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各个朝代都是怎么选状元的?明朝看名字,清朝看书法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55
转发:0
评论:0
各个朝代都是怎么选状元的?明朝看名字,清朝看书法,状元被誉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天子骄子”“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等等,高中

  状元被誉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天子骄子”“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等等,高中状元意味着你一只脚踏入了最高统治阶层,处处象征着功名、高官和厚禄在手。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所作的《登科后》说尽王朝科举,寒窗苦读十余载,腹中无一物,仅得一柜书,一朝中榜,人世间的繁华兴盛顷刻间就显露在你面前。状元及第是中国的科举的巅峰荣誉,文坛和政坛风云人物,何方人士前来,都得恭贺一句,讨分彩头。无它,千万人中三年才出一位,你不敬佩都不行。

  状元名人

  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状元出身,因气节和才华被后人称为“状元中的状元”;两为帝师、支持维新变法的翁同龢是状元;唐代武状元郭子仪,历经四朝,两至宰相;诗画双绝的王维是状元,官场和文坛尽得意;书法大家柳公权是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

  挑选状元

  中国近1300年的科举史,共出839名状元,其中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状元者,科举结束后一事无成,沉迷美酒女色,暮年落了个穷困潦倒的。即使如此,状元依旧是让人崇敬的一个头衔。状元都是真才实学吗?不尽然,还是有一些靠走关系获得科举成功、状元之荣誉的,例如牛锡庶、尹枢、王嗣宗、裴思谦等等,他们依靠名臣的举荐顺利登上状元之位,唐朝中后期之位,已经沦为权贵手中的玩物,可以私相授予的东西。赵匡胤开宋以后,以前代唐朝为鉴,针对科考营私舞弊的沉疴,进行监督改革,有效果,但无法根除科考弊端。历代王朝挑选状元的标准和方式不同,一看的是朝中政治环境,二看的是皇帝个人喜厌。下面我们就来着重说说,宋明清三朝的挑状元标准。

  宋朝

  宋真宗祥符八年,东京汴梁城内三年一次的殿试开始,江西考生萧贯和山东考生蔡齐两人在策论等方面旗鼓相当,让人一时难以抉择。宋真宗赵恒因此召两人前来,再细细思考,见蔡齐此人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其风姿和文章一般。观萧贯就不行了,普普通通,不如蔡齐。因此宋真宗蔡齐为状元,史书载“齐仪秀伟,举止端中,帝意已属之”。长得帅真是加分项,古人诚不欺我。

  明朝

  洪武年间朱元璋亲自主持的第二次科举殿试,礼部官员们初拟花纶为第一名,练子宁为第二名,黄子澄为第三名,消息传出,这三位自然是兴高采烈,可这状元之名归谁所有还得皇帝定夺。恰好朱元璋昨日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巨大的钉子,次日拟定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丁显”,原状元花纶被他踢到二甲行列。后来,朱棣划“孙日恭”定“邢宽”,嘉靖帝舍“吴情”定“秦鸣雷”。

