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失落的文明!莫高窟,你永远属于敦煌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4
转发:0
评论:0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失落的文明!莫高窟,你永远属于敦煌,从江南坐火车,颠簸二天二夜到兰州,再换乘汽车,晓行夜宿,在第5天傍晚我们到了

  从江南坐火车,颠簸二天二夜到兰州,再换乘汽车,晓行夜宿,在第5天傍晚我们到了敦煌。

  来敦煌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它不过是个西北边陲小镇,伫立在黄沙红柳之间。到了敦煌,才知道自己浅薄,敦煌城繁华得很,基本上东部开放城市有的它全有,包括健康的不健康的。

 

 

  当车穿越长长的防风林,驶入市区的时候,这一切意料之外的东西已不再使我们关注,重要的是历经艰辛的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大家心中不约而同地欢呼一声:敦煌,我来了!

  第二天清晨,我们驱车去莫高窟。

  在车上,领队一再告诫大家,到了莫高窟,不要单独行动,不要离开导游,不要胡乱照相。他称之为"三不"政策,要求大家一定坚守。

  车驶出敦煌城这个绿洲,向荒漠中进发,大概开了40分钟的路程,才到了莫高窟。

  莫高窟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黄色山脉的腰间,稀疏的树林掩映着一个个洞窟,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在它脚下横亘着,荒凉极至,萧瑟极至,却又神秘极至。

  虽然敦煌除了莫高窟还有鸣沙山月牙泉那样的千古奇观,但敦煌无疑是因为有了莫高窟而成其为敦煌。这里汇集了太多的文化积淀;收藏了太多的历史画卷;也凝聚了太多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走近莫高窟,仿佛就是走进人类文明的时空长廊,使你在人类伟大与渺小的纠缠中不能自拔。  

  莫高窟相传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号称一千个洞窟,其实大概五百多个洞窟。我们在门前交了相机(相机不许带入莫高窟),跟着二位导游走进了一个个黑暗的洞窟,踏进了历史的长河。

  莫高窟五百多个洞窟自前秦始凿以来,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每朝每代都在此修凿了洞窟,每一个洞窟基本上都凝结了那个朝代的艺术精华。我们从隋朝看起,虽不能五百个洞窟尽阅,但每个朝代的洞窟都有所浏览,就好象是历经一次文明史的跋涉,那种艺术文化之间的特征和差异所带来的震撼力使我们哑口无言,不知所措。

  为了保护洞窟里的绘画和塑像,莫高窟所有洞窟都没有装灯,每个洞窟里都装着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确保文物受到保护。而且,每个洞窟都是加锁的,导游手里拿着一大把钥匙,打开洞窟,带着游人进去,出来后立即锁上,哪怕后面一批马上就要进来参观也照锁不误。

  在导游人员身上,还有一件必备之物,那就是手电筒,这是参观时照明所用。在黑暗的洞窟中,人们跟着导游深一脚浅一脚往里走,忽然导游打开手电筒,照亮一片精美的壁画,开始他们早已烂熟的讲解。他们肯定对此已经漠然,讲解中并无多少感情色彩和抑扬顿挫,对人们的惊叹声也不以为然,但参观的人们却经历着内心的某种激动和思考的冲击,那小小的手电,照亮了前人的伟大,也照出我们的渺小。

  参观一个洞窟接着一个洞窟,所有洞窟没有名子只有数字符号:"330窟,350窟,220窟" 它们就象 历史长路上的里程碑一样,记录着人们走向文明,创造文明的历程。也记录着一个个朝代的风貌。唐朝无疑是最杰出的,在所有洞窟中,唯有唐朝的内容最丰富,手法最高超。而到了清代,则明显看出些许衰败,壁画塑像的神韵全无,干巴巴的千篇一律,就象导游小姐说的那样,所有人物的表情特征都象慈禧太后一样。

  在很多洞窟进进出出之后,我们走进了17窟,这就是藏经洞。在人类考古学上,二十世纪开门见山的头等大事莫过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1900年,仿佛历史有意在这一年给二十世纪献礼似的,把藏经洞的封闭之门一下打开了。

  有了莫高窟才有了敦煌,而有了藏经洞才有了莫高窟。那个难以评价的王道士就是在这里打开了敦煌之门,莫高窟一万多件难以估价的珍贵文物,也是在这里被外国人掠走。

  那个被王道士发现的暗门至今仍打开着,里面什么也没有,使人难以相信,在这个简陋的洞穴中,曾经存在过那么丰富的文化矿藏;使人难以判断,这个简陋的洞穴,究竟是一个民族的荣耀还是耻辱。

