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酒文化—史前时期酒具—猪形灰陶鬶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5
转发:0
评论:0
酒文化—史前时期酒具—猪形灰陶鬶,摹仿家猪身形的陶质酒具猪形灰陶鬶1975年出土于山东省胶州三里河遗址。整器呈猪形

摹仿家猪身形的陶质酒具

猪形灰陶鬶1975年出土于山东省胶州三里河遗址。整器呈猪形,四肢缺失,外表呈灰褐色,类似猪皮的颜色。头部粗短,双耳上翘,嘴两侧微露獠牙。猪身肥胖,脊背平直,圆臀上安有较高的器口,与猪的身体相通,口沿部斜出喙状流,背部有扁圆的横扳,臀部有上翘的小短尾巴。

古代猪的身价

猪是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家畜之一,并成为财富的象征,在很多遗址内都发现了丰富的猪骨骼。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生前以猪为主要肉食,死后也用猪随葬,以示富有。仅三里河遗址内用猪下颌作随葬的墓就有十八座,最少的两块,最多的达三十七块,随葬猪下颌多的墓葬中,其他随葬品也多,墓葬的规模也大。据专家研究,这件猪形灰陶鬶的造型是以家猪为其原型的。猪被大汶口文化居民作为财富的象征,加以炫耀,有人复原大汶口文化的房址时也不忘在墙壁上画几个猪头,以标识该房主的身份地位。猪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极高的,而以猪的形象来制作酒器,也显示了大汶口人对酒的喜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酒文化—史前时期酒具—兽形灰陶鬶
史前兽形陶鬶的身姿整器1974年出土于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遗址,泥质灰陶,兽首前伸上昂,双耳立耸,张口露齿,双目前视,体较肥,四肢粗壮,从后部看,应有尾,现已残失,尾下有凸圆形肛门及雄性生殖器,背上有圆柱形器口,口后有环形宽带鋬,两侧饰锯齿纹。整个造型合理美观,是三里河遗址出土陶器中较精美的一件。具有温酒和斟酒两种功用从山东地区出土的史前陶鬶残片上偶有残留水垢,可以看出,陶鬶可能是一种温酒器具,温完之后,则可直接斟入饮酒器中。因此说,陶鬶可能具有温酒和斟酒两种功用。这件兽形灰陶鬶可能是一种以斟灌为主,兼具温酒功能的酒器。沿海居民渔猎生活的产物出土这件陶酒鬶的三里河遗址,位于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村,东南为胶州湾,胶莱河及其支流环绕其外,南临南河,气候宜人。众所周知,我国沿海地区的居民自古以来就以渔猎为生,而出海特别是在较冷的季节出海,渔民一般都要喝些温酒,作为温酒的酒壶自然就显得极为重要。此器上...
· 酒文化—史前时期酒具—白陶鬶
泗水尹家城白陶鬶此鬶出土于山东省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夹砂白陶,方唇,斜直流稍矮,粗短颈,把手外卷,沿面有凹槽,分裆袋足,把手下的一袋足相对较肥大。颈部有凸弦纹三周,有小横耳一对。器口上有盖,既可保温,又可防止灰尘杂物入内,在设计上较其他同类陶鬶更为合理。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之作。陶鬶的独特造型及其传播鬶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自己喜爱的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由于它独特的特征,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龙山文化晚期,造型优美的白陶鬶和胎质细薄的黑陶罍实际上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它们多成组地被随葬在一些大墓中,与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共出,共同组成了成套的酒礼器。
· 酒文化—史前时期酒具—黄陶鬶
外形似雄鸡引吭高歌此鬶1960年出土于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遗址,夹细砂黄陶,冲天长流,粗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后袋足与前两个袋足距离较远,且较前两个袋足更肥大,颈与后袋足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足上饰两周凸弦纹,三周弦纹之间有四圈小泥饼。通体施黄色陶衣,器物造型雄伟生动,遒劲有力,很像一只雄鸡在引吭高歌,是一件相当完美的陶塑艺术品。陶鬶有实足和袋足之别鬶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之一,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阶段。是一种造型精巧的器物,有实足和袋足之别,实足鬶一般由流、腹和三个圆锥状实足组成,袋足鬶则以三个大袋足为腹。鬶的质地分夹砂和泥质两种。夹砂陶鬶一般较粗糙,出土时器底多有烟熏痕迹,有的器腹内还有灰黑色的残渣,当为残存的酒渣。这类夹砂鬶是专门用来煮酒温酒的泥质陶鬶质地细腻,制作也精致,可能是专作注酒用的。龙山文化晚期出现的平底鬶就是由泥质三足鬶发展而来,后世的酒...
· 酒文化—史前时期酒具—袋足陶鬶
西夏侯人的肖形酒器该器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居民遗留下来的酒器,1962年出土于山东省曲阜市西夏侯遗址。夹砂陶,呈橙红色,椭圆形侈口,敞口流的根部明显收敛,上粗下细的高颈向前倾斜。腹体呈三角形。低裆,裆顶较宽平。足尖里加泥球。三足尖的间距大体相等。有仿索状和宽带状两种把手。表面修磨得较光滑。腹间加一周绳索状附加堆纹,面及颈下都装饰方形泥突或泥饼。陶鬶发展中期的标准器形山东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常见的陶鬶,经历了三次大的器形变化。最早是平底实足形鬶,后发展为细颈高裆大袋足鬶,龙山时期呈高流、长粗颈、袋足,腹部不如以前那么肥硕,整体匀称可爱。西夏侯遗址出土的这件陶鬶,就是陶鬶发展到中期时的标准器形。西夏侯遗址发现的二十余件陶鬶,普遍施有陶衣,表面修磨平光,没有烟熏的痕迹,器腹内壁也没有粘附水锈。这说明,陶鬶在早期和中期偏早阶段,主要当作斟酒器使用,其温酒的功用只是到后来才出现的。
· 酒文化—史前时期酒具—灰陶大酒尊
有酒神庇护的大口尊此尊出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的一座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口大腹深,底部尖突。外表呈灰色,遍饰篮纹,在腹的上部刻画一组图像,上为圆圆的太阳,下是五个山峰相连的山脉,中间似飘浮的云气,又像是一弯新月、一簇火焰。有人说这组图像是古代的“图腾”,但多数人认为是酒神的形象。史前豪富者的酒具这种大口酒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重器之一,一般都发现于大墓之中,且数量极少。这说明一般的氏族成员是不能用这种器具酿酒的,只有地位较高的人才能使用,尤其是刻画图像的大口酒尊,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更有意思的是,凡随葬大口酒尊的墓葬中,都同时随葬丰富的温酒、斟酒和饮酒器具,反映出大汶口文化晚期人们对酒的喜爱和占有。陶文——文字的雏形一般来说,我们只要提到文字的起源问题,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事实上,还有一种极其重要的考古发现--陶文,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