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的贱籍制度是怎么样的?雍正为什么要废除贱籍制度?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6
转发:0
评论:0
古代的贱籍制度是怎么样的?雍正为什么要废除贱籍制度?,古代的贱籍制度是怎么样的?雍正为什么要废除贱籍制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

  古代的贱籍制度是怎么样的?雍正为什么要废除贱籍制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清朝的历代皇帝中,雍正帝无疑是最受争议的一个,这不仅仅限于他推行的新政影响了很多人的利益,更在于他皇位的获得。

  在雍正帝夺取皇位的过程中,他的竞争对手老八胤禩,各方面都不弱,人缘好、能力强、拥护者众多,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呢?

  如果深究其原因的话,除了他本身性格不符合康熙帝标准以外,跟他的出身也有很大关系,《清太祖实录》中记载康熙帝曾大骂老八胤禩为:

  “信者库贱婢之子!”

  虽说《清太祖实录》是雍正年间写成,不排除史官讨好雍正帝的嫌疑,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那就是辛者库属于贱籍。雍正帝既然明白自己之所以能获得皇位,除了获得康熙帝的青睐之外,跟出身也是有很大关系。那么,为什么雍正帝即位之后,却宣布废除贱籍制度呢?

  其实贱籍制度早在唐朝时期就存在了,唐朝时有一种人,叫贱口奴婢,也就是贱民,法律地位如同牛马。当时唐朝把人分为两大类,良民和贱民,良民不用说,贱民又分两种,一种是官贱民,一种是私贱民。

  官贱民包括官奴婢、官户、杂户、工乐及太常音声人等;私贱民则包括私奴婢、部曲、客女、随身等。

  不过到了宋朝,这种贱民制度逐渐取消,虽然宋朝也有奴婢,但他们的法律地位是佣人。

  等到了元朝,就不仅仅是贱民制度了,奴隶制也复苏,很多奴隶隶属于蒙古贵族,当然这些奴隶也可以称为贱民。

  到了明朝,也是贱籍制度最终定型的朝代,也许是受了元朝的影响,老朱家把这套制度予以完善,当时主要分为如下几类贱民:

  一是堕民,主要集中在浙江绍兴一代,在明代沈德符所著《敝帚轩剩语.丐户》:

  “今绍兴有丐户者,俗名大贫,其人非丐,亦非必贫也。或云本名惰民,讹为此称。”

  这类人之所以被定为惰户,主要组成一是宋朝焦光瓒所率部队投降了金国,后来金兵退去后,这一部分人被贬为惰民。再有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原先元朝的贵族,以及投降元朝的汉人官员,再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手下的部将,贬为堕民。

  二是乐户,又分为陕西乐籍和北京乐户,这类以女子为主要组成人口,是当初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建文帝后,把仍然拥护建文帝的官员妻女,贬为乐户,充当官妓等。

  实际上乐户很早就存在了,比如《魏书·刑罚志》中就记载:

  “诸强盗杀人者,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及赃不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

  三是伴当,也叫世仆,这类人也异常悲惨,始于元朝,我们看西方的电影时常常会见到。类似于家奴,而且是世代为奴,假如一个村子有两个姓氏,其中一个地位低下,那么很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另外还有疍户、丐户等,疍户是不允许登陆的,常年住在船上,以捕鱼为生。丐户就更好理解了,看过《武状元苏乞儿》吧,虽说是虚构的情节,但是也从侧面表明,皇上是有权力把普通人贬为贱民的。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分类为,士、农、工、商,显然这几类贱民是不属于这个行列的。他们的贱籍世代相传,不能改变、不能当官、不能科举、不能跟普通人通婚。

  到了清朝后,这项贱民制度继续保留,甚至一向以“仁德”著称的康熙帝,都没有废除这项制度,为什么雍正帝刚刚即位就废除了这项制度呢?