  清朝

  清顺治八年开始分设汉、满两榜科考,各立状元。清代殿试,主要以“书法”(谁字好看)定高低,状元榜眼探花。这风气是康熙帝吹起的,让天下官员士子上行下效勤练书法,“书法”好看与否直接影响科举成绩(起码当时的人是这么认为的。康熙帝的确是按这么个形式干的,康熙三十年,本为榜眼的戴有祺书法字深得朕心,康熙就将本为状元的吴昺拿下,拟戴有祺为状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勾心斗角,放在科举上也是恰当的。科举需要真才实学,但它有时还是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在某些皇帝权贵看来,自己的喜恶是凌驾于科举之上。更为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历代状元大多出身名门望族,吃喝不愁、住穿无忧,不用被琐事烦恼,能专心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的皇帝真是奇葩朱棣点状元竟然看名字
整整40年后,皇帝从朱元璋换成了朱棣,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看来大明朝的皇帝还真是奇葩。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把卷子按水平高低排列好,送给朱棣审批。朱棣接过来随便翻了翻,觉得没什么问题,就同意了。接下来就是拆开封按名次填榜,第一名,状元,孙曰恭。刚写完这个名字,朱棣的两个眼珠子一下子瞪大了。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写字都是竖着写,“曰恭”两个字横着写没问题,但竖着写就很像一个“暴”字。而朱棣因为夺他侄子的皇位,杀了不少人,最忌讳别人说他是“暴君”,所以一看见这个名字,“孙暴”?奶奶的,竟然还有叫孙暴的,这不成心在拿我消遣吗?于是赶紧叫道:“停,停,停,这个孙暴不能当状元!”网络配图这科的主考官是大名士杨士奇,连忙上去解释说:“陛下,这个考生不叫孙暴,叫孙曰恭。”朱棣又仔细看了看,还真是两个字,差点儿冤枉了人家。但朱棣又一想,那也不行啊,状元的名字是要通报全国的,连我都...
· 朱棣也有奇葩时:点状元竟然看名字!
导读:话说,杀伐果断的明成祖朱棣,大家对他的印象肯定是严肃威武,做事一板一眼的。然而这样一个皇帝也有颇有奇葩之事,他粗浅至极的白话文圣旨我们暂且不说,单说他在殿试的时候竟然看名字点状元,也是让人啼笑生非。网络配图整整40年后,皇帝从朱元璋换成了朱棣,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看来大明朝的皇帝还真是奇葩。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把卷子按水平高低排列好,送给朱棣审批。朱棣接过来随便翻了翻,觉得没什么问题,就同意了。接下来就是拆开封按名次填榜,第一名,状元,孙曰恭。刚写完这个名字,朱棣的两个眼珠子一下子瞪大了。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写字都是竖着写,“曰恭”两个字横着写没问题,但竖着写就很像一个“暴”字。而朱棣因为夺他侄子的皇位,杀了不少人,最忌讳别人说他是“暴君”,所以一看见这个名字,“孙暴”?奶奶的,竟然还有叫孙暴的,这不成心在拿我消遣吗?于是赶紧叫道:“停,停,停,这个孙暴...
· 各个朝代选妃的不同标准
如今影视剧经常上演汉武帝和卫子夫、唐玄宗和杨贵妃等皇帝嫔妃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让许多人以为:皇帝在选择嫔妃时一定随机而行的,看上谁就是谁了。其实,这不过是一些个案,在中国古代,皇帝选妃不仅有相当严谨的方案,而且还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在古代皇帝选妃时能进入后宫给皇帝当妃子的女孩子并不多。皇帝有权精选全国女孩子中的精华入宫为其服务。被选中的女孩子入宫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身体检查。皇家会对其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测试。体检时,每一道程序都十分仔细。容貌娇好,身材秀长,生理上更容不得有半点瑕疵,即便皮肤上长了一颗小黑痣,都会被淘汰掉。皇帝选妃首先在年龄上有明确的要求。东汉时采选女孩子的要求是13岁以上,20岁以下。但各朝各代选妃的要求不尽一致。三国时吴主孙皓要求,“十五六岁简阅”;南北朝时北齐要求年14岁以上,20岁以下;明太祖朱元璋时则要求15岁以上,20岁以下,最小不能低于13岁。...
· 清朝选妃都是怎么选的呢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清朝怎么选妃,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宫剧特别是清朝后宫剧的泛滥,让我们直观的见识了清朝后宫的争奇斗艳和妃嫔争宠,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皇帝的后宫一定是美女如云的。其实,在清朝之前,皇帝选妃的标准主要依皇帝个人喜好,多数情况下姿色的确是第一位。如汉朝选妃就是在每年的八月,由中大夫、掖庭丞、相工在长安、洛阳周边“阅视”13岁至20岁的女子,其筛选的标准主要是“姿色端丽”。再如明朝的选妃也同样注重姿色,明熹宗朱由校选妃时,曾云集天下美女5000人,每百人为一序,由内监负责循视,结果有4000人因为腕稍短、趾稍巨、声音稍雄或某个部位过于贫瘠等理由被遣送回去,最终只留下1000人。可见,明朝的选妃更有点像现在的选美大赛。从5000人中脱颖而出的明熹宗皇后张嫣,史书说她是“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 族谱傍名人怎么看?
族谱里若是有近祖是名人,则会给族谱增光添彩,例如三国时期的刘备,以中山靖王之后为容,而他的这个身份,吸引了关羽,张飞等人,后来被汉献帝‌刘协认为皇叔,对刘备开创蜀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明清至今,傍名人的风气丝毫不减,例如广东某李姓,说其祖上是商朝的比干丞相,这种太过于久远的历史人物,无证据可考,实在是无稽之谈。而若是傍明清近代历史比较近的名人,有据可查,则还可以理解。每一个姓氏的族谱作为记录家族世系和成员信息的重要文献,其核心价值在于真实性和准确性。篡改或虚构都是对家族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后人的误导。族谱傍名人‌的现象主要源于提高家族声望和社会地位的愿望。在历史上,许多家族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常常将自己的家族与古代的著名人物联系起来,甚至伪造世系,以显示家族的尊贵和历史悠久。此类做法不仅限于同姓攀附,还包括改姓攀附的案例,还有某些开国皇帝为了伪造自己的世系,也会伪称是古代帝皇之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