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纳贡起源于什么时候 其历史意义和作用是什么样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7
转发:0
评论:0
古代纳贡起源于什么时候其历史意义和作用是什么样的,古代纳贡起源于什么时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

  古代纳贡起源于什么时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纳贡制度可以追溯至周朝时期,周天子大封诸侯,而各诸侯便要定期向周天子纳贡。纳贡虽然主要针对的是诸侯和藩属国,但臣民向皇帝献上礼物也称为纳贡。

  纳贡的起源和含义

  纳贡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周朝时期,《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便有记载,“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於周,如成康之时”。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周朝时期各诸侯向周天子纳贡是有常例的,不过随着周天子对各诸侯的约束的减弱,各地诸侯不再按时向周天子纳贡,这种制度便逐渐被废弛了。

  周朝诸侯

  但此后,纳贡制度随着发展,也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含义:

  1、诸侯纳贡:秦朝之后,虽然历代朝廷都不再实行分封制,但还是有些朝代分封有藩王。这些藩王在享受大量特权的同时,自然也是要承担一定义务的,需要定期向朝廷上交一定钱财或物品。

  2、明清时期学子纳贡入国子监:明朝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最高学府,有多种入学方式,纳资入监便属于其中一种,这种监生被称为“例监”。

  国子监

  3、附属国向宗主国进贡:这是我们通常理解中的纳贡,作为藩属国,为表示臣服,便需要定期向宗主国上交一定的贡品,这个过程便成为纳贡。

  4、臣民向皇帝献礼:皇帝富有四海,所用之物自然不同于常人,因此各地通常会向皇帝上交本地特产,这也被称为纳贡,所上交之物便被称为贡品。

  纳贡的意义

  纳贡可以说是臣民对皇帝、藩王对朝廷、藩属国对宗主国所尽的一种义务,是一种臣服表现。

  普通百姓和藩王就不必说了,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民和藩王向皇帝纳贡,那是义不容辞的义务。而纳贡入国子监,只是在朝廷制度下,获取入监的一种手段,自然也是没什么大的意义了。

  万国来朝盛况

  若说纳贡的最大意义,则是在于藩属国向宗主国纳贡这一条上。这是中原上国对藩属国的影响力的一种体现,我们常说唐朝盛世、永乐盛世,正是期间拥有“万国来朝”的盛况,藩属国来朝见宗主国,自然是不可空手而来的,总要带些特产作为礼物的吧。

  此外,纳贡制度也可以看做是中原王朝对其他国家实行控制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它们实行羁绊,游牧民族为了获取所需之物,在中原王朝不开放互市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纳贡的方式来获取所需。

  同时,明清时期,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东亚各国乃至西方国家,想要从中原王朝购买到所需之物,除了走私和少数开放口岸外,也只能通过纳贡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屏风最在出现在什么时候其作用到底是什么样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屏风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现在的城市当中,楼盘也是也一天比一天多,所以需要装修的也是越来越多,现如今装修公司在街上可以说就是一抓一大把,说白了都是一个模式,现在的很多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可以说是花样百出,但是这其中确实也有很多不错的公司,花样多,而且品质也是相当的有保证,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各样的装修材料以及各种家具还有装饰品,种类也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像以前极具风格的屏风,大家在现在的生活中是不是已经很少见了,这在古代的时候可是很常见的,又或者是现在极少数个别的中式风格的家里会又见到,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了解了解屏风。其实屏风很早就出现了,最早就是出现在三千年前的周国,在当时可不是平常百姓人家能用得起的,在当时的时候,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代表,就连当时普通的贵族都是用不起的,就更别说一般的家庭了。随着时间的变化,屏风的作用...
· 古代镖局的兴起和作用
今天给大伙讲讲咱们汉民族特色之一——镖局。据我所了解的材料西方是没有镖局的。西方民族大多数都尚武,所以就不用一个专门做武行的机构来保护自己。而中国从科举制度开始,就进入到了一个文人社会。靠军功,武功来做为上升渠道已经被淘汰了。因此整个民族性就慢慢发生改变了。在镖局没有成立之前,官方就成立了一个机构叫驿站。驿站只能是官方使用的,普通老百姓想用非常困难,你得很有钱才行,(当时老百姓要委托驿站送一封信大概要100两银子),而且还不一定帮你办。到明朝后期驿站的规模越发的庞大,为什么呢,之前是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驿站,到后来官员的老婆也可以用,他的兄弟亲戚也可以用。所以驿站越开越多,最后使得整个国家的三公消费达到最大,极大的浪费国家财政。所以后来崇祯皇帝才削减驿站。驿站一削减就有很多里面的兵卒失业,当年李自成就是被裁减的驿站中的一名兵卒。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就不再赘述。驿站的裁减就给镖局...
· 古代热闹的元宵灯会起源于什么时候?
李商隐有诗《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极尽描写了元宵节京城的盛况。这令各朝代诗人争相歌颂的元宵节灯会到底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跟着小谱来了解一下吧。正月十五元宵节,古代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这一习俗起源于汉代。汉武帝时期,由司马迁等人历时7年编创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那时就已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据说,元宵灯会的起始起源于“天人和谐”的故事。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十分惶恐,召众大臣商议对策,群臣无奈,只有东方朔献上一计谋。图源网络正月十五,火德星君果真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百姓拜伏恭迎,向火德星君祈求平安。火德星君于心不忍,但又不敢违抗玉帝的旨意。此时,东方朔献策让京城长安内外,上至皇室下到庶民,张灯燃炬。顿时,火光冲天,大地通红,瞒过了玉帝。此后,每年正月十五,...
· 在冷兵器时代古代阵法是如何发挥其重要作用的?
古代战争不像现在,原则上主将可以随时把命令下达到各个作战单位。在缺少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一旦战斗开始了,战场上的指挥官对本方军队的控制力是有限的。中国的话,开打了以后,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其他就做不了了。后队做前队左队做后队,这种事情,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淝水之战了……在这种情况下,战斗打响之前,双方的列阵就很重要。阵法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把对战场指挥的要求降到最低。通俗地讲,就是一件事情我都安排好了,之后不管发生什么状况,我只要用最简单的命令就可以了,"往前走"和”往后退“。比如,一旦左侧有溃败的趋势,我可以让预备队向前进,填补这个缺口。这就是预先布置得当了,如果还要从右侧抽人去,那就会有一些问题。这是阵法的第一个历史背景。其次呢,阵法不仅仅是开战前配置兵种这么简单。军队平时驻扎、训练的时候都有建制,一百人一队,五百人一队,等等,每队有一面自己的旗子。现在有连营这种单位,唐末两宋最基本...
· 揭秘墓志的作用:古代的墓志起源于什么时代?
《现代汉语词典》中,“墓志”一词的解释为:“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丛书《新中国出土墓志》执行主编任昉介绍,墓志铭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又称为“志”,北朝隋唐多用骈文撰写,宋元明清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铭”则用韵文写就,主要是对逝者的悼念和赞颂。一方墓志未必“志”和“铭”都有,很多只有“志”,早期的墓志或只有“铭”。据记者调查,从公布的材料来看,隋唐墓志占出土墓志的半壁江山之多。从收藏情况来看,公立的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约1600方墓志中主要为隋唐墓志,四分之一为明清墓志;公立的河南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民营的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则如其名,收藏的绝大多数墓志为北朝唐代墓志。但据任昉介绍,从《新中国出土墓志》收录的墓志看,明清墓志占出土墓志的三分之二;从参与《新中国出土墓志》编集工作的各省市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