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他已经是皇帝的状元郎 因为考卷打不开而错失状元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9
转发:0
评论:0
他已经是皇帝钦点的状元郎因为考卷打不开而错失状元,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因为考卷打不开而错失状元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因为考卷打不开而错失状元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状元,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在老百姓心目中拥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

  考取状元也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中国有1280多年的科举历史,涌现了100多万名举人和10多万名进士,但状元总共只有592名,加上武状元也只有777名。更让人无语的是,不少已经考上状元的考生,因为其他原因,被刷下来了,最终与状元擦肩而过。

  比如,本文的主人公邵自昌。

  邵自昌,字蕃孙,号楚帆,清朝顺天府大兴县(今属北京市)人。邵自昌家境贫寒,但从小就勤奋学习,加之天资聪明,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顺利通过了童子试、乡试等大关。1778年,邵自昌又参加了当年的京城举行的会试,金榜题名,成为贡士。

  随后,就是进行殿试了。当年,殿试的正副主考官、同考官及读卷官一共有7名,他们全是清一色的状元出身,阵容相当豪华。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们将拟定为前10名的考卷呈报给乾隆皇帝,请他作最后定夺。邵自昌被拟定为第一名。

  一般来说,皇帝前10名的试卷,只是走走过场,只要试卷里不出现大的问题,一般都会尊重主考官们的拟定意见。因此,邵自昌的状元几乎是十拿九稳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当乾隆皇帝拿到邵自昌的试卷看了一阵,除了觉得对策中的两句不太连贯外,没有发现大的毛病,打算挥笔为状元。

  这里要稍微介绍一下清朝科举的“弥封”制度了。在宋朝以前,考卷没有进行密封。到了北宋,有考生建议,有必要将考卷中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内容进行密封,防止考官在评选时作弊,使得考试更加公平,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在那以后,所有的科举考试中,试卷都对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内容进行密封,等成绩出来后才拆除。这就叫“弥封”。

  所以,乾隆皇帝在挥笔状元前,要先命人拆除“弥封”。奉命拆除“弥封”的人是吏部尚书程景伊。

  不知道是心情太紧张,还是其他原因,程景伊拿起邵自昌的试卷,拆了很久,都没有拆开。乾隆皇帝等了一阵,不耐烦了,把第二名、第三名的试卷往前移。邵自昌的试卷就变成了第三名。这时候,他的“弥封”还没打开。等到第四名的试卷移到了第三名的位置,邵自昌的“弥封”才打开。

  这种“弥封”迟迟打不开的神奇事情,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乾隆皇帝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认为是天意,便把邵自昌定为第四名,即二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邵自昌不但痛失状元,连榜眼和探花都没获得。状元的称号,便幸运地戴到了第二名安徽休宁考生戴衢亨头上。

  邵自昌走了“霉运”,此后的仕途颇为不顺。他最初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分到兵部,做一名主事。此后,邵自昌历任大理寺卿、福建学政等职,官至从一品的左都御史。或许由于邵自昌的政绩太普通了,乏善可陈,连《清史稿》都没有专门进行收录。

  而相比之下,“替补状元”戴衢亨的仕途就亨通多了。戴衢亨最初授为翰林院修撰,此后历任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清朝没有宰相一职,军机大臣被称为有宰相之实,大学士被称为有宰相之名。戴衢亨既做过军机大臣,又做过体仁阁大学士,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因为一个错字而错失状元的王氏名人王旭
宋仁宗在位时,某年,京城大考已毕,按惯例,每年榜首要选三人,宋仁宗便问阅卷官今年所选何人。阅卷官慌忙把前三名的试卷呈上。仁宗打开第一卷,阅罢,大悦,说,此卷做得极好,只可惜有一个错字。阅卷官大恐,伏问所错何字。仁宗说,是“唯”字,这个字本应从“口”旁的,怎么从了“厶”旁?阅卷官听罢,禀奏道,两偏旁形似,可以通用。仁宗没有理睬阅卷官,接着问考生的情况。阅卷官说,此考生乃西川成都人,姓赵,名旭,字伯升。正在客店等候消息的赵旭旋即被宣入朝,觐见仁宗。赵旭俯伏在地,惶恐不安。仁宗说,卿所做试卷极好,只可惜中间错了一个字。赵旭伏问何字,仁宗说“唯”字。赵旭听后,小心解释说,这两个偏旁是可以通用的。仁宗突然不高兴了,取来文房四宝,愤然写下八个字,说:既然“口”“厶”两个偏旁可以通用,那么你看看,这八字能一样吗?赵旭一看,仁宗写下的是这样八个字:私和、去吉、矣吴、台吕。赵旭看了半晌,终无言以对。仁宗说,...
· 因为长相丑而错失状元,最后居然一举推翻朝廷
古时候的选拔人才制度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在刚开始的阶段,的确有很多弊端,就拿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来说,这个时期是实行的是一个什么制度呢?就是让地方评判官员来判断他的品德和才能,这个制度是曹丕提出来的,相比于之前的察举制已经非常完善了,察举制只是依靠人的品德,导致地方官大多都没有什么能力。可是这个选拔制度依然没有弥补之前的缺点,就是它的主观性非常强,从他实行的程序就可以看出来,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考官来平定,或者是由他人来推荐,可是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见得都是真材实料,古代有不少人通过走后门来走向仕途,这样,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就被挤下去了,因为每个地方都只有有限的几个指标,而那些指标其实大部分还是士族地主给霸占了。好在随着这个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后来开始实施相对公正公平的科举制,这个制度一直到清朝才被废除,直到现在都还可以看到他的一些影子。说明这个制度还是有许多优越性的,它让许多平民...
· 李家历代状元郎名录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李家状元郎历代名录】◆李柽,字与几,当涂人,宣和三年登何焕榜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兼枢密使承旨终左司◆李容,乾道二年登萧国粱进士◆李唐佐,湻熙十一年与侄继同登卫经榜进士◆李继,与叔唐佐同登卫经榜进士,授福建莆田知县◆李伦,嘉熙二年登周垣榜进士◆李梦蒋,湻佑四年登刘梦炎榜进士◆李时中,实佑四年登文天祥榜进士◆李万化,万历丁酉科乡试甲辰科登杨守勤榜进士,广东参政◆李一,万历己酉科乡试庚戌科进士,任吏部文选司◆李棠,宣德丙午科乡试庚戌科进士,任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升本部右侍郎◆李玠,宏治甲子科乡试登乙丑进士◆李瑜,正德丁卯乡试登丁丑科进士,任工部主事升刑部员外郎中◆李键,嘉靖丙午进士,通政司参议四州参政◆李鋕,万历甲戌进士,兵部武选司郎中巡抚凤阳都察院佥都御史◆李正蒙,万历庚辰进士,礼部仪制司主事◆李嶷,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丁卯科状元及第。同榜...
·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状元郎的命运
现存唯一状元卷——明万历状元赵秉忠殿试卷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中国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相当浓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那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科学技术极不发达,还不可能出现一大批以科学研究为终生事业的专家。因而,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以文入仕,...
· 史上最传奇的九大状元郎
历史知识冷门知识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现摘录其中九位,以飨读者。(1)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