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2019-08-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1
转发:0
评论:0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天的到来。它不仅是一个季节的转折点,更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文化气息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立秋的世界,感受这个节气的魅力。一、立秋的含义立秋,通常发生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左右,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凉爽秋季的开始。立秋的到来意味着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二、气候特点立秋之后,虽然白天依然炎热,但早晚温差开始增大,空气中的湿度逐渐降低,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秋高气爽的好时节。三、养生保健立秋后,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需要随之调整。此时,应多吃一些润燥的食物,如梨、蜂蜜等,以缓解干燥带来的不适。同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四、民俗活动立秋还有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比如,有些地方会有“贴秋膘”的习俗,即在立秋当天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如红烧肉、烤鸭等,以补充夏天消耗的能量。此外,还有“咬秋”习俗...
·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遥远的诗经里,就写下了白露这个词汇。白露是入秋以来,排行第三的节气,代表着仲秋的到来。1、时间与由来时间:2024年的白露节气是在公历9月7日23时32分。由来:白露之名,来自暑气消散,夜晚天空中水汽遇冷凝结水滴,依附在花草树木上,看上去是白色的,所以叫“白露”。2、气候特点昼夜温差大:立秋,处暑这2个节气还很热,然而到了白露,就变成白天热,晚上开始冷了。天气转凉:白露以后就不会非常热了,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是每年由热转凉的转折点。3、物候现象大雁:大雁南飞,开始迁徙到南方。群鸟养馐:各种鸟类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贮存过冬的食物。4、农事活动作物管理:准备采摘成熟果蔬,预备秋收。果树管理:葡萄、猕猴桃等水果进入采收期。播种与规划:小麦开始播种,农民伯伯需要提前预备好种子及其他农用物资。5、传统习俗收清露:一些地方的人认为白露节气的露水有治病养生的...
·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立冬,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在公历11月7至8日入节,时太阳到达黄经22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蔼蔼野浮阳,晖晖水披冻”,“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立冬之后,阳光骤减,北风凌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万物趋于休止。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时节,水已经能结成冰。此时土地也开始冻结。“雉”指野鸡,“蜃”为大蛤。立冬后,雉类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外表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认为是雉入海变成了大蛤,而“海市蜃楼”便是大蛤吐气而成。天有四时,人有四季。人之四季犹如天之四时,有序且有节。若春如“人之初”,当立志;夏如“而立年”,当立德;中年之“秋”,当立功。那可把立冬看成是“暮年人生”的开始,到了需要总结一生、思考人生和世界,对自己、对后人...
·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小暑是24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
· 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