力的屡屡犯境挑衅,基于此,汉初的统治者们为谋求和平发展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对外患秉持着安抚和亲的态度,为国内恢复发展营造安定的环境,二是采取与民休息的自由经济政策促进发展。很快,汉王朝国库渐渐充盈富裕,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年华。由于文景之治的富足,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发动外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就了霍去病、卫青等名将直捣漠北封狼居胥的战神传奇,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国家财政却吃不消了,几次对匈奴之战将文景之治的储备耗尽,但依旧不够战争支出的费用,于是汉武帝便想尽各种办法填补财政的窟窿。卖官鬻爵紧集资以往朝廷的财政收入依靠的是人头税和农业税,但是这两种税收往往税额是...
· 诸葛亮北伐时期,明明是魏国占据优势,为什么诸葛亮还要不断进攻
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国表面上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是却始终处于被动防御态势,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魏国虽然有绝对优势,但是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吴蜀在诸葛亮秉政之后就又重新建立了联盟关系,首尾相应,两国在北伐时相互策应。所以,魏国需要同时在荆州,江淮和关中三个战场进行防御,魏国的优势还没有大到同时在三个战场上都能有把握击败对手。所以,魏国只能战略上采取守势,被动防御。其次,正因为魏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所以时间在魏国这边,如果是进行和平竞争,屯粮积谷,魏国早晚都会建立起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所以魏国战略上不需要着急,而吴蜀两国是比较着急的。再次,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正好对应曹魏的曹睿时期,曹睿登基时年龄还不大,所以由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辅政,君臣之间,辅臣之间,都存在或明或暗的政治斗争,对外战争还不是首要任务。反观诸葛亮这边,刘备死后,蜀汉形势一度岌岌可危,南中地区也出现了叛乱,但是经过诸葛亮的整顿,逐步...
· 明明知道商鞅是被冤枉的为什么还要将他车裂呢
还不知道:商鞅为什么会被车裂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商鞅之前,秦国是一个任人欺辱的弱国,所以秦孝公才在流芳千古的《招贤令》中说:商鞅入秦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然而到商鞅之后,经过商鞅一系列努力,秦国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强国,逼得以前的老敌人、一直看不起秦国的魏国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很委屈的割地求和。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公论:秦穆公以后,秦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君王就是秦孝公,而秦孝公之所以重要,之所以为之后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商鞅的功劳是分不开的。于此而言,商鞅之于秦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功臣,秦国如果没有商鞅,没有商鞅的变法,以后的强大自然无从谈起。可就这样的人,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继位,他也不想想这个“王”是怎么来的,上任伊始,就将商鞅车裂,并夷三族,给予了极为严厉的惩罚。杀了商鞅,就意味着商鞅错了,可秦惠文王呢,杀了商鞅之后并不妨碍他“不改商君”之法,不改商...
· 蜀汉明明打不过曹魏,诸葛亮连年北伐是为了什么?
蜀汉明明打不过曹魏,诸葛亮连年北伐是为了什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有关蜀汉的历史研究中,有这么一个著名观点:蜀汉国小势弱,如果不出兵攻魏,势难久存。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蜀汉在明知综合国力不如曹魏的情况下,依然以攻代守。这看上去似乎是个悖论,国力弱小应该死守才对,本来就没多少家底,够蜀汉折腾的吗?蜀汉于三国中第一个灭亡,似乎印证了蜀汉亡于穷兵黩武。实际上,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不少人为蜀汉主动攻魏而辩护。先来说说曹魏和蜀汉的实力差距,不是一般的“触目惊心”。在地理层面上。东汉十三州,曹魏占据了幽州(河北北部及辽宁大部)、冀州(河北中南部)、并州(山西)、青州(山东东部)、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兖州(山东中西部)、豫州(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凉州(甘肃省及陕西关中地区),以及国都洛阳所在司州(河南大部)。同时,曹魏从凉州分出雍州,也就是今甘肃省东部、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