  中午时分,游人们在历经一场心灵的洗礼之后,疲惫地离开洞窟走向返程的车辆。空寂的大漠在正午阳光下更显得荒凉。1600年前,乐樽和尚看见三危山的佛光,开凿了莫高窟第一眼石窟,千百年来,有多少匠人艺师涉过千山万水来到莫高窟,用千万人的心血造就了莫高窟的辉煌。在这个过程中,支撑他们穷其一生的信念是什么呢?那么多的文物艺术,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艺术手法,是何种原因导致它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敦煌?这个世界上难以解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也无法找到答案。我们只是敦煌的一群过客,我们来了又走了,留下几声惊叹,带走一些小纪念品,匆匆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而莫高窟永远属于敦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失落的文明!莫高窟,你永远属于敦煌
从江南坐火车,颠簸二天二夜到兰州,再换乘汽车,晓行夜宿,在第5天傍晚我们到了敦煌。来敦煌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它不过是个西北边陲小镇,伫立在黄沙红柳之间。到了敦煌,才知道自己浅薄,敦煌城繁华得很,基本上东部开放城市有的它全有,包括健康的不健康的。当车穿越长长的防风林,驶入市区的时候,这一切意料之外的东西已不再使我们关注,重要的是历经艰辛的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大家心中不约而同地欢呼一声:敦煌,我来了!第二天清晨,我们驱车去莫高窟。在车上,领队一再告诫大家,到了莫高窟,不要单独行动,不要离开导游,不要胡乱照相。他称之为"三不"政策,要求大家一定坚守。车驶出敦煌城这个绿洲,向荒漠中进发,大概开了40分钟的路程,才到了莫高窟。莫高窟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黄色山脉的腰间,稀疏的树林掩映着一个个洞窟,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在它脚下横亘着,荒凉极至,萧瑟极至,却又神秘极至。虽然敦煌除了莫高...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敦煌年谱
公元366年,僧人乐僧和法良游方到鸣沙山下,时近日落看到三危山的"佛光",决意在此造窟修行,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窟。1524年,明帝国关闭嘉峪关,敦煌孤悬关外,莫高窟"佛教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光禄少卿汪隆奉命督修沙州(敦煌),并以诗纪颂莫高窟艺术。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著名的西北史地学家徐松曾游历莫高窟,并入载其《西域水道纪》。1877年5月,匈牙利塞切尼考察团到达敦煌,"发现"莫高窟。团员包括地质学家洛克齐。他们的著作《于远东》载有对莫高窟的描述与速写。1900年农历5月26日(公历6月22日),王道士发现藏经洞,随后藏经洞卷子在西北作为古董和书画珍品流传。1904年,敦煌县令汪宗翰责令王道士清点藏经洞遗书,并就地封存,暂为保管。1907年5月21日,斯坦因进入藏经洞:&qu...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敦煌年谱
公元366年,僧人乐僧和法良游方到鸣沙山下,时近日落看到三危山的"佛光",决意在此造窟修行,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窟。1524年,明帝国关闭嘉峪关,敦煌孤悬关外,莫高窟"佛教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光禄少卿汪隆奉命督修沙州(敦煌),并以诗纪颂莫高窟艺术。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著名的西北史地学家徐松曾游历莫高窟,并入载其《西域水道纪》。1877年5月,匈牙利塞切尼考察团到达敦煌,"发现"莫高窟。团员包括地质学家洛克齐。他们的著作《于远东》载有对莫高窟的描述与速写。1900年农历5月26日(公历6月22日),王道士发现藏经洞,随后藏经洞卷子在西北作为古董和书画珍品流传。1904年,敦煌县令汪宗翰责令王道士清点藏经洞遗书,并就地封存,暂为保管。1907年5月21日,斯坦因进入藏经洞:"这批宝藏就分量以及保存完好而言,我以前所有的发现无一能与此相提并...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为了莫高窟永远的辉煌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记
史书般的敦煌,永远是神秘的。神采飞扬的莫高窟,沙海深处的月牙泉,巍然屹立的烽火台,蜿蜒曲折的汉长城,永远是这部历史巨著可圈可点的精彩华章。可是,在敦煌的戈壁大漠深处,还有一片鲜为人知的更加神秘的地方———亘古千年的胡杨树、郁郁葱葱的芦苇荡,以及众多红柳、梭梭、白刺和罗布麻等植物顽强地坚守在沙漠前沿,编织起一道又一道不屈不挠的绿色屏障,阻挡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移,在保护敦煌、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一道又一道绿色屏障的阻挡下,才使敦煌幸免楼兰古城的厄运。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这是一片戈壁沙漠和绿洲湿地镶嵌共存,大批珍禽迁徙休整,野骆驼、鹅喉羚、盘羊等濒危珍稀动...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心系敦煌水
说起敦煌水,让人魂牵而梦绕。它从祁连雪山中走来,穿越几百里沙漠、戈壁,浇灌出沙漠瀚海中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养育着这里淳朴敦厚的人民,创造出绝世美奂的艺术瑰宝。无怨无悔、川流不息,虔诚地流淌下渗,真值得人们怀念它、思考它、亲近它!水是农业的命脉,水是绿洲的源泉,水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地处西北的敦煌是荒漠广布,严重干旱的地区之一,水在这里尤其显得珍贵无比。多少年,人们为水而挽叹!多少代,父老乡亲见水而久久不忍离去!然而,事实总归是事实。敦煌水不容乐观的现实,需要我们分析它、深思它、考察它,找出治理疗救的办法,拿出合理利用的方案,这是我们当代建设者的责任。敦煌地区赖以生存的三角绿洲,灌溉面积约34.8万亩。而党河与疏勒河两支河水下稍和田地边缘宜开垦荒地约80万亩是无水可灌的。敦煌农业的土地开发和地表径流的开源是一对难解的矛盾。那么,敦煌的水是从哪几方面来的呢?开源一、敦煌境内的地表水资源(一)河水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