  这跟雍正帝即位后推行的三大改革有关:

  一是摊丁入亩,之前收税主要以人头税为主,固定的额度,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很多地方谎报人数,并不登记造册,少交税。而且富人跟穷人交一样多的税,想必大家都扯到平均工资的大腿了吧?这样,穷人交不起就会卖田卖房,富人接过来,长此以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摊丁入亩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理解成摊丁入房,地(房)越多,交的越多。

  二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以前士绅阶层是不用交税的,这样就造成大量土地集聚在这些人手中,即使推行摊丁入亩,他们也不纳税,反而大肆吞并他人土地,造成国库越加空虚。

  三是火耗归公,各地衙门征收税的时候,会以损耗为由,多交税,且各地标准不一。而火耗归公之后,由朝廷制定火耗的标准,统一征收,而且制定养廉银制度,增加官员的收入。

  那么废除贱籍制度跟推行新政有什么关系呢?

  一、雍正帝即位后推行新政,是为了清除弊政,既然清除弊政,那么贱籍制度显然是弊政之一。毕竟宋、元、明时期被定为的贱民,早已不合时宜,废除贱籍制度,可以鼓舞人心,对后面的新政推行,百利而无一害。

  二、雍正帝推行新政,必然会伤害到士绅、读书人、官员的利益,会受到这类人的抵触。而能拉相当大的一批人支持自己,正是政治资本,有助于稳定统治,坐稳位置。要知道被去掉贱籍的人们,是很拥护雍正帝的,这可以称为“仁政”:

  “令之下日,人皆流涕。”“使尧天舜日之中,无一物不被其泽。”

  三、雍正帝之所以要搞摊丁入亩,也是因为实在搞不明白天下到底有多少人,消除贱籍,归于正常户籍,有助于了解清朝到底有多少人。而且,变为了正常居民,就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可以增加税收,降低管理难度。

  四、由于贱籍人数越来越多,跟其他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社会不稳定。雍正帝此举,就类似于新帝登基大赦天下,不过他赦的是延续了千年的贱籍制度,意义是一样的。

  而且这类人之前大都是附属在士绅一族身上的,后面的新政也是冲这些人开刀,等于是提前限制了士绅的权力,为后面新政推行,铺平道路。

  既然雍正帝废除了贱籍制度,那么我们看清朝影视剧,为什么还经常听到皇上处罚罪人:

  “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实际上这就是雍正帝对待不同子民,采取的不同的方式,因为雍正帝虽说是大清的皇帝,但也是八旗的旗主。朝廷的制度可以更改,但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主奴关系,却不能更改,这类似于家法。

  也就是说,旗人还是拥有奴隶的,这叫家奴,也属于贱籍的一种,只不过不这么称呼罢了。比如《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就是以雍正帝的家奴身份出现的,也叫包衣奴才,这种关系是世代相承的。

  雍正帝虽然废除了贱籍制度,但是却保留了八旗制度,因为他骨子里还是强调等级观念的:

  “满洲风俗,尊卑上下,秩然整肃,最严主仆之分……夫主仆之分一定,则终身不能更易……而且世世子孙,长远服役,亦当有不敢纵肆之念。”

  清朝影视剧中汉人大臣面见皇上,往往自称为“臣”,而满族大臣,或者王公贵族的家奴,甚至太监、宫女等往往自称为“奴才”,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废除贱籍制度,是雍正帝审时度势,为了统治需要才颁布的命令。而保留奴隶制,也是为了统治需要,审时度势后,采取的策略。

  毕竟,推行新政,是需要依靠这些贱籍之人的,但是要知道,雍正帝可是同时得罪了士绅一族、读书人、官员,如果再把八旗子民都得罪了,那么他的新政还推行的下去吗?

  但是,雍正帝虽然废除了贱籍制度,但是并没有给这些人相应的土地和物资,也没有指导他们再就业,毕竟除了那些所谓的手艺,他们也不会做别的。更重要的是,虽说跟普通人同等权利,但是要想真正出人头地,也是难上加难,比如要想科举的条件:

  “下逮四世,本族亲枝皆清白者方准报捐应试,若仅一二世及亲伯叔姑姊尚习猥业者,一概不许。”

