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殿试为什么不会淘汰举人 原因和一个叫张元的人有关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9
转发:0
评论:0
揭秘殿试为什么不会淘汰举人原因和一个叫张元的人有关,还不知道:殿试为什么不会淘汰举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

  还不知道:殿试为什么不会淘汰举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科举制度绵延上千年,虽然现在无数人评击,科举制度的僵化腐朽。可是在封建时代,跟其他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科举制度还算是比较先进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像印度,说是种姓制,高种姓的人统治低种姓的人,说白了就是血统论,出身低的人,连接受教育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以后治理国家的机会了。

  而中国的科举,就给了寒门士子一个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对科举制度最好的描述。科举制度共有四关,一个是童子试,一个是乡试,一个是会试,一个是殿试。今天我们就来单独说说,这个殿试,殿试就是科举的最后一场考试了,考试的前三名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相对于前面的三场考试,殿试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最轻松的。之所以说它最重要,因为这场考试是要在皇宫内举行的,出题人是皇帝,甚至前十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看过。这场考试之后,考生们才能够正式授官,完成鲤鱼跃龙门的最后一跃。而之所以说它最轻松,是因为在殿试中,是不会淘汰考生的。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参加殿试,一个进士的名额就稳稳的到手了。

  那么,什么是殿选呢?殿选就是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科举考试始于隋朝,成形于唐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进一步打击和削弱江南士族,彻底废除九品官人法和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科和清平干济科,以文章选取官吏。至隋炀帝大业三年,又开进士科,创科举考试的先例。到了唐朝,由于李氏出身不高,加上其它种种原因,打破士族独霸官场的局面便成为历史必然。唐高祖武德五年,中国举行了真正历史意义上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取进士四人,开学子仕进之途。到唐太宗时,科举作为一种取士的制度固定下来,从此成为定制。到了武氏周朝,由于武则天日夜不忘陇西贵族反对立她为后的旧恨,为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而放手招官,并亲自殿试贡士,又使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和巩固。科举一开,贵族垄断要津的局面被打破,因此千百年来,无数莘莘学子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竭力奋志,寒窗苦读,形成了中国社会文化特有的状元效应。

  贡士们的殿试试卷,最初由皇帝亲阅,后来改由主考朗读,皇帝裁定。到明清两朝,殿试已经只是在理论上由皇帝亲自主持,除乾隆帝之外,皇帝不再亲自阅卷,由读卷大臣评阅,按文章优劣定为五等,然后把前十名贡士的试卷进呈皇帝御览,当面拆示考生姓名。会试上榜参加殿试的贡士原则上也不再淘汰,一般都可以成为进士,只由皇帝钦定第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人选和二甲前七名的顺序。因此明、清的殿试,实际成了竞争状元和鼎甲人选、确定新科进士先后名次的专场考试。第二天清晨,皇帝还要单独召见前十名新科进士,史称“小传胪”。正式揭晓殿试名次,是在皇帝召见之后,填写大、小金榜,等一切就绪才放榜。放榜称“大传胪”或“传胪大典”,是科举时代国家最隆重的仪式之一。而放榜传胪之后,殿试的程序并不算完成,新科状元还需率领同科进士赴礼部专设的宴会,唐、宋称“探花宴”,明代称“琼林宴”,清代则叫做“恩荣宴”。宴会之后,状元还得率众进士到孔庙拜谒这位儒家鼻祖,礼拜既完,再去国子监立碑,将新科进士的姓名勒于石碑上,殿试的程序才算全部结束。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朋友可能会惊讶了,要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其竞争之激烈,淘汰之残酷,不亚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那为什么到最后一关,也是最关键的殿试,竟然不会淘汰任何人呢?说起来这可关系到北宋的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张元。

  张元是北宋的举人,多次参加殿试,可没想到每次被落第了。小伙子满肚子怨气,一时想不开,竟然跑到了西夏,为西夏人出谋划策,反过来攻打宋朝。更坑的是,张元的确有才能,多次打败宋朝,就连那些成功通过殿试的进士们,也被张元打得落花流水,这下可就尴尬了,考上的竟然打不过没考上的。

  宋朝就吸收了这个教训,知道能考到举人,进入殿试这一关,本身就是英才了,在以后的殿试中,不再淘汰任何举人。当然,宋朝也是怕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张元。反正对于宋朝来说,多录取些进士,不过是多分点官职的事儿,免得他们当不上进士,就会为别的国家所用。

