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敦煌研究—玄奘西游取经没获批准乃是偷渡出境?
当年玄奘西游取经,事实上是没有通关文书的。那么,他是怎样出境的呢?
由于没有通关文书,玄奘只能绕玉门关而行,但还有艰难的五烽挡在他面前。
五烽是唐朝禁止国民出关的境界点,那里长年累月地驻守着具有高度警惕性、日夜整戈以待的守关将士。
五烽之间一共有六百里戈壁沙漠,这段漫长的道路间,水源只存在于五个烽台警戒点内(设置烽火台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控制住过关者必需的水源)。穿越沙漠的人,最难抗拒的和最大的需要,就是水的需要。佛教徒对于水的使用又非常讲究———按照佛教戒律,对于僧人来讲,水分为三种,一种叫“时水”,即当时就可以取用的水,必须经过严格的过滤(所谓“僧带六物”,这六件东西之中就有滤水器);另一种叫“非时水”,即并非当场饮用之水,但也必须滤过,放在备用的容器中,预备将来需要的时候喝;第三种叫“触用水”,即是一般认定为干净的水,用来洗濯一些东西,例如钵盂、手和脸等。这些按照佛教戒律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因此像玄奘这样一位持律非常严谨的高僧,即便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仍然会遵循戒律取水,动静相对比较大。他饮完“时水”,还需准备“非时水”,当时不比现在有行军水壶可以用,玄奘是用皮囊或经过处理后的动物内脏来储水,为向第二烽行进做准备。
正当他站起来解下马背上的皮囊的时候,突然远处就有一箭飞来,几乎射中玄奘的膝盖,紧接着又是一箭,瞄准玄奘的腿脚而来。依照古代守关将士的精湛箭法,若非乱射,便是警告玄奘,他已经被发现了,如果继续前行,必将被乱箭射死。
玄奘一看如此情形,便大叫道:玄奘是“我是僧人,从京师来。汝莫射我。”随后老老实实地牵着他的马,往烽火台走去。
此时天刚蒙蒙亮,驻守烽火台的校尉王祥令士卒点火,欲查来者何人。一看是个半夜偷越国境的僧人,便仔细端详起他来。玄奘此时非常镇静,说自己就是要到婆罗门国求法的玄奘,王祥不信,玄奘赶快出示一些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有僧人随身携带的度牒。当时的度牒有严格的防伪措施,不单盖有各级主管单位的印章,还有防伪的水印,后来更是用一种印有独特花纹的豪华织锦缎来制作度牒,因此不易伪造。王祥一看玄奘出示的度牒,便确信了他的身份和来历。王祥是一个信佛之人,平日里一心向善,他表态道,师傅您也累了,先睡吧,明天我亲自送您走,给您指路。
这个忙可帮大了,相当于一个边防指挥宫告诉你怎么偷越国境方便。这是玄奘做梦都想不到的。
第二天一大早,等玄奘用过早饭,王祥就叫人替他准备好粮,另外再派人把水装好,亲自送出十几里外之后,给玄奘指了一条路,这条路可以直接到第四烽,这样的话,可以少走两百多里地,躲过两次被射杀的危险。然而即使绕过第二烽和第三烽,也还有第四烽和第五烽挡在前面,玄奘在途中不能不取水,取水就可能被捉,此时,王祥给玄奘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第四烽有个校尉,是个好人,他也姓王,叫王伯陇,你到那儿就跟他说,是我让您过去的。”玄奘当时的感激之情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历史上记载他们两人“泣拜而别”。
果然,玄奘在路途中取水的时候,又被发现了,而且又是飞箭伺候。玄奘不得不牵着马去找王伯陇。王伯陇非常欢喜地照料玄奘,让他休息,给他补充了很多给养。除此之外,王伯陇告诉玄奘:法师您不要去第五烽了,第五烽的那个校尉平时办事大大咧咧,为人很粗鲁,您到了那里,没准他会有别的想法。干脆别过第五烽了,您从我这里再走百来里地,有一个野马泉,您可以到那里去取水。
就是在这两个王校尉的帮助之下,五烽中玄奘实际上只过了第一、第四两个烽,不知道免除了多少危险,少吃了多少苦。当然,这绝对不意昧着玄奘前面将要面临的就是一马平川。事实上,他即将要面临的就是奠贺延碛,它是五烽以外的一片大戈壁沙漠,方圆八百里。
要说玄奘要真的走出唐朝的实际控制区域之外的话,那还早着呢,起码要到了贝加尔湖才算完,所以,只要到了没有人来管他是否偷越国境的地方,就应该算他偷越成功吧。当玄奘进入奠贺延碛这个无人区时,他成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