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2019-08-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4
转发:0
评论:0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春分一般在3月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

春分一般在3月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天的到来。它不仅是一个季节的转折点,更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文化气息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立秋的世界,感受这个节气的魅力。一、立秋的含义立秋,通常发生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左右,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凉爽秋季的开始。立秋的到来意味着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二、气候特点立秋之后,虽然白天依然炎热,但早晚温差开始增大,空气中的湿度逐渐降低,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秋高气爽的好时节。三、养生保健立秋后,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需要随之调整。此时,应多吃一些润燥的食物,如梨、蜂蜜等,以缓解干燥带来的不适。同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四、民俗活动立秋还有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比如,有些地方会有“贴秋膘”的习俗,即在立秋当天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如红烧肉、烤鸭等,以补充夏天消耗的能量。此外,还有“咬秋”习俗...
·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遥远的诗经里,就写下了白露这个词汇。白露是入秋以来,排行第三的节气,代表着仲秋的到来。1、时间与由来时间:2024年的白露节气是在公历9月7日23时32分。由来:白露之名,来自暑气消散,夜晚天空中水汽遇冷凝结水滴,依附在花草树木上,看上去是白色的,所以叫“白露”。2、气候特点昼夜温差大:立秋,处暑这2个节气还很热,然而到了白露,就变成白天热,晚上开始冷了。天气转凉:白露以后就不会非常热了,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是每年由热转凉的转折点。3、物候现象大雁:大雁南飞,开始迁徙到南方。群鸟养馐:各种鸟类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贮存过冬的食物。4、农事活动作物管理:准备采摘成熟果蔬,预备秋收。果树管理:葡萄、猕猴桃等水果进入采收期。播种与规划:小麦开始播种,农民伯伯需要提前预备好种子及其他农用物资。5、传统习俗收清露:一些地方的人认为白露节气的露水有治病养生的...
·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立冬,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在公历11月7至8日入节,时太阳到达黄经22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蔼蔼野浮阳,晖晖水披冻”,“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立冬之后,阳光骤减,北风凌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万物趋于休止。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时节,水已经能结成冰。此时土地也开始冻结。“雉”指野鸡,“蜃”为大蛤。立冬后,雉类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外表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认为是雉入海变成了大蛤,而“海市蜃楼”便是大蛤吐气而成。天有四时,人有四季。人之四季犹如天之四时,有序且有节。若春如“人之初”,当立志;夏如“而立年”,当立德;中年之“秋”,当立功。那可把立冬看成是“暮年人生”的开始,到了需要总结一生、思考人生和世界,对自己、对后人...
·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小暑是24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
· 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