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犯人为何要选择在秋后问斩 为何还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39
转发:0
评论:0
古代犯人为何要选择在秋后问斩为何还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古代秋后问斩为何要选午时三刻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

  古代秋后问斩为何要选午时三刻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大家看古装电视剧,出现处斩犯人的情节,多半会发现,其中最常出现的高频词,就是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午门斩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对自然有一种朴素的鬼神信仰,在他们看来,春天是万物初新的季节,处斩犯人不仅不吉利,而且说不定会影响收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也强调帝王的行为要和四季相配合,春夏应该是赏赐的时节,秋冬才是问斩的时候。

  所以,秋冬处决犯人就成为了古代行刑的一个惯例,比如著名的阳陵酷吏王温舒,处决犯人无数,最喜酷刑,曾经哀叹冬天太短,到了春天就不能处决犯人了。

  而且,一般秋后问斩的犯人,家属也会在这段时间里想办法把人救下来,如果运气好赶上了大赦天下,说不定也能得救。

  不过秋后问斩说到底是个习惯和习俗的问题,皇帝要是特别想杀谁,那肯定不会等到秋天,像是谋逆之类的罪名,就不要指望什么大赦天下、秋后问斩了,基本都是立马抄家灭族的。

  午时三刻背后的真相就涉及到古人的一些鬼神之说了,古人认为午时三刻的阳气最盛,而处斩是一件阴气很重的事儿,所以要用阳气冲散阴气,这样子犯人会连鬼都没得做,一般的犯人都会在正午斩首,让其还有机会做鬼投胎转世,而那种十恶不赦的犯人,就会选在午时三刻斩首,让他永不超生。

  这说法其实蛮令人毛骨悚然的。

  当然,这只是古人迷信的一种说法,本身没啥依据,算是约定俗成的一条规定吧。

  午门斩首其实是个谣传,午门在明朝才建起来不说,也根本不是处决犯人的地方,那里是执行“廷杖”的地方,明代清流文人,特别是御史,爱好怼皇帝,皇帝越生气越好,明朝养士,所以一般不会因为你怼皇帝就把你处死,只会把拉下去挨棍子。

  在明代,被“廷杖”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虽然有时也会出现把人打死的情况,但是只要不死,那你名声就起来了,在士林之中,你就是不屈不挠的典范了,清流的代表了,以后的前途一下子就光明了。

  这行为可是一直把明朝皇帝恶心得不行,但是也没啥好办法,惹急了就让人打重点,你活得下来,那自然清流的名声到手,像是嘉靖朝的大礼议,一群人为了和嘉靖皇帝争他是该认明孝宗这个伯父当爹还是该认兴献王这个亲爹当爹,把嘉靖皇帝惹毛了就拉出去一堆人去“廷杖”,打死了不少人。

  午门这地方在清朝就更不是斩首的地方了,那里是打仗赢了之后作为凯旋仪式的地方。

  明清处决犯人都是在柴市或是菜市口,而且午门其实相当于是皇帝家门口啊,推出午门斩首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让人把犯人带走,不要在皇帝我的家门口杀人。

  所以午门可从来就不是斩首的地方,午门斩首只是一句谣传。

  你还知道哪些风俗的由来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犯人为何都要选择在秋后问斩这个时间有什么说法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秋后问斩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秋后问斩”。每每看到这里的时候,小编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要“秋后问斩”?再加上中国人爱说的“秋后算账”,这个秋天难道是独特的季节崇拜吗?还是很随意大家就默认了这个季节呢?小编在仔细看了一些资料之后,发现原来我们的祖先把问斩安排在秋天,其实是有非常独特的意义,而且还有大智慧在里边呢!今天的故事就和您聊一聊,为何要“秋后问斩”?古时候处决犯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立决”,一种是“秋后决”。“立决”比较好理解,就是马上执行死刑。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听到的“斩立决”就是其中的一种。“秋后决”说的是在秋分节气之后再处以死刑。由于死刑的种类比较多,所以“秋后问斩”其实是“秋后决”的一种。“秋后决”其实说白了就是死缓的一种雏形罢了,留这个犯人命到秋天之后。但是为了避免一些人抱有侥幸的心理,只要是罪大恶极...
· 揭秘:古代开刀问斩为何选择在午时三刻?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网络配图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那么,是不是古代法律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的呢?并非如此。比如唐宋时的法律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即每逢十、初...
· 古代社会犯人行刑为何通常都会选择在…
古典小说里也常常会有“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比如《古今小说》第三十九卷“任孝子烈性为神”,讲任被判凌迟处死,押赴刑场,“只等午时三刻”,结果任居然在刑场上端然坐化。那么,犯人行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呢?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是古代法律呢?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唐宋时的法律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执行死刑。而且还规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况下也不得执行死刑。有人计算后认为,按如此规定唐朝一年里能够执行死刑的日子不到八十天。在行刑的时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只能在未时到申时这段时间内(大约合今下午一时到五时之间)行刑。并不是“午时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规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对于行刑的时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反也有黄昏...
· 中国古代死囚为何“秋后问斩”?
城市的夏天,逃不甚逃,躲不甚躲,除了空调机的冷风吹着,降温的途径少之又少。不由令人心生向往,盼望秋天赶紧到来,金色的秋天,收获的秋天,如此的歌颂赞美,成熟美丽的画面顿时展开,可是,突然联想到一个成语“秋后算帐”,便会不寒而栗了。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古时候的统治者要选秋天来处诀杀人犯呢?追溯中国封建统治时期,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古代司法工作者认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人虽非草木,但亦属自然界组成部分,其...
· 揭秘在古代为何会有人选择进宫做太监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封建王朝中侍奉皇室贵族的主要是侍女和太监,而这太监是指被阉割了生殖器的人,他们不能被称之为女人,可却也因失去了男性的重要特征无法被称之为男人。介于男人与女人之间,太监也是着实活得有几分委屈。可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进宫做太监呢?这就要从这种非男非女之人的起源说起了。商朝时,为了惩罚犯罪的人,有一种刑罚是令人将犯人的生殖器阉割,达到生不如死的惩罚效果。网络配图后来,皇帝认识到遭受这种刑罚的人十分适合用来服侍宫中王室。毕竟由于生殖器的缺失,既不用担心这类人进宫后与妃嫔、宫女私通宫廷,又可以提高服务王室的效率。于是太监的职位便在宫中被设立起来,不过起初进宫服侍的这批人并不叫做太监,汉朝时称为宦官,直到明朝才将这群人称作太监,一直延续至清朝灭亡。后来太监的来源也不是犯人,而是平民自愿阉割生殖器进宫和官府强行征召为主。可男人为何要抛弃自己的第一性征,做一个非男非女的人呢?大多数太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