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闯王李自成提出议和,崇祯帝没同意议和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9
转发:0
评论:0
闯王李自成提出议和,崇祯帝没同意议和吗?,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自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每一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自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每一个朝代的崛起,就意味着前一个朝代的覆灭。明朝后期崇祯帝被闯王李自成逼到绝境时,闯王主动提出议和,只要崇祯帝答应他提出来的条件,可是最后明朝还是被李自成灭朝,为何崇祯帝同意议和呢

  天启皇帝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崇祯帝。在他刚坐上皇位的时候,朝堂上大部分都是魏忠贤的势力,处处压制崇祯帝,魏忠贤更是带头给他出难题,使绊子,而私下里崇祯帝又被皇嫂告知,一定要小心魏忠贤,说魏忠贤这个人心思歹毒,可能会有加害他的可能,大权尚且不在自己手里也就算了,现在连性命都可能不保了,于是他从来不吃提供的饭菜,只吃自己准备的吃食,估计崇祯帝多疑的心思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

  魏忠贤的势力清除之后,崇祯帝专心于政事,各方面都是亲自处理,政绩越来越出色,文武百官们看到了崇祯帝的能力之后,觉得大明王朝迎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一心一意的辅佐崇祯帝,国家经济开始恢复,百姓们安居乐业,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崇祯帝有一个致命的后遗症,就是多疑,他是历代皇帝中,调动官员最频繁的,据史书记载,光是内阁大学士就换了50个人左右。

  他总觉得这些大臣们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忠心,所以他总是假装不经意的试探大臣,让他们来出谋划策,但是在出了问题之后,随时把锅甩到大臣们的身上,让他们来担罪名,想用他们的失误来显示自己的出色。皇帝这样的多疑,官员们为了明哲保身,发表意见或者提建议时,大部分都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小心措辞,生怕自己就是下一个背锅的人。

  后来李自成拥兵自重攻打朝廷时,朝廷接连吃败仗,步步后退,直至闯王的军队逼到了城下。闯王向朝廷提出议和,只要崇祯帝答应让他在西北称王,给他几百万两的白银当作军饷,并且允许他可以随时觐见这几项条件,就能撤兵。

  消息传回朝堂,崇祯帝召集大臣们询问他们的意见,可是因为崇祯帝之前做过太多让他们背锅的事情了,所以没有人敢吭声,只是跪在地上说一切听从皇上的安排,崇祯帝一时之间没了主意,没有人替自己背锅了,万一答应了李自成的要求之后,他继续攻打朝廷,那这个错误的决定只能是自己背了,崇祯帝不愿意自己背这么大一个锅,最后闯王闯进皇宫,明朝也自此覆灭。