  雍正帝深知手握枪杆子的重要性,所以,宁可得罪官员和士绅,宁可留下读书人的滚滚骂名,也不敢得罪八旗子民,毕竟,这才是他统治的基础啊。

  由此可见,废除贱籍制度,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的成分远大于实际效果,而真正这种状态解决,已经是辛亥革命前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雍正为什么要推行“贱民脱籍”?真实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雍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雍正登基的第三个月,在刚刚处理完康熙的丧事后,就开始极为忙碌的政务处理。这一天在他的书案旁收到了监察御史年熙关于请求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的奏折,正是这一事件由此让雍正掀起帝国最大的“贱民脱籍”。“贱民”是怎么回事?按照奏报的乐民来说,他们是明朝永乐皇帝夺取天下时,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朱棣成功后对这些施以残酷处置外,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世代相传,久习贱业。这些数代人的凄惨和卑微自然不在话下,身披这种“原罪”的他们由此被人看不起,自甘下贱,想要跳出这种“乐籍”当地政府又不允许,由此成了蹂躏对象。雍正看了奏报后非常重视,并称这个建议提的非常好。令礼部议行。王大臣与各部商讨后一致同意雍正的批示说:“压良为贱,前朝弊政。我化民成俗,以礼义廉耻为先,似此有伤风化之事,亟宜革除。”此外,雍正不光针对山西、陕西的“贱民”问题,同时命...
· 古代历朝的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用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户籍是登记、管理人户的册籍,亦称籍帐。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经常性登记统计。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户分九等),...
· 古代“案比”户籍制度
《周礼·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郑玄注:“大比,谓使天下更简阅民数及其财物也。”又引郑众说:“王家为比,故以比为名,令时‘八月案比’是也。要,谓其簿。”孙诒让《周礼正义》二十则云:“此经凡言国比、邦比者,皆取校比之义。”那么,案即案验,比即比较。《续汉书·礼仪志》说:“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亦为巨证。”《后汉书·安帝记》李贤注:“(案比)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所以,案比就是挨家挨户地清查登记并核实每户的人口。从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看出,殷商和西周时就有人数统计。不过,那些都是属于责罚(灾伐)和赏赐以及战俘的记录,不是人口调查。至于春秋,楚共王即有“乃大户”的措施。杜预注“(大户)阅民户口”。阅即简阅,当为挨户调查核实户口的权舆。至于战国,则仅从前引《周礼·地官·小司徒》及《秋官·小司寇》“及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就可以看到那种户口调查登记制度...
· 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图)
两宋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无论是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还是从世界中世纪法制史来看,这种取消良贱制度的创举都是史无前例的,值得进行深入探讨。从古代法律的层面上讲,良贱是指两类人不同的法律地位,贱民的基础构成是官、私奴婢。自秦至五代,历史条件不同,奴婢的法律地位也有变化,而相因不改的是官、私奴婢来源与民事权利客体地位。秦汉时期,奴婢改变身份的条件较为宽松。秦朝统一后,奴婢制度基本沿用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律,其特点是:良贱可以通婚;奴婢改变身份的途经较多,如奴婢可因军功获得爵位,而爵位可赎免亲属,冗边五年也可换取一人免贱。汉承秦制,奴婢地位没有下降。汉初奉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刘邦五年(前202年)下诏:“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汉书》卷1《高帝纪下》)...
· 古代城市户牌制度(户籍)
唐宋的政治,军事城市中的户籍组织比较严密,采用的一项重要措施即为:户牌制度。户牌制度,在北宋薛田的诗文有所提及:“十县版图分户籍,一城牌肆系民编。.”南宋黄震也说,城中“编民一体置牌”。户牌制的具体内容,各时期各城市未必一致,但大体上说,无非是以若干户编为一组或一甲,设甲头之类统领,并将各户“户部籍全国户口,置户籍、户牌”,并由户部统一制定,颁发各州县照式刻印分给各户。沿袭至元明清。清朝吸取前代经验,创建了较为严密的保甲制度,以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清世祖入关后,即有编置户口牌甲元令,各州县编制户口牌,“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康熙四十七年(1708)诏令“户给印信纸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乾隆《大清会典·户部·户口》篇规定:“凡保甲之法,户给印单,书其姓名,习业。出注所住,人稽所来。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