  这个事情虽然发生在宋朝,但是后来的王朝,比如说明朝清朝,都沿袭宋朝的制度,在殿试中不在淘汰举人。其用心,恐怕跟宋朝的想法是一样的。这些士子,经过重重关卡,终于考到最后一关,如果到最后一关被淘汰,会产生巨大的怨气,不利于国家的统治,还不如一个都不淘汰,通通都给进士的名分,以后都能当官,落得个皆大欢喜。这也就是为什么殿试中,考生们只做排名,却不在淘汰的来龙去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殿试不淘汰举人?真相是什么
科举制度绵延上千年,虽然现在无数人评击,科举制度的僵化腐朽。可是在封建时代,跟其他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科举制度还算是比较先进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像印度,说是种姓制,高种姓的人统治低种姓的人,说白了就是血统论,出身低的人,连接受教育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以后治理国家的机会了。而中国的科举,就给了寒门士子一个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对科举制度最好的描述。科举制度共有四关,一个是童子试,一个是乡试,一个是会试,一个是殿试。今天我们就来单独说说,这个殿试,殿试就是科举的最后一场考试了,考试的前三名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相对于前面的三场考试,殿试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最轻松的。之所以说它最重要,因为这场考试是要在皇宫内举行的,出题人是皇帝,甚至前十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看过。这场考试之后,考生们才能够正式授官,完成鲤鱼跃龙门的最后一跃。而之所以说它最轻松,是因为在殿试中,...
· 古代的举人有什么权力?为什么知县一般不会轻易得罪举人?
古代的举人有什么权力?为什么知县一般不会轻易得罪举人?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七品知县的实际权力。在明清时期,正六品的千总,在实际权力方面明显不如正七品的知县。在七品知县面前,正六品的武官千总,可能连座位都没有。但是知县却不敢轻易得罪没有品级的举人,例如在一个县中,如果有人考中了举人,知县大人甚至会亲自登门拜访。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问题,知县一般不会激化与举人的矛盾。那么,举人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呢?首先,我们聊一下知县的权力。在明清时期的历史上,每个县都拥有七品知县、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但是县丞和主簿基本上就是空架子,因为知县负责全县的所有事务,属于当之无愧的一把手。由于没有实际权力,县丞和主簿也被称为摇头老爷。至于知县的师爷,甚至被称为四老爷。在吏部的眼里,七品知县仅仅是一个符号。对于六部九卿和内阁大学士来说,七品知县连见自己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在一个县...
· 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为何叫“状元”?是怎么由来的?
86版的西游很经典,很多人的童年,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西游中度过。可以说,这部剧影响了几代人。当然,在80年代,这部剧是完美无瑕的,但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剧其实也有很多瑕疵,比如孙悟空把玉帝吓到钻桌底,这就很扯了。还有唐僧父亲陈光蕊中状元的事,虽然出现在西游小说中,但若较真的话,历史上唐朝不可能有状元。状元一词,出现很早,但其本意不是第一名。早在西汉时期,当时天下选拔官吏的方法,既不是秦朝那样世袭,也不是后来隋唐的科举,而是“察举制”。所谓“察举”,顾名思义就是地方长官观察某人,发现此人可以为官后,就举荐给朝廷,然后朝廷就会“辟召”,也就是征召此人做官。被“辟召”的人,需要带着长官的举荐书,即“举状”,去朝廷报道。“举状”中不止一人,大家排名不分先后,都在上面。这些即将做官的人身份是百姓,百姓又称为“元元”,既然是“举状”之中的“元元”,所以他们也叫“状元”。这个时候的“状元”,只是被举...
· 邹元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朝的灭亡埋下祸根为什么和他有关
明朝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其中也不乏一些年幼时就显露自身聪明才智的人,比如:陈洽,杨慎等,但这些人物的经历对于明朝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而在明朝中叶历史上,却有一位并不太为人所熟知的神童,他后来的经历却直接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他就是明朝中叶历史上著名的邹元标。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正直之臣。邹元标小时候,那真的可以用神童两个字来形容。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通晓了《五经》里面内容的真正含义,智力水平绝对和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三杨”杨士奇(12岁中举)不相上下!嘉靖年间,邹元标跟随泰和人胡直外出游历山川,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胡直当年跟着大儒欧阳德,罗洪先学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且深得王阳明心学真传影响。他在带领邹元标游历山川的过程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和口头教授,让邹元标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邹元标是王阳明的隔代传人。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
· 为什么没有元朝的电视剧?以后也不会拍,因为这个原因
元朝作为一个征服性的王朝,其立国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就是要保障少数征服者的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保持民族间的差异,统治者族群整体不能汉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主体是由蒙古人掌控。再者原先的蒙古制度得基本保留,因为这些制度是统治民族熟悉的,操作起来可以驾轻就熟,也是能为他们的利益提供保障的。元朝的统治者不仅仅是汉人的皇帝,他们还是蒙古人的大汗,后一身份的重要性要超过前者。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能在汉地立足,回到蒙古高原后他们还需要本族人的继续认可和支持,这也是元朝设立两个国都的原因(除了大都北京之外还有个上都在蒙古),就不能抛弃成吉思汗的遗产而选择南宋这样的“亡国之政”。这就是元朝统治制度的“二重性”,蒙古法中的汉权本来就很强大,蒙古人有选择地采纳汉制,又将汉制中大量制衡、约束君主权力的因素摒弃。两者相结合,使得元朝的皇权得到了空前加强。说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让各位网友们了解清楚元朝的本质属性,基于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