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到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0
转发:0
评论:0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到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杨应龙算得上是播州的土皇帝。追溯杨家统治播州的历史,从唐宣宗在位时,杨家

  杨应龙算得上是播州的土皇帝。

  追溯杨家统治播州的历史,从唐宣宗在位时,杨家祖上便因平定播州有功,接受朝廷任命,负责统治播州。

  虽朝代更迭,但由于播州山高路险,地处偏僻,再加上杨家势力在播州根深叶茂,对朝廷又一直非常顺从,因此杨家在播州的统治地位,一直得到历任朝廷的认同。

  明朝建立政权后,作为播州土司,杨氏先辈积极向朝廷称臣纳贡,朝廷也为笼络人心,也把统治播州的杨氏先辈任命为宣慰司(从三品官职)一职,多次免去播州的税赋和徭役。

  公元1571年,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宣慰司一职,成为统治播州的第29代土司。

  杨应龙不仅会打仗,还很会和朝廷处关系。自他上任到1586年这段时间,他前前后后向朝廷进贡了十次,每次都会进献大量的良马和木材。

  特别是1586年,万历皇帝要修整宫殿,杨应龙特意进献了70根大木美材,万历皇帝因此龙心大悦,不仅赐他飞鱼服,还想再赐他蟒衣玉带。由于受到礼部反对,才没有这样做,但还是把他提拔为都指挥使(正二品官职)。

  当时的明朝并不太平,周围的少数民族多有叛乱。杨应龙每次都积极配合朝廷四处平定叛乱,由于他辖下的兵甲众多,再加上他很有指挥作战的能力,因此在数次平叛中,立功不少,深得朝廷器重和信任。

  可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杨应龙居然起兵造反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杨应龙虽然和朝廷处得相当融洽,但由于历代便是播州的统治者,再加上几百年的经营积累,权大势大,他在当地俨然以土皇帝自命,其住所不光雕龙刻凤,还私用阉人为官,为人更是骄纵跋扈。

  不光骄纵跋扈,他还阴狠嗜杀,狡诈多疑,对所辖的“五司七姓”(五司即真州、余庆、白泥、容山和重安,七姓即五司所在地的统领田、张、袁、谭、罗、吴等七姓)多有盘剥刁难,对于统治下的百姓和兵甲那更是残酷暴虐,草菅人命的事情层出不穷,因此搞的民怨极深。

  杨应龙有个小妾田氏,最得他宠爱。

  田氏一心想取代正妻的地位,所以时常在杨应龙面前诋毁他的正妻,杨应龙听后不辩真假,竟杀了正妻和岳母。

  事情发生后,正妻的叔叔张时照恼怒不已,于是向朝廷告发杨应龙谋反。就在张时照告发不久,贵州巡抚叶梦熊也弹劾杨应龙诸多不法之事,要求朝廷予以严惩。

  的确,杨应龙久踞播州,而播州又处于四川和贵州要塞,一直以来,经济往来都非常频繁,是个富庶之地,所以身为土司的杨应龙,自然要比其他土司财力雄厚,手下的兵甲的数量也更为可观。

  然而当时驻扎四川的官军却不堪一击,因此,杨应龙起了吞并四川的野心。他暗中招兵,不断扩大势力范围,这不得不引起朝廷的警惕。

  就在万历帝犹豫之际,叶梦熊又上了奏折,请求朝廷对播州进行改土归流,以削弱当地土司的自治权。

  万历帝认为有理,于是在1592年命杨应龙到四川会审。

  由于证据确凿,按明律,杨应龙当斩。

  就在这时,倭寇进犯藩属国朝鲜,杨应龙便主动提出以2万金赎罪,同时他率兵攻打倭寇,以戴罪立功。

  就在杨应龙出征在路上时,朝廷由于改变了策略,所以又命杨应龙班师回朝。

  随后,新上任的四川巡抚王继光却偏偏揪着杨应龙的案子不放,非要继续审理此案。

  杨应龙却不买账。于是,经过朝廷同意后,王继光率军围剿杨应龙。在娄山关以南处,由于杨应龙诈降,导致明军麻痹大意,遭到杨应龙的偷袭,官军死伤大半,王继光也因此被革职。

  随后,朝廷派兵部侍郎邢玠处理杨应龙一案。

  邢玠是抗倭名将,在对待杨应龙的事情上,他一向主张“以德服人”,能招降绝不开战。所以,他向杨应龙发表檄文,希望杨应龙能到四川接受审查。

  杨应龙为了了结此案,听从邢玠的建议,不光将与官军作战时最为凶猛的12名将士捆缚后,交给朝廷,还提出愿意纳银4万两,并协助朝廷采木赎罪。

  万历皇帝听从了邢玠的建议,答应了杨应龙的条件。不过为了惩戒杨应龙,让他的儿子杨朝栋承袭了他的职务,又把他的次子杨可栋留在四川做了人质。

  这样一来,风波也就算平息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做人质的杨可栋突然死了。

  杨可栋死后,杨应龙到四川都府去要儿子的尸体,结果遭到四川知府的拒绝,并勒令他缴齐罚款后,才归还尸体。

  1596年,暴怒的杨应龙在集结兵力后,开始起兵造反。

  他先是派兵对余庆、大呼、都坝等地大肆袭掠。由于官军多不能战,因此杨应龙攻城掠寨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攻破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贵州洪头等地。据不完全统计,侵扰湖广一共48屯,造成的损失不可估计。

