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乾隆8年被称“史上最热夏季”,当时到底有多热?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0
转发:0
评论:0
乾隆8年被称“史上最热夏季”,当时到底有多热?,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现代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现代的气候越来越严酷,比不上古代的清凉自然,不过有历史记载在乾隆八年的夏季,曾出现过“史上最炎热的一天”,即是公元1743年7月20日~25日,当时的大清日常气温高达40度,然而25号那天最高气温逼近45度,在石头上砸个鸡蛋都要被煎熟,而此时的水异常紧张变得比油还要昂贵,据说京城内外被热死的肥仔多达1万余。那么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中,到底还发生了什么呢?

  据说有一个法国的基督传教士来大清传教,刚好遇到了这个极端酷热的气候,于是他就在这一切现象写成书信寄回了法国,为此就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根据当时清朝在灾后统计,仅仅北京内外被热死的黎民百姓就多达11400余人。为此在乾隆8年间所发生的温度高达44.4度夏季,拿它跟我国一九九九年夏天最高气温42.2度以及1942年出现的42.6度相比,实乃最高气温的夏天。

  《浮山县志》有描述到当年的一幕,称夏五月大炎热,路道行人多有暴毙尸野者,而京师更甚,于京城通商者皆有热死者众多。在《东华续录》的描述是这样子的:“六月丙辰京师威暑”此书说是6月发生酷暑,而《青城县志》所讲的时间也是发生在6月,其称:“大旱千里,屋内用具皆热烫,风炙草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从天津南武定府逃走之人众多,而道路上多是被热死之人”。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分析出,当时到底有多热,导致发生了什么事情,其一就是天气热到放在家中的各种生活用品都烤得发热发烫了,而当时的百姓们实在受不了炎热,纷纷出逃,想逃往凉爽的地区避暑,殊不知在逃亡的路上,很多人都被晒死跟热死了。

  另外《《续天津县志》描述得更加具体,其称五月的时候炎热异常,将泥土岩石都晒焦了,因此许多人多被热死。而《高邑县志》也表示,乾隆8年的5月28到6月6号这段时间,天气炎热难挡,就连平时阴凉积水重的泥墙都被烤得像火烧一样,然太阳升至正午的时候(即中午12点)就连锡铅都被融化了,人们多数被渴死。

  这一幕说明,当时炎热气候随着天气移动,5月28~6月6号的到达了天津,而这次的温度可能更高,甚至把锡铅等物都融掉了,人们被渴死,充分证明水源多数是被蒸发掉,因此人们又热又渴,最终脱水而死,可见当时的炎热是多么的恐怖,其威力甚比天灾人祸,像火炉一样烘烤着百姓。

  事后,根据法国传教士的书信,我们发现他当时采用的是大清给出的灾后数据,称七月十四日到二十五日,京城内与郊外被热死者高达11400余人,而实际上的真实死亡人数估计不止于此,但看北京这座各种设施完善的国都就被热死那么多人,然而其他落后一点的城县估计死人数量要更多。

