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盘点古代中秋习俗 民间传说睡得越晚越长寿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4
转发:0
评论:0
盘点古代中秋习俗民间传说睡得越晚越长寿,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中秋习俗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一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中秋习俗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迎来了下半年的第一个小长假,这对现在生活节奏快,是一大利好。

  除了放假休息之外,回家团圆和吃月饼是现代中秋节的两大特征,遥想古代他们比我们会玩多了,有更多的习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讲讲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

  中秋习俗

  1、吃月饼

  月饼

  这个习俗是保存着完好的一项,《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那个时候月饼还是奢侈品。

  到了宋代,月饼有了“荷叶”、“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这种工艺,现在的私人做的手工月饼还在使用。

  2、燃灯

  燃灯

  古人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为兴盛,特别是广东地区,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出果品、鸟兽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现在广东一带还是有这样的习俗。

  3、观潮

  观潮

  “定知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不过,观潮这一习俗在古代北方就没有很盛行,因为地理原因的限制,但是想杭州的钱塘江不是中秋也是人满为患。

  四、兔儿爷

  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现在北京及附近一带庙会上还随处可见兔儿爷。

  五、熬夜

  中秋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这个习俗在宋朝的时候最为流行,宋朝已经取消了宵禁制度,中秋的晚上堪比除夕夜般热闹。

  六、偷葱偷菜

  偷葱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地区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七、吃鸭

  咸水鸭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中秋节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即使现在的江苏,平常也是常吃鸭子,到了中秋为了团圆饭,这一道菜也不会少。

  八、吃田螺

  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是因为此时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九、吃芋头

  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并有不信邪之意。

  十、桂花酒

  桂花酒

  中秋节的桂花是开的最盛开的时候,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江浙一带喜欢煮点黄酒。

  中秋习俗

  这是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很多的习俗要是大家有兴趣可以多方位了解下。

  看到古代这么多的习俗,和现在咱们日渐消亡的习俗相比热热闹闹多了。作为我国不多的传统节日,我们更应该重视。好在,现在大家开始慢慢注重节日的仪式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姓古代姓氏名望
越姬春秋时楚昭王姬妾,越王勾践之女。楚昭王救陈时,越姬跟随,后为顾全大局,保全忠臣将相而自杀。越升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越英字德充,贵阳人,明代泸州知州。越升的玄孙,中洪治乡举,初任衡阳教谕,后擢泸州知州。他心地仁爱,喜欢良善,嫉恶如仇,做州官时刚正不阿,地方上风气清正,后弃官而归。他以道义自持,素为乡里所畏服。卒年八十余。越石父春秋时齐国人,是个贤才。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正在囚禁中的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
· 古代越姓名人合集
越椒:汉代,为北海太守。越石义:春秋时齐国的名贤。越质:南朝梁的事典,“梁州政绩之声”说的就是他。越升: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越昇:明贵州贵阳人。宣德间以明经举,授播州宣慰司儒学训导,卒官。
· 越文化—民间习俗—轧蚕花
轧蚕花(轧,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琏、德清县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其中多有民间艺术表演,规模盛大。每年从清明节(俗称“头清节”)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头清明最热闹。除本省蚕民外,更有从江苏吴江等地,及苏州和杭州的游人,纷纷涌向含山,大多是蚕乡农民,多达七、八万人。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因此,蚕民把含山作为“蚕花圣地”。蚕姑们踏蚕花前都要先到山顶蚕神庙进香,争购彩纸蚕花戴在簪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几枝蚕花,意为“甘蔗(甜)节节高,蚕花养得好”;年长者身背红布包的种蚕,称“蚕种包”,上山绕一围,可让蚕种染上喜气。清明一早在上山途中,类似出会的祀神仪典就已开始,其形式有二种:一为拜香会。包括“吊臂香”、“扎内蜻蜓”、“拜香童子”及吹打乐等;二为抬菩萨出游(抬有“总管菩萨”、“土地菩萨”、“宗将军”...
· 越文化—民间习俗—迎花树
迎花树亦称“迎花节”,是金华县孝顺区让河街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独一无二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当地传说观音娘娘喜爱鲜花,向观音娘娘献花可除病灾,因而逐渐形成迎花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制作彩花,如“蝶恋花”、“双凤求凰”、“蜻蜓绕花”、“花蕾含苞”等,将彩花扎在长青树上,有的还持上制作的鲜桔、桂圆、苹果、荔枝等工艺品,象征丰收。迎花时,男男女女要洗净手,换上节日盛装,举着扎好的花树,汇集在村中晒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舞动花树。迎花队伍,载歌载舞,先绕村一圈,再上大路。领头的花树高达丈余,称为“娘花”。当迎花队伍返回原集中地点时,以放铳为号,围观者纷纷向前抢花,抢到者吉利,场面十分热闹。相传让河街的迎花会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 越文化—民间习俗—台州的生活习俗
居住多聚集而居,形成村落,山区偶有单户独屋散处。民舍一般朝南或东南,利于采光通风,有“朝南屋,儿孙福”之谚。也有忌正南者,以正南为神庙所向,住宅宜朝南微偏。婚姻旧式多父母包办。婚姻程序,有说亲、踏亲、定亲纳聘、迎娶、回门等,与各地相类。结婚仪式也大体相同,称“拜堂”。生育生育无殊俗。产后一月内称“月里”。娘家送产妇营养食品和婴儿衣物,称“望月里”。产妇在月里多吃红塘、姜汁,以为保健。旧时居家分娩,今城乡大多改入医院。寿诞每逢生日,无论男女老幼,吃“长寿面”,称“做生日”。小孩有吃糖水汆蛋者。六旬以上大寿,旧时礼仪隆重,今已渐简,由儿女设家宴,送礼品以庆。自上世纪80年代始,城镇渐兴送生日蛋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