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帽子上的垂珠叫什么?为什么要加这种珠子?
古代皇帝帽子上的垂珠叫什么?为什么要加这种珠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举办大祭祀时,帝王、诸侯和卿大夫都要佩礼冠,其中冕旒最为尊贵,只有帝王才能佩戴。相信大家都有在影视剧中见过这种冕旒,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皇帝冕旒上要加垂珠,把自己的脸给遮住一些。实际上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冕旒前后的玉串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旒长12寸,共有12块五彩玉,每块玉相隔一寸,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大臣能看到皇帝的脸。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冕旒的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古代中国传说是黄帝制订了冠服礼制,从此之后,中国历代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男性二十岁要行冠礼,由长辈等给带上冠,以示成年古代,为何帝王冠冕都会有一串串的垂珠,很像门帘,为何要加上这东西呢?
其实,皇帝冠冕上的这一排排垂珠有个官方名称,叫做“旒”,置于冠冕之上,称为“冕旒”,这种帽子是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皇帝的冕顶部前圆后方的板状叫做“延”,通常是前圆后方,代表着天圆地方,一般为黑色,表示庄重和威严。延板前后垂挂旒,旒的数量也有讲究,帝王为九,加上天地人,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
玉珠的料必须是白玉,綖板前后各自有垂珠,表示帝王目不斜视,是非分明。而且旒冕左右耳边也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走路时珠玉在后边摇晃,提醒帝王勿信谗言,成语“充耳不闻”也是由此而来。
同时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提醒帝王仪容端正,如果帝王左顾右盼,那么旒就会荡来荡去,起到提醒作用,让帝王保持威严,同时臣子们也无法隔着冕旒直视帝王。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
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由此可见,冕旒的颗数和旒数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并成为了礼法。
天子的垂珠为12串,称十二旒,依次往下诸侯的是九串,上大夫为七串等等。地位越高头上戴的旒的珠子的排数越多,清朝诗人黄遵宪曾在《西乡星歌》里写道:“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所以垂旒的玉珠对于皇帝来说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