  万历皇帝得悉后,龙颜大怒。为了能尽早控制杨应龙造反的势头,他急命在官军抵达之前,由贵州巡抚江东之率驻军3千人先行抗击。

  杨应龙兵强马壮,江东之率领的这点人马,还不够他塞牙缝的。所以,刚一遇上,江东之就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将士无一生还。

  杨应龙数战数捷,气焰更加嚣张,颇不把官军放在眼里。他一边征召苗民,壮大势力;一边又数次向朝廷表现他是万不得已,希望能得到朝廷赦免,借以迷惑朝廷。

  1599年,杨应龙击杀明将,夺取綦江,眼看就要逼近重庆。

  万历皇帝情急之下,集结湖广、甘肃、浙江、贵州、四川等地的军队,又从辽东抽调回大部分军队,以30万大军围剿杨应龙。

  在官军的轮番攻击下,杨应龙的势力很快土崩瓦解,仅支撑了3个月便被官军破城,7个儿子也先后被官军俘虏。杨应龙眼看再无退路,万念俱灰下,拉下两个小妾自尽而亡。

  不过,杨应龙想得实在是简单了一点,他的尸体最后被带回京城,和他的7个儿子一起受到了磔刑,统治播州7百年之久的杨氏家族,也随之烟消云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播州之役:传承700多年的望族被灭
在明朝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被称为万历三大征。即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播州之役是三大征中最后一场,开始于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599年。这个时间并不是巧合,其实明朝君臣早对西南边疆的土皇帝杨应龙不耐烦了,只是疲于应付朝鲜战役,一时难以顾及。朝鲜战役一结束,就着手解决杨应龙。播州杨氏自唐朝杨端开始,杨端击败占领播州的南诏国,割据播州。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首领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瞟骑将军。万历十四年,因向朝廷进献大木美材...
· “播州之役”一个传承700多年的望族被灭,过程如何?
在明朝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被称为万历三大征。即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播州之役是三大征中最后一场,开始于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599年。这个时间并不是巧合,其实明朝君臣早对西南边疆的土皇帝杨应龙不耐烦了,只是疲于应付朝鲜战役,一时难以顾及。朝鲜战役一结束,就着手解决杨应龙。播州杨氏自唐朝杨端开始,杨端击败占领播州的南诏国,割据播州。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首领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瞟骑将军。万历十四年,因向朝廷进献大木美材...
· 幽云十六州包括哪些地方为何受外族统治700多年
所谓的幽云十六州,指的是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等十六州,它们分布在太行山脉周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由于位处长城一带,幽云十六州一直充当着抗击游牧民族的前沿地带。但是如此险要的地方,却因为后晋皇帝沙陀人石敬瑭一己之私,拱手送给了契丹,从此导致契丹族势力下达到中原腹地,对中土政权造成了巨大威胁。北宋建国之后一直不忘幽云十六州,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等历届皇帝都曾想尽办法,甚至亲临前线希望收复失地,但是最终以“澶渊之盟”订立而宣告失败。此后金灭辽宋,南宋政权由赵构确立,赵宋政权就更加看不到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希望了。当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朝也没有笑到最后,蒙古帝国崛起之后,金朝和西夏都被一窝端,幽云十六州成为蒙古的中枢地带,公元1264年忽必烈宣布北京为中都,1272年忽必烈迁都北京,定为大都。1368年,幽云十六州终于重回中土...
· 汤氏立茶塘村之时今有700多年
茶塘村位于炭步镇西南禅炭公路西侧。该村村民大多姓汤,汤姓先祖汤纲于南宋开禧初年从南雄珠玑巷迁新会大良塱底村,不久便迁至南海汤村,汤纲公之子汤穆于嘉定年间迁居石湖(即花都石湖村),汤穆之孙汤逸时(1232-1320)于宋末由石湖迁出,立村于茶塘,繁衍生息700多年,发展到现在1800多人。汤姓先祖认为本族姓氏为水旁,要繁衍壮大必须选择水源丰富的地方安居。因此,从珠玑巷迁出不久就移居带水的“南海”,后迁往同样带水的“石湖”,迁居茶塘也是看中这里河湖密布水道纵横,因茶亦为水,塘能容之,故取名“茶塘”。相传,茶塘立村前,因石湖村的汤姓氏族日渐繁盛,汤逸时便谋划着寻觅他处结庐。一日,他站在一个叫白坭山的高地上,放眼四望,企求找到一方理想之地。忽见远处一群啁啾和鸣的仙鹤,在长空飘逸地飞舞着,最后降落在一处湖泊遍布的湿地,悠然自得地嬉戏,它们时而企足引颈、戏水欢歌,时而翩跹起舞、雀跃长啸,眼前景象如临仙...
· 从“造篇”到“诵古”
胡宁,男,北京大学历史学2010级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春秋用诗与贵族政治》。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教授朱凤瀚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杨华浙江大学教授贾海生载于《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宴飨赋诗现象,是春秋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色之一。郑玄将“赋诗”分为“造篇”和“诵古”两种,前者指创作新诗,后者指称述旧篇。宴飨赋诗皆属后者,即在宴飨活动中用众所熟知之诗表达自己的意志,这种表达往往是“断章取义”式的,是一种文雅的隐喻。但是,《穆天子传》、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亦有宴飨中现场创作诗歌的记载,应该怎样看待呢?另外,春秋时期宴飨赋诗都是贵族们自择诗篇,但在《左传》中又有宴飨赋诗受等级限制的说法,这说明了什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能让我们对春秋宴飨赋诗有更深入的认识。《穆天子传》《耆夜》中的宴飨作诗《穆天子传》是汲冢竹书之一种,在成书年代和史料价值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