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传统礼仪不能忘,餐桌文明记心间

2018-08-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5
转发:0
评论:0
传统礼仪不能忘,餐桌文明记心间,中国的人传统里,礼仪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比如餐桌上,中国人的礼仪就体现在礼

中国的人传统里,礼仪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比如餐桌上,中国人的礼仪就体现在礼、孝、德、让、教。讲宾客长幼之礼,尊敬长者的孝道,饮食谦让有度且不浪费粮食。

在家中,与父母共同进餐;在社会,与朋友同学一起聚餐;在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反映了每个人的教养。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双手如何摆放,如何服务生互动、正确的入座和离席……这些社交礼仪,绝不是“即兴表演”,而是家庭长期熏陶的结果。那么孩子在餐桌上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感恩之心

餐桌礼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用餐前的感恩教育也是必不可少。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家庭中被宠大的孩子们少有节俭之心。在学校食堂,经常会看到学生饭毕碗中饭菜还剩大半,弃之于泔脚,却毫无珍惜之心。然《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衣一旅,恒念物力维艰。”家长应引导孩子们认知食物从播种生长到收获清理,直到做成美味佳肴,这其中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孩子们不仅应感恩世界的努力与善意,更应感恩为自己做出饭菜的爸爸妈妈。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珍惜每一粒饭,每一叶菜;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知足常乐,珍惜今日生活来之不易。

 


长幼之序

餐前入座时,长者先,幼者后,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动筷;在与客人一起吃饭时,需先请客人入座动筷;吃完后应等待长辈放下筷子,方可告退离席。

 


饮食之仪

学习正确端碗、拿筷子与勺子的姿势,并养成习惯;用餐过程中,保持桌面的整洁;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时不说话;用餐过程中要安静(食不言),吃东西,喝汤不出声;不翻捡盘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时不夹菜;单手不可同时拿两种餐具;不可挥动餐具指人;退席时要将残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内,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说:“请慢用,我先走了”。

 

今天的家长,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给孩子增加营养,让孩子吃得好一点,多一点,却很少考虑餐桌上的家庭教育。父母如果能协助孩子养成一个文明,儒雅的用餐习惯,对孩子将来社会规范上的适应,人际互动上的和谐,以及各种条件下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潜在作用。其实本质上说,这一切的根本就是为他人着想。同一桌的家人,主人,客人,他们的感受如何。在社会场合下,大家依然会认可一个有教养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训不能忘理想在别处
陈佩瑜和父亲陈英男海峡之声网专稿,作者:王倩光阴流转,二、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两岸开放探亲之以来,带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大陆创业的台商们,如今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建工立业,但是岁月的印记也无情的印刻在他们的脸上。当初的风华正茂、年富力强,如今的饱经沧桑、垂垂老矣,岁月在给予这些商界精英财富的同时也收走了他们的斗志与活力。而那些拥有海外教育背景、思想开明、观念新颖、眼界开阔的台商第二代也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他们将接过父辈的旗帜,成为这个家族企业新的希望。在他们父辈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一刻,父与子之间将共同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交班,还是不交”?成为一代台商心中最为纠结的难题……“接班?或是不接”也成为台商二代不得不面对的抉择。一代深味创业之艰辛,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事业,加之“子成父业”的传统观念,接班似乎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但是不同的年代、殊异的想法,二代保持着与他们父辈截然不同的理想,...
· 中华传统美德之礼仪
礼仪是人类正常生活中要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如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国之大事有二:一是祀,二是戎。祀是内政,内政就少不了祭祀之礼!戎乃外交!外交少不了邦交之礼。礼是内政,是治国安邦的制度,是修身齐家的伦理道德。中国最早的“礼”是“五伦”之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礼尚往来,以礼来待人的传统美德。古人常以知书达礼为高尚之人。孔子教导他的儿子学“礼”,孔子认为人不学习“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他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
· 李氏族人最不能忘的四位祖先,您都记得吗
1、【皋陶】血缘始祖字廷坚,生于曲阜,又名皋繇、咎繇、咎陶、大业,与尧、舜、禹并列为上古四圣。初渔于雷泽,在尧为炎黄夷联首领时,被虞举为士,任理官(掌管司法的长官),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至禹王为帝,越二年而卒,死后,葬于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封其后于英六,生子人伯翳。皋陶之后,历虞、夏、商、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2、【利贞】得姓始祖与其母避难于河南,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一为感谢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为李姓的姓始祖。关注公众号【李氏家风】后,可以查看全国各地的祭祖盛况。3、【李耳】李氏名祖即老子,字伯阳,谥号聘。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周景王时任太史(史称为周柱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孔子曾问礼于他,李聘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叹曰:“老子其猶龙乎?”唐代追封李...
· 建设时代的礼仪文明
作者:侯仰军有人说,人生就像饺子,不煮一煮、蒸一蒸,是不会成熟的。这个“蒸”“煮”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诸多“社会化”之中,学礼、知礼、用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俗话说,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仪,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2000多年前,孔子就郑重告诫:“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礼仪,你怎么做人?!礼仪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体现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近人钱穆说:“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就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的主旨是培养、表达博爱之心,使人理性把握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升修养、和睦家庭,使社会健康有序,促进和谐。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最...
· 传统礼仪之相见礼
《仪礼·士相见礼》记载上古时代士相见,以及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大夫庶人见于君、言视之法、侍坐于君子、士大夫侍食于君等等的礼节。中国的相见礼仪,起源于周代以前,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摄政王周公采取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建立周朝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此后,揖礼行于天下。后续出现了抱拳礼、拱手礼,皆源于揖礼。揖礼揖礼是相见礼的起源,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天揖、时揖、土揖之分。天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时揖礼: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土揖礼: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身、时揖体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