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经是皇帝的状元郎 因为考卷打不开而错失状元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因为考卷打不开而错失状元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状元,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在老百姓心目中拥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
考取状元也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中国有1280多年的科举历史,涌现了100多万名举人和10多万名进士,但状元总共只有592名,加上武状元也只有777名。更让人无语的是,不少已经考上状元的考生,因为其他原因,被刷下来了,最终与状元擦肩而过。
比如,本文的主人公邵自昌。
邵自昌,字蕃孙,号楚帆,清朝顺天府大兴县(今属北京市)人。邵自昌家境贫寒,但从小就勤奋学习,加之天资聪明,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顺利通过了童子试、乡试等大关。1778年,邵自昌又参加了当年的京城举行的会试,金榜题名,成为贡士。
随后,就是进行殿试了。当年,殿试的正副主考官、同考官及读卷官一共有7名,他们全是清一色的状元出身,阵容相当豪华。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们将拟定为前10名的考卷呈报给乾隆皇帝,请他作最后定夺。邵自昌被拟定为第一名。
一般来说,皇帝前10名的试卷,只是走走过场,只要试卷里不出现大的问题,一般都会尊重主考官们的拟定意见。因此,邵自昌的状元几乎是十拿九稳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当乾隆皇帝拿到邵自昌的试卷看了一阵,除了觉得对策中的两句不太连贯外,没有发现大的毛病,打算挥笔为状元。
这里要稍微介绍一下清朝科举的“弥封”制度了。在宋朝以前,考卷没有进行密封。到了北宋,有考生建议,有必要将考卷中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内容进行密封,防止考官在评选时作弊,使得考试更加公平,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在那以后,所有的科举考试中,试卷都对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内容进行密封,等成绩出来后才拆除。这就叫“弥封”。
所以,乾隆皇帝在挥笔状元前,要先命人拆除“弥封”。奉命拆除“弥封”的人是吏部尚书程景伊。
不知道是心情太紧张,还是其他原因,程景伊拿起邵自昌的试卷,拆了很久,都没有拆开。乾隆皇帝等了一阵,不耐烦了,把第二名、第三名的试卷往前移。邵自昌的试卷就变成了第三名。这时候,他的“弥封”还没打开。等到第四名的试卷移到了第三名的位置,邵自昌的“弥封”才打开。
这种“弥封”迟迟打不开的神奇事情,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乾隆皇帝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认为是天意,便把邵自昌定为第四名,即二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邵自昌不但痛失状元,连榜眼和探花都没获得。状元的称号,便幸运地戴到了第二名安徽休宁考生戴衢亨头上。
邵自昌走了“霉运”,此后的仕途颇为不顺。他最初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分到兵部,做一名主事。此后,邵自昌历任大理寺卿、福建学政等职,官至从一品的左都御史。或许由于邵自昌的政绩太普通了,乏善可陈,连《清史稿》都没有专门进行收录。
而相比之下,“替补状元”戴衢亨的仕途就亨通多了。戴衢亨最初授为翰林院修撰,此后历任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清朝没有宰相一职,军机大臣被称为有宰相之实,大学士被称为有宰相之名。戴衢亨既做过军机大臣,又做过体仁阁大学士,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