  然而乾隆八年的人们在面对如此高温度的“杀人气候”之时,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抗署活命呢?平凡老百姓的主要降温方法就是多喝凉水,然而此时的水源稀缺,乃至被商人哄抬价格,一度升至10余文钱一杯水,跟当时大清油价相比,此水简直比油还贵,最后喝不起水者众多,使得更多的人被活生生渴死人死。另外身为当朝天子的乾隆深处冷宫也热到不行,结果他还因太闷热而作了一首名叫《热》的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为什么叫“夏季”
明日“立夏”,标志今年的夏季正式到来。古人为什么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称为“立夏”?从史料来看,早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四季划分是后来出现的。那么,“夏季”概念是何时形成的?四时之“夏”与民族之“夏”有何不同?古人为何要用“夏”字来命名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夏季”概念是何时形成的?《尚书》:尧帝时“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从时序上讲,“立夏”之时太阳正好到达黄经45度,北半球气温整体开始升高,是年度周期中夏季的起点。但若深究其义,在“春”、“夏”、“秋”、“冬”4字中,“夏”和“冬”的字形与本义似乎都不太好解释,尤以“夏”字最为难懂。而且,在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系统文字甲骨文中,至今没有找到被公认的“夏”字。一年有四季是时序常识,为什么甲骨文中无“夏”字?一种观点是,殷商时期一年只分“春”与“秋”两季,尚无四季之说,将一年称为一个“春秋”即是佐证,鲁国编年体史书起名《春秋》也是这个原因。此书经...
· 中国最热的地方
中国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年平均温度只有14.5°,然而超过35°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历史上吐鲁番曾创下了47.8°的全国纪录。以后,在1953年和1956年这两年的7月24日,都出现过47.6°的高温,1975年7月13日,吐鲁番民航机场还曾观测到目前中国的极端最高气温49.6°,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3.3°。这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热极”。酷暑之地是不是也别有番滋味,好了,本期的世界之最就到这了,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我们哦。
· 夏季吃蒜正当时
北京军区总医院张禹张朝阳我国元朝的《农书》中说,大蒜“夏日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夏天吃蒜不仅可增加营养、改善食欲,还可防治多种疾病。防病:炎热的夏季,是急性菌痢和急性肠炎的好发季节,每日吃几瓣生大蒜,可有效地防止其发生;脑膜炎流行时,经常吃些醋浸大蒜,有助于预防发病;流感流行时,除可生吃大蒜或醋蒜外,还可将生大蒜捣烂,加10倍的水,取其汁液作点鼻用,也可起到预防作用。另据最新研究得知,经常吃生大蒜,还可预防胃癌,原因是胃癌的发生与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简称HP)密切相关,大蒜有抑制和杀灭HP的作用。治病:患急性菌痢时,每餐生吃紫皮蒜数瓣,有辅助治疗作用。另外,用10%大蒜水溶液灌肠,治疗顽固难愈的慢性菌痢,也有一定疗效。患急性肠炎时,用大蒜数瓣捣烂如泥,加好醋一杯调匀服下,每日2~3次,疗效颇佳。患高脂血症时,经常吃生大蒜,对升高的胆固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故能防治...
· 世界上最热的海
位于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是世界上海水最热的海,也是最年轻的海,它是一个面积45万平方千米,长2100千米,平均宽约290千米的深海,平均深度为558米,最深处达2740米。红海最特异的地方莫过于它的“热”了。地球海洋表面的年平均水温是17℃,而红海的表面水温8月份可达27℃~32℃,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深水,也可达到约21℃。更为奇怪的是在红海深海盆中,水温竟高达60℃!红海地处北回归高压带控制的范围,腹背受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气候终年干热,所以水面总是热乎乎的。海底扩张使地壳出现了裂缝,岩浆沿裂缝不断上涌,海底岩石就被加热了,所以海水底部水温特别高。
· 乾隆时期曾现史上最热三伏天: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伏天已至,又逢炎夏。今年7月13日,入伏了。即便本周二开始,山西境内多地降雨,但雨停过后,那片刻的凉意就被迅速蒸发殆尽,人们感到的还是热,热,热。热浪滚滚,席卷半个中国,“三伏天”“酷暑”“温室效应”一类的话题成为媒体关注焦点。那么问题来了,打着“温室效应”鲜明烙印的今天,是不是历史上最热的一个阶段,以后还会继续热下去吗?与现代相比,古代夏天有多热?那时没有摄氏度这样的符号,古人又是如何记录的?历史上关于气温最热的记载都说了什么?有一年仅京城居然热死了一万多人!用网络词语来形容就是——细思极恐!气象记录以来,山西高温极值为42.1℃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今年的入伏天是7月13日,恰恰山西老百姓通过体表温度感受酷暑也是在这几天开始的。我国华北、华南等地上周末起开启“烧烤”模式,山西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