  身为一个统筹大局的中心人物,要有足够的魄力,仅是靠着小聪明怎能得到人们的拥护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军提出议和,崇祯为什么还不答应呢?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崇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皇太极和明朝议和的事情,发生在1642年。这一年,皇太极和明朝之间发生的,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终于结束了。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最重要的将领祖大寿、洪承畴都相继投降了清军。明朝精心打造的九边军镇的精锐力量,几乎全部被剿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力量的,只有吴三桂驻扎在宁远的三万残兵。关外的防御城池,除了吴三桂宁远的一座孤城外,已经全部丧失殆尽。也就在这时候,皇太极提出了和明朝议和的想法。但是崇祯最终没有答应,还杀掉了参与议和的陈新甲。这样,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次和清军议和的机会。要知道,1642年的明朝,已经处在危在旦夕的时刻。不仅仅清军已经占据了整个关外之地,只等皇太极一声号令,就往关内打来。而且国内的形势也岌岌可危。李自成已经把西北搅得翻天覆地,张献忠在西南也打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整个国内都不得安宁。皇太极和明朝的议和条件,后来记载在《清太宗实录...
· 孙权提出和刘备议和为什么他就是没有答应呢
刘备为什么不答应孙权的议和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关羽死后,刘备亲率几十万蜀军讨伐孙权,为自己的兄弟的报仇。而孙权却提出了议和,愿意归还荆州,并许诺了其他条件,刘备断然拒绝,这是出资何种原因呢?刘备和孙权矛盾由来已久,实刘备和孙权的矛盾从赤壁之战后就开始有,主要是围绕着荆州的问题。而且这期间孙权很亏,因为赤壁之战毕竟东吴的兵力是主力,但是战后却被刘备钻空子得了荆襄三郡。后来想依靠政治婚姻刘备,没想到没成还搭上了妹妹。但是刘备也很不爽,首先他觉得荆州是刘表的,刘表死了是刘琦的,怎么合计也没他孙权的事儿,凭啥他说要就要?再者孙夫人嫁过来后可以说在荆州也没干啥好事,后来还跑回了江东,现在孙权又背弃盟约偷袭荆州,害死了关羽,所以矛盾不可调和,必打。刘备不能接受求和,必须灭掉东吴。刘备是打着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旗号出兵伐吴,而且目的是为了灭吴,注...
· 抗倭援朝:停战与议和
?《明史·李如松传》说,一开始,官军告捷平壤,锋头正锐,闭口不提日本向中国封贡之事。等到碧蹄馆兵败,李如松泄了气,他和宋应昌都急欲休整,而日军也弹尽粮绝,加之平壤之败,产生还乡之意,于是双方开始停战议和。的确明军赴朝作战,虽然从日军手中夺回了平壤,以后又陆续收复了一些被日军占领的城镇,但是冬季在朝鲜作战,环境太恶劣,加之日军作战顽强、帮朝鲜作战意义不明确等原因,终于导致了许多将士产生归乡的思绪,不愿再继续打下去。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包括经略宋应昌在内,都倾向于对日议和。实际上,早在平壤之战前,兵部尚书石星就派遣浙江嘉兴人沈惟敬前往日营,目的是与小西行长议和罢兵。史书上说沈惟敬是个市井无赖,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他更像个精明过头的商人。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其实商人遇见兵不厌诈的军人,同样也要吃亏上当。小西行长对沈惟敬诡称,只要明朝按兵不动,日军将马上撤兵,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归...
· 成吉思汗传——蒙金议和
?中都肯定会平安,因为成吉思汗面对铜墙铁壁的中都城,根本没有进攻的心思,但平安必须要用代价来换取。那个地理通阿剌浅身负成吉思汗的使命大摇大摆,进了中都城。完颜珣和高级官员们谨慎地接见他,阿剌浅传达成吉思汗的话:“你帝国的山东、河北州府已尽为我所有,还在你们手里的只有一个中都,天已削弱了你,如果我再痛打落水狗,天会怪罪我。我想撤军,你们是不是要犒师以弭平我将士们的愤怒之情?”宰相张行信冷哼一声,先于完颜珣开口道:“这可真是杀完人还要磨刀钱。”阿剌浅看向完颜珣,完颜珣的脸本来洋溢着兴奋之光,可一听张行信的话,马上就黯淡下去。阿剌浅当即断定,完颜珣有议和之意,但他不能独立自主。他再看向术虎高琪,术虎高琪非常镇静,从他的脸上根本看不出态度来。阿剌浅最后扔下了一句话让他们先来个窝里斗:“给你们半个月的时间考虑。”阿剌浅一走,金政府马上讨论和战问题。当然,最先说话的肯定不是皇上完颜珣,最先说话的应该是...
· 南宋风雨——诛韩与议和
1.杨皇后和史弥远的结盟庆元六年(1200),韩皇后去世后,宁宗没有立即册立新皇后。妃嫔之中,杨贵妃与曹美人俱受宠爱,优柔寡断的皇帝拿不定主意。杨贵妃出身低微,生身父母姓什么,连正史都失载,籍贯也不清楚,一说是遂安(今浙江淳安西南)人。养母张夫人擅长声伎,宋孝宗乾道年间入慈福宫为乐部班头,她也随从入宫,在杨才人位下做杂剧孩儿,应是以嬉乐戏耍逗人发噱的儿童演员。她姿貌出众,举止得体,尤受太上皇后吴氏喜欢,年齿稍长,就以擅奏琵琶隶慈福宫,也招来同伴的嫉妒。一天,吴氏入浴,同伴姐妹便怂恿她把吴氏脱下的皇后冠服穿戴起来,随即举报她僭上。谁知吴氏不但不以为罪,反而对捉弄者说:“你们不要大惊小怪,她将来也许会穿上这身服装,到我这地位的。”她出落得楚楚动人。宁宗还是嘉王时,每赴慈福宫家宴,眼神总往她那儿瞟。宁宗即位之初,留在重华宫主丧听政。一次,在慈福宫家宴上,酒泼在了手上,杨氏捧着铜匜伺候他洗手。双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