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所有王朝中只有清朝能对蒙古草原进行有效控制?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6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所有王朝中只有清朝能对蒙古草原进行有效控制?,所有王朝中,为什么只有清朝到灭亡仍能对蒙古草原进行有效控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

  所有王朝中,为什么只有清朝到灭亡仍能对蒙古草原进行有效控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起清朝,我们知道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过,很多人对这个王朝不是很喜欢。因为这个王朝建立后没多久,一直都在闭关锁国,让中国落后于世界。最后爆发了鸦片战争,我们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不过,我们仔细看一下清朝的状况能够发现一件事,就是清朝到灭亡的时候仍能对蒙古草原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在所有王朝中是唯一一个做到的。那么,清朝是怎样做到牢牢控制蒙古草原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蒙古草原。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一直都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在这里的游牧民族非常多。比如匈奴、柔然、、契丹、蒙古等。但是不管中原王朝怎样强大,都无法彻底控制这里。汉朝的时候南匈奴虽然投降了,但是汉朝还是无法掌控这块地方。唐朝时被灭之后,还是再次复国了。这里面唯有清朝时,做到了对蒙古草原的绝对控制。那么,清朝人是怎样做到的。

  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满族人建立的。满族人世代生活在东北。所以他们起兵的时候就在寻找盟友。努尔哈赤刚起兵反明朝的时候就和蒙古很多部落进行了联盟。之后很多蒙古部落相继和满族进行联盟。当然,最后一个部落是土尔扈特从沙俄归来。当时乾隆皇帝还说“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不过,清朝虽然和他们进行结盟,但是手段也非常高明。

  清朝在蒙古的统治是分为两种。把蒙古分为内蒙古和外蒙古。对于内蒙古,清朝采取的是盟旗制。按八旗组织原则在其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编制旗分,后复以此办法陆续安置归附的蒙古诸部。盟旗和是两个行政级别。这种制度相当于郡县制。和清朝在中原实行的行省制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这个制度的实行,让清朝彻底掌控整个内蒙古。清朝在外蒙古实行的是札萨克制度。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札萨克,由蒙古的王、贝勒、贝子、公、等贵族充任,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这个和分封制差不多,不过还是有区别的。就是这些蒙古的王、贝勒、贝子、公、等贵族是要清朝任命的,而且受受理藩院和将军、都统监督。权利并没有之前诸侯的权力大。

  可以说通过这两点,清朝彻底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做到了其他王朝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而且清朝统治者还是蒙古人的大汗,这样蒙古人更不会反对他们了。清朝还会和蒙古人进行联姻,这让他们关系更加亲近。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蒙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何当初的辽国可以控制蒙古草原而金国却做不到?
通过对辽、金两国的疆域图对比可以发现,两国都掌控了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不过也有不同的地方,金国虽然进一步控制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但是对蒙古草原的影响却不是很大,以至于最后出了一个铁木真。而辽国就不同了,辽国的势力不仅控制了蒙古草原,甚至还延伸到了中亚。知道现在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仍然称中国为“契丹”,可见辽国的影响力之大。那么为什么灭掉辽国的金国反而没有控制金国?一、辽金两国的发展方向不同辽国建立的初期也曾四处开疆拓土,东边灭掉了渤海国,还曾经南下灭掉了后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大摇大摆进入开封城,正式将国号由契丹更改为辽,他幻想着自己要做整个中国的皇帝。宋朝建立以后,契丹再想饮马黄河可没有那么容易了。统一了南方的宋王朝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北汉和辽国。宋辽两国因为北汉问题爆发了三次冲突,最后北汉还是没能保住,接下来宋辽两国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厮杀。虽然辽国两次打败了...
· 清朝中期名臣鄂尔泰简介资料
清朝中期名臣鄂尔泰简介资料鄂尔泰(1677—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鄂尔泰先人投归清太祖,为世管佐领。祖父图彦突官户部郎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尔泰二十岁中举,进入仕途。二十一岁,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累任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继位之时。雍正三年(1725年),拜广西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
· 为什么很多人对清朝以及清朝统治者进行诋毁
经常看关于历史的文章帖子,发现现在很多人对清朝以及清朝统治者进行诋毁,尤其是网上好多人在鼓吹明朝的同时诋毁清朝。我说这些人鼓吹明朝诋毁清朝,并不是说清朝好而明朝不好,只是说这些人的言论实在不够客观公正,而是两个极端。关于他们诋毁清朝的理由,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1.清朝作为古代最后一个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而且在后金时期以及清初入关之后,有过汉族百姓的行为,因此许多人对清朝还是不待见的。2.在康乾盛世到嘉庆道光时期,全世界在进行工业革命,而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清朝统治政策,使中国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期,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因此许多人因此诋毁清朝。3.清后期,每个中国人都会觉得那是中国历史上永不磨灭的耻辱岁月,因此会痛恨当时的清朝政府。4.现在确实有一些清朝贵族后裔搞事情,鼓吹清朝,穿黄马褂上头条当网红的行为引起许多人反感,因此造成许多看不惯的人直接唱反调诋毁清朝。5.近几年,因为《明朝那些...
· 清朝中牟县丞冉觐祖
简要介绍:冉觐祖(1638一1719),字永光,号覃庵,今中牟县大孟镇万胜村人,原籍山东曹县,系孔子弟子冉伯牛后裔。元末,其先人任中牟县丞,并定居中牟。中文名冉觐祖国籍中国(清朝)出生地中牟出生日期1636年逝世日期1718年字永光人物简介]编辑冉觐祖,清藏书家、经学家。字永光,号r庵。河南中牟大孟镇人,祖籍山东。17岁在鄢陵中秀才,不久补考博士子弟员,顺治十一年(1654)到卫辉(今河南汲县)百泉参加乡试,见书贩陈列大量名贵书籍,竟竭尽所有,购买了四书五经大全及著名诗文集等,因而不再专心应考,回家埋头研读,立志于著作。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潜心理学,曾主讲于蒿阳书院,作《为学大指》、《天理主敬图》以教学生。喜聚书,有人售二十一史,索价甚高,他向诸兄借钱购回。建“纶翰堂”藏书楼,寝馈万卷之中,考辩益精博,主编有《中州通志》、著有《五经四书详说》、《性理纂要》、《阳明疑案...
· 清朝中期大贪官:甘肃巡抚王亶望生平简介
清朝中期政治人物,贪官。山西临汾人。江苏巡抚王师之子。初为举人,捐资得知县。历官甘肃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以实仓储为名开捐例,虚报旱灾,贩粟分银,数额达数百万以上。最终落得被斩首的下场。王亶望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举人,后来拿钱买了个知县。几年之后步步升迁,官至浙江布政使,并暂代浙江巡抚一职。王亶望向上爬的秘诀就是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他被调任甘肃后,搞起了"捐监冒赈"的勾当。所谓"捐监",就是为解决粮食歉收问题,官府允许一些人通过捐粮换取监生资格。王亶望把粮食折成银两,进行"监生"资格拍卖。他向朝廷谎报旱情,编造说把"监粮"用来赈灾了。实际上,他把捐纳的银两全部私分,从总督到州县官员人人有份。从此,甘肃省有一多半大小官员,参与了"捐监冒赈"的贪污侵吞活动。当然王亶望分得最多。下面官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拼命给王亶望送银子、送礼物,盖房子。这一切,乾隆都被蒙在鼓里,还升王亶望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